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學文化搞書法,這個人是不能迴避的

學文化搞書法,這個人是不能迴避的

簡介

沈曾植是誰?沒有從事文化方面的同學也許不一定知道他,他是清朝人,是一位貫通中西文化、博古通今的中國大儒。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當過老師、校長、編輯,在政府擔任「章京」一職,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門。他通音律,懂法律,精歷史,會佛經,知地理,熟外語,還是詩人、作家,特別是他開創了書法藝術的書寫新篇章,為後世的書法學習開闢了新天地。


總評

從一些歷史資料來看,沈曾植不愧是一位博學多才的大儒,這個名號一點也不為過。他小時候沒有了父親,家境貧寒,其母就讓他學習唐詩,用小楷抄寫《通鑒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論》等書籍,他總是一絲不苟地把這些書抄完,但這些書籍對他的思想成長影響極大。可以說,沈曾植這個人一生太愛學習,而且是越學越精,越學越多,他的夫人為了支持他買書,也當了首飾和家裡值錢的物品。但終歸沈曾植還是成了大人物,就連康有為也怯他三分,自稱再讀十年書也趕不上沈曾植。王國維評價他的成就足可與清代著名學者顧亭林等人相儔;其成就的深度超過龔自珍、魏源;其精處勝過戴震、錢大昕;稱他為「學術所寄」、「邦家之光」。


學書貢獻

沈曾植很晚時才學習書法,他以前認為書法是「餘事」,所以一直沒有專門研究和學習,到了64歲以後才正式學書。他的學習與一般人不一樣,常人學習書法也許學了一輩子沒有建樹,而沈曾植只學了短短的9年時間,就已經樹碑立傳,這當然不是他個人這麼說的,而是事實的形成,得到世人的認可。他的學書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60歲以前,是學《鄭文公碑》,幾乎沒有什麼變化,第二階段則是60以後,書法發生了根本性轉變,王蘧常在《憶沈寐叟師》說:「真積力久,一旦頓悟,遂一空依傍,變化不可方物。」成為近代以來碑帖結合的學書創始人。沈曾植所主張的「異體同勢」、「古今條形」、「中畫圓滿」、「分畫中虛」已成為書論被學者們所推崇。

清以前人們學習書法帖學的學習是經常的,而對於碑的學習則是很少的,但沈曾植進入晚年以後,實現了碑帖結合的學習方法,既要出新,又要復古,既有帖學的書寫性,又有碑的金石氣,王國維有詩讚沈曾植的書法是「古意備張索,近勢雜倪黃。」沈曾植還把米芾的「刷」字有所創新,形成了八面出鋒的藝術特色。他的書法取法章草、「二爨」,並有機地將二者結合起來,多用側鋒,產生了出奇的效果。在結體上,多有稜角、反轉,與眾不同,這恰恰印證了他性格內斂、富於理想、毅力堅定的人生品格。


啟示

學習書法除了學習寫字以外,更要注重加強自身文化修養,提升個人素養水平。這方面沈曾植給我們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他一生熱愛學習,潔身自好,學一行專一行,在當時的舊時代,他竟然光藏書就多達30萬冊,相當於一個圖書館,內容豐富。他對書法的熱愛和研究也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據說在臨終前幾個小時還在提筆書寫:「石室竹卷長三尺,山陰草跡編千文。」這句詩作成為了他的絕筆。

聲明:本圖文由「太一智慧書畫藝術」企鵝號原創,作者:郭宗吾。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的精彩文章:

最喜歡他的行書書法了,收藏起來當字帖學習
他的楷書骨肉均衡清朗秀勁,是書法愛好者必學的好教材

TAG:太一智慧書畫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