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中國人必讀的16本書,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結晶;唯有讀書能改變氣

中國人必讀的16本書,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結晶;唯有讀書能改變氣

如果說家是一座房子,那孝就是地基,勤是房梁,恕是屋頂。

▌《論語》: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

論語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不僅中國人,將來此書,應成為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

凡關心吾中華民族之生命前途,必連帶關心及於吾民族文化之傳統。凡關心吾民族文化傳統者,又必關心及於吾古聖先師之孔子。

若使中國人,只要有讀中學的程度,每人到60歲,都讀《論語》40遍到100遍,那都成聖人之徒,那時的社會也會徹底變樣子。

——錢穆

讀《論語》,還沒有讀《論語》的時候是這麼一個人,讀了《論語》之後就變了另外一個人;如果說你讀了《論語》之後還是原來那個人,表示你沒有把《論語》讀到腦子裡頭。

——朱高正(台灣著名學者哲學家)

▌《孟子》:教你如何激發鬥志

《孟子》言:「吾養吾浩然之氣。」

《孟子》的文氣極為雄壯,如孟子其人,泰山喬嶽。

儒家以孔子發端,孟子暢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論語》,是在學者大根大本確立之後,激發其昂揚的志氣。

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讀《孟子》,以激其發越,即是期望通過閱讀《孟子》來激發學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老子》:大氣做人,小細做事

在這複雜的社會中,很多人時常感嘆自己不懂得與他人相處,老子也曾有感於複雜的人際關係,於是悟出了大氣做人的三個主張,即「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於澆薄;存心樸實,不居於虛華。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這一切,說的就是要大氣做人。

大氣做人,若懂得了甘為居下,謙虛不爭,委曲求全,則心胸也就自然開闊了,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也就更美好了。這對於現代來說,特別是人際關係愈來愈複雜的時代,老子的大氣思想,無非對我們在為人處世中頗有指導借鑒意義。

▌《莊子》:心無旁騖專註於一件事,結果都不會太讓人失望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兩件事:在乎什麼?不在乎什麼?不在乎,並非是對人生的放任,而是因為有更值得在乎的東西。

「乘物游心」,典出《莊子·人世間》,所謂乘物,就是脫出凡塵俗世,而游心,就是順其自然,獲得精神的自由。

莊子主張清靜無為,一切順其自然,摒棄「人為」,這「無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極避世,然而所謂「無用之為大用」,在莊子不滯於外物的自然隨性中,我們可以看到一種處事法則,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態去追求在乎的東西,這種心態有時候甚至比進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態;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專註。乘物以游心,只心無旁騖專註於做好一件事情,結果都不會太讓人失望。

▌《心經》:靜心,凈心

心浮氣躁的時代,氣定神閑是一種奢侈,靜心專註是一種考驗。

我們的心裡每天都會堆滿事情,生活、工作、情感,纏成線團擾亂思緒,所以我們易怒、鬱結、低落,而讀《心經》,在今天,依然是我們靜心的良藥。

在浮躁當下,讀《心經》非常適合人們日常修行,工作煩悶時,讀《心經》,平復心情,豁然開朗。讀《心經》可斷雜念,降低我執,減少煩惱。讀《心經》最直接的收穫,就是平心靜氣。在凝神靜思間,你雜念漸消,清凈平和。心安定了,便能擺脫煩擾,生髮智慧,這恰是禪的本意所在。

▌《金剛經》:學會捨得

《金剛經》中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這就是說,未來發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當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讓它雜亂,要做什麼就專心做什麼;當這件事情過去了,我絕不留戀它。

每個人在「捨不得」的時候,究竟能做什麼?

多年來,台灣知名作家蔣勛,早起第一件事就先盤坐讀一遍《金剛經》。

為什麼是《金剛經》?其實他也不十分清楚,

「只是覺得讀了心安,就讀下去了。」

蔣勛把《金剛經》隨手帶在身邊,沒事的時候就讀一段。一次一次讀。像經文里說的「不驚、不怖、不畏」,文字簡單,初讀很容易懂。不驚嚇,不恐懼,不害怕,讀了這幾個字,懂了,覺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但是,離開經文,回到生活,有一點風吹草動,東西遺失,親人生病,病疫流行,飛機遇到亂流,狂暴風雨,打雷、閃電、地震──還是有這麼多事讓人害怕、恐懼、驚慌。

「我因此知道:讀懂經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切實做到,原來這麼困難。我因此知道,原來要一次一次讀,不是要讀懂意思,是時時提醒自己。該「捨得」的時候,捨不得,我也一樣驚慌、害怕、傷痛。」

人生就是一場捨得和捨不得的旅行,引用蔣勛先生的一段文字「我們如此眷戀,放不了手;青春歲月,歡愛溫暖,許許多多捨不得,原來,都必須捨得;捨不得,終究只是妄想而已。 無論甘心,或不甘心,無論多麼捨不得,我們最終都要學會捨得。」

▌《六祖壇經》,修心合道,明心見性

經中字字句句都妙意無窮,值得一再玩味,體悟不盡。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壇經》

菩提比喻智慧,明鏡比喻清凈心。本來清凈,又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

其實說的是:不著相,不動心。

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六祖壇經》

不修證,非佛法。

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六祖壇經》

無念是不住念,無相是不住相,無住是隨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孝經》:百善之首,立國之基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經》

身體和頭髮,都是從父母那裡得來的,不能隨便損傷。我們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伸,父母辛苦地養育兒女,看到兒女幸福健康,才會覺得快樂。因此正如《孝經》中說的那樣,就是從考慮到父母的感受出發,要好好地珍惜生命。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孝經》

孝,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我們都知道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獸尤如此,人何以堪?」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生活的美好,而父母是最值得我們感謝的人。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孝經》

君子進能對上司忠誠,退能反省自己的過錯,發揚長處,補救短處,這樣才能達到和諧。與其要求別人,不如改變自己,這才是和諧的關鍵。

▌《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打得贏,也要算成本

行動必有代價,戰爭代價極大。不要光想著戰勝,要算賬,值不值得。

漢武大帝,就演繹了主驕民疲的一生,「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何其霸氣!漢武帝一生開疆拓土,武功赫赫,結果呢?中國從政府到民間,全部破產,國家差點都給他搞亡國了,晚年迫於巨大政治壓力,下輪台罪己詔,批評自己「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勝在準備

兵家的思想,講究一戰而定。戰爭不是打過來打過去,而是積蓄力量,等待時機,一戰而定。

所以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兩項:一是準備,二是等待。

準備是自己的事,積蓄實力,操練兵馬,鼓舞士氣。等待,是等待敵人犯錯,等待時機出現。敵人如果不犯錯,我們就很難贏。

兵法所謂的詭道,如李世民言,「多方以誤「,就是想方設法引誘對方失誤。比如「能而示之不能」,就是其中一個方法,也是最主要的,使用最頻繁,而且屢試不爽的方法。

孫子兵法教你打贏,但首先是教你認輸。

為什麼人們都喜歡聽「永不服輸」,因為人們不愛聽壞消息,不願意聽到對自己不利的真相。「認輸才會贏!」。

《孫子兵法》說:「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堅守不跑,就會為人所擒。

漢朝名將李陵,漢武帝要他給李廣利運糧草,他恥於做後勤部隊,請戰率五千步卒直搗匈奴王庭,結果被匈奴十萬騎包圍,兵敗投降。漢武帝殺了他全家,還害得替他說話的司馬遷被處以宮刑。

人性的特點是要贏,但現實是很可能要輸,要懂得認輸。認輸才會贏。

▌《了凡四訓》:教你如何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內外雙得,是求有益於得也。若不反躬內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內外雙失,故無益。

譯文:一切的福田,都在於方寸之間,從心中去尋找,沒有什麼不感通的。追求在我,不單單能夠得到道德仁義,也能得到榮華富貴。道德和富貴都能得到,這才是孟子說的「是求有益於得也」。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馳求,那麼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憑命運,道德與富貴都會失去,所以沒有一定益處。

只要擁有了道德,富貴便會不請自來。這句話讀懂了,那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這便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改命的開始:反省自己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譯文:雲谷禪師說,你自己揣測一下能不能中科舉?能不能生子?我想了很久,說:不應該。中科舉的人,大多有福相,我福氣很薄,又不能積累功德來培養後福,而且很沒有耐心,不能容納別人。我時常用自己的才智來欺壓別人,直心直行,說話很隨意,說了很多錯話。像我這樣福氣淺薄之人,怎麼會中科舉呢?

世界上有兩種值得稱讚的人,一種是不犯過失的人,但這種人幾乎沒有,誰能說一輩子不犯錯誤呢?還有一種,就是有了過錯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夠做到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

效法天道,方能趨吉避凶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凶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譯文:《周易》為君子謀劃,趨向吉祥避開兇險。如果天命是一成不變的,那吉祥怎麼可能趨向,兇險又如何避開呢?《易經》開篇就說,積累善業的家庭,必然有餘下的吉祥,你信得及嗎?

感 悟:言行舉止符合天道,符合規律,方能趨吉避凶。雲谷禪師跟袁了凡說這句話,意思是命運可以改,否則《周易》絕不會說這句話。天命不是一定的,天命是按照天道的運行規律而變化的。對於人來說,必須要效法天道,根據天道運行規律而變化,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才能趨吉避凶。

▌《史記》:教你看穿一個人

通,觀其所禮

一個人發達了,要看他是否還謙虛謹慎、彬彬有禮、遵守規則。

貴,觀其所進

一個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薦什麼人。他提拔什麼樣的人,他就是什麼樣的人。

富,觀其所養

一個人有錢了,要看他怎麼花錢,給誰花,花在什麼地方。人窮的時候節儉不亂花錢,那是資源和形勢造就的;人富了以後還能保持節儉,才是品行的體現。

居,觀其所親

看一個人平常都與誰在一起:如與賢人親,則可重用,若與小人為伍,就要當心。

聽,觀其所行

聽完一個人的話,要看他是不是那樣去做的。不怕說不到,就怕他說了做不到。

止,觀其所好

通過一個人的愛好,能看出這個人的本質。

習,觀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個人見面的時候,他說的話不算什麼。等相處得久了,再聽聽他跟你說什麼,是不是跟當初一致,跟當初的差別越大,人品越不好!

窮,觀其所不受

人窮沒關係,窮而不佔小便宜,這樣的人本質好。

賤,觀其所不為

人地位低沒關係,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嚴,這樣的人本質特好。

▌《資治通鑒》:鑒於往事,資於治道

歷史不是為寫文章而存在的,而是提供一種智慧,《資治通鑒》就是一本提供智慧的著作,這是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馬光等撰,記載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前後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從北宋到清朝,《通鑒》一直是帝王經筵上經常使用的歷史教材,因而被梁啟超稱為「皇帝教科書」。

從曾國藩到毛澤東這些政治家都喜歡讀《資治通鑒》;毛澤東晚年曾對人講,他將《資治通鑒》這部 300 多萬字的史書讀過「一十七遍」。

金庸除了是一個小說大師,還是時評高手。而他寫時評的功底,來自讀《資治通鑒》。讀歷史、讀哲學,跟今天的事有什麼關係?可是金庸說:「《資治通鑒》令我了解中國的歷史規律,差不多所有中國人也按這個規律來的。」

▌《近思錄》:身邊之事,日常之理

《近思錄》囊括了五位頂級理學大師——周敦頤、張載、程顥、程頤、朱熹的思想精華,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在書中得到了全面闡述,是學習研究理學最為經典和權威的著作。

太極、理、氣等概念,是理學經常論及的根本和核心範疇,其一切理論都是建基於這個高度之上而得出的。說白了,理學之所以讓人覺得疏遠和不親切,不是因為它有問題,而是在於太高、太精英化。

譬如《近思錄》的主線便是——從宇宙生成到聖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聖王的禮法制度,批異端而明聖賢道統。

讀這本書,是啃硬骨頭,對思維是極大礪煉,對認知是巨大提升。

▌《傳習錄》:心外無學,傳而習之

《傳習錄》是明代心學宗師王陽明的著作,記載了陽明先生的語錄和論學書信。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著名的王陽明心學「四句教」就是在下卷提出。

王陽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要心學思想,都包含在《傳習錄》里。要了解千古心學的真諦和王陽明的大智慧,這本書是最佳選擇,一本足矣。更為難得的是,王陽明雖是一個大學者,其書和思想卻無論讀書人還是非讀書人,都可以讀可以聽、聽得進聽得懂,這也是心學比理學更為人喜愛的一大原因。

這本書對於現代人也有著更為緊迫切實的意義:在當下,人的慾望日漸膨脹,許多人竭盡全力攫取財富,卻不明白自己的生活何以越來越迷惘和糾結,日甚一日地充滿挫折與焦慮,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此時,你就需要讀讀《傳習錄》,把灼灼目光收回來,投向自己那放逐已久的心靈,由知而行,步入知行合一之途。

▌《周易》:死生有命 富貴在天

《周易》是最能代表中國人思維方式和思維高度、廣度及深度的經典,陰陽圓轉、循環往複、物極必反、共生互涉等高深的哲學觀念,無不脫胎於此書。讀《周易》,就是參悟掌握一種天地間最為高明的思維方式。

「道可道、非常道」,天道系統是難以用文字完善表述的,卻可以用符號系統完美模擬,而易經卦爻符系統正是對天道系統的完美模擬,其中精義,究之不盡、用之不窮。中國文化中重視這個符號系統的流派也有,卻多落於占卜、風水等術數,實在是把易用小了。

周易中那些文字,也不過是對這個符號系統限度十分有限的破解,將重點放在這上面根本是捨本逐末。以這個認識為基礎,通過研究卦爻符系統中的位置、關係、轉換等去理解體悟其中的高明哲理和人事之道,才能真正體會其博大精深、奧妙無窮,以及這部書為什麼是中國文化的總源頭。

▌《曾國藩家書》:唯讀書可改變氣質

《曾國藩家書》是曾國藩的書信集,記錄了曾國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內容極為廣泛,是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活動和其治政、治家、治學之道的生動反映。家書行文從容鎮定,形式自由,隨想而到,揮筆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蘊育真知良言,具有極強的說服力和感召力。

一曰慎獨則心安;

二曰主敬則身強;

三曰求仁則人悅;

四曰習勞則神欽。

家敗離不得個奢字,

人敗離不得個逸字,

討人嫌離不得個驕字。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戒驕字,以不輕易笑人為第一義,

戒惰字,以不晏起為第一義。

以耕讀二字為本,乃是長久之計。

讀書如譬若掘井,掘數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見泉。讀書總以背熟經書,常講史鑒為要,每日有常,自有進境,萬不可厭常喜新,此書未完,勿換彼書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