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經濟戰第四篇 元王朝:滅宋,侵日與空前的海洋帝國(1)

經濟戰第四篇 元王朝:滅宋,侵日與空前的海洋帝國(1)

原標題:經濟戰第四篇 元王朝:滅宋,侵日與空前的海洋帝國(1)

在蒙古滅宋的過程中,游牧民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但最終還是南宋還是被元王朝滅了,原因當然有很多,這裡我們就先從宋朝的經濟體系的崩潰來說明下南宋的滅亡。

先看下南宋和蒙古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的對此,首先看一下經濟實力的對比。蒙古一年的賦稅和南宋一年的付稅。南宋一年賦稅是六千五百萬貫。而南宋的gdp占當時全球的百分之六十五。而蒙古人雖然佔領了大半個歐亞但很多地方都是經濟落後地區根本收不到稅一年的賦稅也就兩千萬貫多一點,它的經濟實力大概是南宋的三分之一。

然後我們看一下軍事力量對比的,蒙古年的年產戰馬是十萬匹而南宋年的年產戰馬只有三千匹左右。而按照傳統軍事概念來說的話,騎兵對步兵的一般是以一敵三。但是我們是想一下蒙古的戰馬在以江南地區為主的城池攻防戰里它到底能夠發揮有多大的優勢,首先就是它的後勤補給問題,戰馬是要吃草料的。而江南地區不可能有這麼大的草原來給戰馬提供草料當時的科技也不可能讓有什麼人工草皮這些東西。

還有就是南宋是以打防禦戰為主。在蒙古人攻城的時候。騎兵能發揮的軍事優勢其實是很少的。而且南宋還有一個最大的軍事優勢。就是城池。蒙古人它攻下一座城還有十座城。,攻下十座城還有一百座城。總之有著它攻不完的城。這也更加抵消掉了蒙古人很多的軍事優勢。

所以說軍事上的優勢不是我們想像當中的這麼大。比如說在釣魚城蒙古人還是戰敗了。所以才會有了忽必烈後來的登基。

現在說下忽必烈,他作為當時漢化程度最高的一個皇帝。(漢化程度最高也就說在清朝前忽必烈的漢化程度最高的)相比北魏的孝文帝來說它的漢化程度還要再高一點。)也就是他這麼一個漢化程度很高的皇帝最終是發現了南宋的弱點。

特別是經濟上的弱點。

那南宋的經濟弱點在哪裡呢?其實就是南宋的貨幣制度(或者說是中國的貨幣制度)因為中國的貨幣從秦始皇開始就使用銅錢,到了南宋時期因為陸路交通運輸幾乎已經中斷了。所以當時的南宋只能大量開展了海上貿易。而海上貿易的開展使得全球居然有五十五個國家通用的貨幣居然就是銅錢。(五十五個國家真要比現在的美元還好用的多了。),但銅錢的煉製比例是六分銅四分鐵,而南宋由於經濟發達使得貨幣發行量特別大。這也導致了武器供應的不足。特別是南宋的銅錢,海外購買力居然高於國內,而且高了很多。也就是說經濟越發達對銅鐵礦的需求也就越大。但是由於南宋版圖面積是中國所有歷代正統王朝里最小的,才280萬平方公里。其版圖內又不盛產銅和鐵。那南宋的銅鐵哪裡來那的呢?

其實它大多數是靠貿易得來的。也就是南宋輸出茶葉瓷器和絲綢以及各種商品的時候它換回來的是銅和鐵。而且幾乎是和全世界在做貿易。但到了蒙古人崛起的時候他們打下了大半個歐亞。再到了忽必烈登基以後,他就和別的四大汗國的統治者一起下令:只要是蒙古版圖內的軍事佔領國家就不得和南宋進行貿易。

這樣一來幾乎是斷絕了南宋的銅和鐵供應。供應中斷以後不僅造不出貨幣,連兵器都造不出了。但是就在全世界都停止了與南宋貿易的時候,其實還有一個國家在和南宋貿易。它就是日本。當時的日本產出的不僅是銅鐵甚至還有黃金白銀。而南宋從與日本貿易得到了銅鐵和金銀以後,大大延緩了蒙古人對南宋的戰爭進程。那日本人就真的不怕得罪蒙古嗎?其實日本很怕。

特別是第一次擊退蒙古人以後。(在見識到蒙古人高超的戰爭藝術面前,他們簡直連螞蟻都不是。)他們更怕。那既然怕,為什麼還要和南宋貿易呢?其實還是因為國家經濟問題。(特別是與南宋的貿易稅)因為當時的日本隨著遼和金兩個政權的覆滅,日本在北中國地區已經沒有了可以通商的國家。那除了南宋和高麗兩個通商國以外,日本已經沒有了通商國。而當時的日本對外通商的貿易權主要掌握在鎌倉幕府的北條時政手上。但鎌倉幕府的統治成本基本都是從對外貿易里得來的。

這麼一來如果日本也斷絕和南宋的貿易。那鎌倉幕府的政權也很有可能先於南宋消亡。所以說日本就算得罪蒙古它也不會斷絕和南宋的貿易。其實換個叫度來說當時的日本和南宋其實是維持著類似經濟同盟的這種隱形同盟的關係。而隨著南宋的滅亡,鎌倉幕府在損失了與南宋的貿易稅以後沒多久政權果然被顛覆。

說完了南宋和日本最後說下蒙古。蒙古隨著對南宋的戰爭日益擴大軍費也一路猛漲。特別是1267年-1273年襄陽城保衛戰的時候巨大的軍費支出而同時,忽必烈還要在1271建立元朝。(開創一個國家來改朝換代沒有錢能行嗎?) 這使得蒙古人有可能先於南宋經濟崩盤。所以就在忽必列聽說日本是當時最大的黃金和白銀的產出國的時候他就打定主意要攻打日本。

其實,蒙古人真的要說對日本這個地方的話應該是興趣不大。但是當「全世界」都暫停了對南宋的貿易的時候,日本居然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繼續維持與南宋的貿易。再加上日本這樣的一個小國家居然「外交侮辱」蒙古人。(想像一下如果今天日本人侮辱美國人那會怎麼樣。)所以有了這幾條"罪狀"忽必列又怎麼可能有不去打它的道理!

說到這裡我們也稍微了明白了如果蒙古人侵略南宋的借口是天下統一或許還帶有點政治因素。那麼侵略日本的背後其實更多的是為了經濟利益。以及對南宋的經濟封鎖。

但是不管怎麼說,對日本的戰爭,忽必烈還是戰敗了。南宋也在蒙古的持續經濟封鎖下最終亡國了。隨後的元王朝可以說開創了第一個貿易全球化的時代。

現在就簡單介紹下這個過程.元王朝因為滅掉了南宋,得到了中國南方,蒙古作為一個出身自游牧民的國家,進而開始往海洋世界發展。這在世界史上是頭一遭。蒙古帝國的歷史也好,忽必烈的大元王朝也好,到了這裡踏入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層次。

那指的是通往海上帝國的道路,尤其是海洋上軍力的持有.在南宋所培養的海上艦隊中,雖然也有往南方出逃而在崖山沉沒的艦艇,但剩餘的皆成為忽必烈的元王朝的所有物.元王朝幾乎是原封不動的得到了江南水師。這項演變所具有的意義很大。

根據史料的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南宋直屬艦隊,很多都是以泉州為中心,在中國東南沿岸各城市進出的貿易船隊。尤其是以泉州為地盤的蒲壽庚以及在其命令、管轄下的以穆斯林商人為核心的船隊。

現在簡單介紹下蒲壽庚與元王朝的關係:其實,比南宋更早的時期,很多漢人的商人就展開和這些穆斯林海上商業勢力的接觸。在杭州無血開城後,往南方逃亡的微小「海上朝廷」也對蒲壽庚抱有期待。在豐饒且有安定稅收的泉州,有南宋王室其中一族代代居住。「海上朝廷」正圖以泉州為另一個都城。只是,他們對待蒲壽庚這位身為伊朗人(或者說是阿拉伯系)的海洋商人,在名義上則完全是南宋的「提舉市舶」(即管制船舶與通商行政官)的態度是非常不謹慎且過度傲慢尊大。而且掌握「海上朝廷」實權的是從北方流浪而來的下級官員張世傑。

很多史書記載張世傑等人的態度激怒了蒲壽庚。忽必烈透過籠絡蒲壽庚,使海上通商勢力完整到手。蒲壽庚也協助忽必烈一起封鎖南宋的貿易,最終滅掉了南宋。而元王朝在滅掉南宋以後開始於泉州建造大型船艦。

這個時期的元王朝也開始了內陸型的軍事政權與海洋志向型「生產社會」相以聯結,最後的結果就是催生了這個過去未嘗有的新形式。

其實早年南宋的「江南水師」之中,大型船艦有一部分是蒲壽庚所建造的。忽必烈在隨後向東南亞各地的派兵,也不能忽視背後有蒲壽庚為首的穆斯林商業勢力的存在。遠至越南、占城、爪哇的遠征,皆是以「海上進攻」的形式來進行。進攻軍團的班底成員紛呈不一。蒙古是以位於派駐前方的各支部隊編組、調整、組織成遠征軍隊。但是,運送遠征軍的艦隊,也有同樣的人員參與其中。遠征相關的糧草、物資等的籌措調度也有相當程度是藉助穆斯林海上商人們的力量。只不過忽必烈政權所主導的向東南亞「海外派兵」,由於炎暑與疫病,以及當地人們的「反抗」,和遠征日本一樣以「失敗」告終。

但是從對外遠征中可以看到經濟層次遠較軍事層次的突出。甚至可以大膽說,有穆斯林商人參與的戰爭,並沒有完全企圖以軍事征服陸地,更多的是為了要控制海域。在這個過程中都看得到穆斯林的商業勢力的影子特別明顯。所以「遠征軍」其實際狀態則幾乎是穆斯林海洋商人主導的貿易船隊,其結果就是元王朝與擁有特權的穆斯林海商控制了全球海域乃至全球貿易鏈。儘管在元王朝時期穆斯林商人並沒有完全成功,但這個過程無疑確實給了後人啟發。尤其是後來的大英帝國和現在的美國。

這樣的一個「海上發展」時期,在南宋時期,則沒有那樣的軍事實力。但是蒙古人其實早在成吉思汗時代就與從事內陸貿易的穆斯林商人聯手,延續了可以說是「共生」的關係。那關係發展至此,其軍事與通商的結合也由陸地發展到海洋。

從此以後,包括擊退蒙古「侵略」的各國在內,結果都入元王朝「朝貢」,相繼締結了表面上從屬,實際上是通商的關係。元王朝的海商勢力東從中國東海的日本,西至印度的西海岸。都成了元王朝的海域。而更往西的阿拉伯海,則早就處於旭烈兀汗國的勢力下,在十三世紀末,從中國到伊朗、阿拉伯方面的海域以及所經由的海路整體就都進入了蒙古政權的影響下。

那意味著歐亞的內陸世界與海洋世界因蒙古而完全接合在一起。隔閱中國本土南北的「空白障壁」也以陸路、水路及海路重新聯繫。在單一的主權下,歐亞的東西方沒有接痕地在陸上及海上兩邊連接起來了。蒙古成了人類史上首次的陸與海的巨大帝國。

與此同時,循環歐亞交通網如今已經清楚地出現在眼前。來自東方的中國戎克船和來自西方的阿拉伯單桅帆船在蒙古所掌握的海路中往來。交通、通商、政治在海上緩緩地系統化。在與世界帝國蒙古合作的蒲壽庚等大型的海洋商業資本下,中國東南的沿岸諸城市呈現。史上空前的活絡盛況。特別是泉州,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貿易船聚集。並且,中國江南地區的經濟力及產業力,透過以蒙古力量為背景的穆斯林商人們之雙手,被帶到了歐洲的各個角落。

並且在本國的商業制度上元王朝採取了自由經濟政策,獎勵超越區域與「文明圈」框架的大型通商。無論是誰,身在何處,都可以做生意。人種或民族皆無所謂。只要支付商稅與關稅,就可以自由通行。到了十四世紀左右,就名副其實地出現了橫亘歐亞東西的人與物的大交流。有許多人親身為這個時期的歐亞大交流作見證。他們既有經由陸路來去的,也有使用海路來去的。

在文獻上將往返陸路的史實描述得最清楚者,就是旭烈兀汗國的使節團。那最主要是因為,用波斯文等文字來寫的蒙古政權歷史書籍還有留下之故。他們組成以幾百人為單位的旅行團,利用敷設在蒙古東西的站赤路線,悠然前來。被稱作「答納」的大珍珠以及名產「大馬士革劍」、優良的「阿拉伯馬」、中東的優質織金,包括香料在內的種種藥材等—他們攜帶這些莫大的進貢品和禮品前來。

這些使節團一要經過,處在行經路上的驛傳路就較平常更多地大量準備馬匹與駱駝。只要事前通知即將經過蒙古的驛傳負責官員就會奮力地迎接大旅行團。一直到送至下一宿驛間的接待費用是很龐大的。為此政府時常作特別支出。這樣的使節團逗留在大都的特別賓館。此事在漢文史料上留下記錄。然而,由於接待過於舒適,所以陸續有使節團不思歸去。由於是數百人單位的長期逗留,因此很是忙碌。其中似乎也有不少同一王族分別派遣的使節團彼此的情況。

當然,這樣的事例是特別的。然而,不僅只有可和旭烈兀汗國匹敵的大勢力,在其組織之下的王侯、地方君主以及在地權力者等好像也屢次個別派遣使節團,因此其數量乃超乎想像。

在《元史》若是只寫到「遣使朝貢」,例如以大約三年一次的頻率遣使而來的伏爾加河欽察汗國君長家的情況等,還是必須要設想到他們所來自的區域或旅程,其君的位階等不尋常的情況。如果每個都有準備如旭烈兀家的使節團那樣的「伴手禮」,就巳經不知道政治與通商到底多一個才是主要目的。

最後說下上海:作為現在上海起源的港埠,在這個時候於歷史上現蹤。處在松江管轄下的上海縣這座沿海而立的小城鎮,之所以會具有其相應意義,海運乃為其前提。他們在此也設置了市舶司。上海在蒙古時代首次具有意義。那是因為能夠使之具意義的政權出現了。然後,它在以動力船進行外洋航海成為理所當然的「西力東漸」以後的近代世界,又再度顯露鋒芒。順帶一提,杭州在蒙古時代其實更加繁榮。

還有就是蒲壽庚,不過不僅這個人在中國歷史上還有很多的相關史料,很多別的穆斯林商人在古代中國的歷史舞台上也都有相關記載,大家不妨多查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忽必烈 的精彩文章:

忽必烈的侄女明月公主聰明伶俐,最終對和平的熱愛在兩軍面前自刎
元朝的創建者忽必烈,為什麼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

TAG:忽必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