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慧律法師:佛教是否定宿命論的、佛教是不崇拜偶像的

慧律法師:佛教是否定宿命論的、佛教是不崇拜偶像的

慧律法師:佛教是否定宿命論的、佛教是不崇拜偶像的

第七:佛教是否定宿命論的

什麼叫作「宿命論」?簡單地說就是,承認人一生的吉凶禍福都是前生註定的,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再簡單一點說,相信「宿命論」的人,就是「聽天由命」的意思,以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很多人有這樣的思想,很多的宗教也有這樣的主張。他們以為:命中注定考不取大學,就是再努力也考不取;命中注定不會窮,窮奢極華,再揮霍也不會光。

佛教卻徹底地反對這種論調,肯定有一分辛勞就會有一分收穫。套用佛典上的話,就是「功不唐捐」,就是努力不會白費的意思。

佛教認為,一個人未來的前途,都是一個未知數,其好壞由自己現在的作為來決定,自己的前途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沒有所謂命中注定考不取大學的——自己肯努力,大學之門永遠為你敞開;也沒有命中注定富貴的——奢侈浪費,不知勤儉持家,不知開源節流,最後一定落得貧賤的下場。所以,佛教不是「宿命論」者。

這裡,還想再討論的是佛教對於「因果報應」的說明。雖然我們經常聽到「種瓜得瓜」的說法,但佛教的因果說,詳細一些,應該說是「因緣果報」。那就是說,佛教在因與果之間十分重視一個「緣」字。什麼叫作「緣」呢?緣是條件。「緣」有什麼作用呢?比如說:我們種下一棵瓜子在地下(因),但如果沒有日光、水分、肥料或人工的辛勤培育(緣),那就會影響到種子的萌芽、茁壯和開花、結果了。

因此,假若一個人前生雖然種了善因,但他今生若不繼續修持,不行善以為助緣,就會影響到善果的成長,也不見得會有豐收。(唯所做的善因並不消滅。)

孔子說過:「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就是說,一株禾苗的開花、結果,要看後天的栽培而定。

同理,假若一個人前生做了壞事,如果他今生能改過自新,去惡為善,就可能不會招致惡果了。

同學們看到這裡,一定會有懷疑產生,那就是——一個人做了壞事,如果能去惡為善,就「可能」不會招受惡果,而會反問我說:那不就是說,他仍然「可能」招致惡果嗎?

這裡我要打一個比喻來解釋:

一個人如果吃了毒藥,送到醫生那兒救治。這個人的下場也有兩種:一種是化險為夷,另一種是死亡。

為什麼這個人吃了毒藥(惡因,比喻做壞事),送到醫生那兒醫治(善行,比喻做好事),卻也「可能」死呢?

回答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所能解釋得清的。這最少牽涉到三方面:

⊙他中毒的深淺——做壞事的多少,犯的罪是哪一類等等。

⊙他送醫的快慢——悔悟的遲早。

⊙救治的得法與否——行善的多少,行善的種類與以前所造惡因之間的關係。

以上這三點,都可以決定這一個人是否會招致「惡果」。不過在這兒我要請大家千萬不要誤會,我這個比喻是不得已而說的,目的在幫助大家了解因果的真義而已。諸位千萬不能鑽牛角尖,因為所謂「比喻」並不「等於」事實,只能說是「相似」而已。

佛教的因果說,縱橫無窮的宇宙人生,包括無盡的空間和時間。其中的錯綜複雜、千頭萬緒,除了具有真實智慧(佛教稱作「般若」)的覺悟者(佛、菩薩等)之外,平凡的我們還不能窺其奧妙。

就好像拆開一架電視機,裡頭的線路千條萬條,除了專門的技術人員之外,誰能看得清楚?又有誰能夠了解呢?因此我的比喻不能涵蓋萬千的因果關係,就像一條騰空而下的大瀑布(佛教謂之「因果大不相續流」),又怎麼可能從中截下一段來觀察、分析呢?

好了,底下我想說明的,就是這種「前世做壞事,今世雖努力行善,也可能招致報應」的問題,佛教對此持何種態度呢?

佛教對此所抱持的態度是:

⊙繼續更積極地行善,因為這些善行仍然在來日會有美滿的收穫,千萬不能灰心。

⊙對這種不可能改變的「惡果」(佛教稱之為「定業」),佛教安慰人們要勇於忍受。因為君子敢做敢當,既然做錯了事,如同犯了法律,就要安心、忍耐地接受處罰;怨天尤人或蓄意逃避,都是弱者的表現,都是一種不敢自我負責的行為。(這一點常被世人誤會為聽天由命,其實是大錯特錯的。)

⊙要從這些痛苦的報應中,切實地反省,從此更加的謹慎小心。知道因果報應絲毫不差,就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用佛教的話說,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因此,佛教的人生觀是積極向前的,對於以往做錯的要勇於認錯,安心忍受,藉以磨鍊人格節操。同時,為了來日的快樂與幸福,更要努力奮發,千萬不可消極、泄氣或自暴自棄。

最後要談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人今生行善,卻反而潦倒不堪、倒霉透頂?而一些壞人終生作惡,卻反而逍遙自在、富貴長壽?

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如果不報,時候未到。」這句話已經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如果不報」,只是「時候未到」罷了。

行善而遭惡報,作惡反遭善報,並非「因果報應」有所爽失。而是這個行善的人以前曾做了壞事,恰好到目前因緣成熟,當然就先嘗到了惡果;而他的善行卻要在來日才能有善報。同理,為惡而報善者亦然。

佛教又認為,因果報應,有的是今世做今世即報,有的卻要經過一世或好幾世才會有報應的。這是為什麼呢?

請看舉例說明:

今世做,今世報應——如種番茄,一個月就能收成了。

今世做,經過幾世以後才報應——如種蘋果、葡萄,要經過幾年以後才會有收成。

古人說:「善惡終有報,天道本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記得「法網恢恢,疏而不漏」的話吧?一切惡事,就算芝麻綠豆的壞事也不可以做,因為一個小小的癌細胞,可能就會攫去你的寶貴的生命,帶給你極端的痛苦了呀!

第八:佛教是不崇拜偶像的

常常看到或聽到外教徒攻擊佛教最劇烈的一點就是:「崇拜偶像。」

到底佛教崇拜不崇拜偶像呢?我的答案是絕對否定的,而且我要公正地講一句話:世界上沒有比佛教更不崇拜偶像的了。

懷疑之前,請先聽我的解釋:

在本書中,我已經一再強調,佛教主張「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再地說明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暫時聚合而成的,沒有一個實在不變的本體。像冰是水遇冷凝成的;水是氫氧化合而成的;而氫、氧等元素又是由原子核、電子等集合而成的,哪裡有不變的實體呢?

因此佛教主張「破相」。何謂破相?就是要打破人類因不明真理,而認為「因緣所生的事物」是永存不變的「觀念」。

那麼「偶像」是不是在佛教所要破除的「相」之列呢?我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偶像只是由木、石、泥土等材料做成,也是一種因緣的假合體,當然本體是空的。既然偶像是由「因緣所生」,所以佛教不能承認它是永存不變的。所以,也要破其「相」——破除偶像的觀念。

有的同學忍不住要反問我一句:「既然偶像是因緣暫時的假合,佛教破之都來不及,為什麼寺院里還有那麼多的佛像呢?」

回答這個問題,一方面要顧到佛教高深的哲理,另一面也不能抹殺佛教以方便為法門,救度眾生的作用。

⊙哲理方面:佛教認為「佛像」是用木、石、泥土等材料(因),由人工(緣)雕塑而成的。拆之即無,沒有不變的主體,所以本體是「空的」。而當初雕塑的工人,若做成觀音即觀音,做成阿彌陀佛就成阿彌陀佛,若做成瑪麗亞也就成瑪麗亞,做成耶穌當然也就成耶穌。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稱它做「佛像」的東西,它的形狀、稱呼是「假的」——一尊佛像站在蓮台上,你可以稱它做阿彌陀佛,也可以叫它釋迦佛,就是叫迦葉佛、日月燈佛等,又何妨呢?(如杯子,喝茶的叫作茶杯,喝酒的叫酒杯。)

以上對事物的分析,在佛教前者稱為「空觀」,後者叫「假觀」。但雖然佛像的本體是「空」的(拆之即無);形狀、稱呼是「假的」(可隨意塑造、呼叫),但並不表示佛教否定佛像的存在。佛教在教人「空觀」「假觀」之後,要我們用「中觀」來認識佛像的價值和用處。那就是佛像可以使人興起「見賢思齊」之心,令人生起仰慕效法之思呀!

⊙方便濟眾方面:世上的人如果都有足夠的智慧了解「佛像只是讓人仰慕效法,使人見賢思齊」的話,那麼就用不著佛像了。因為這時佛在每個人的心中,在清風明月里,在山光水影中,每一塊石頭,每一根草,甚至每一片雲彩,每一抹夕陽,何事何物不能當作佛像來想、來看、來拜的?

但世上的人並不見得人人都是聖賢大智,他們不懂佛教這種圓融、偉大的思想,沒有被他們看見的、被他們摸到的,他們就不肯信,就生不起仰慕效法之心了。不相信的話,你叫一位老太婆把一塊石頭當佛像跪拜,她死也不肯的。

唉!芸芸眾生,又有幾個人懂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高深哲理呀!

因此,佛教拜不拜偶像,聰明的同學已經有所了悟了。佛教為了救度廣大的眾生,所以不能單憑高深偉大的佛法來啟迪聰慧明智的人;對於根器淺薄、愚鈍昏昧的眾生,則不得不用淺近的、世俗的道理來作為引導的橋樑,否則佛教就不能稱作平等、圓融而偉大了。所以,崇拜偶像的意義,在偶像所象徵的真理,而並不在於偶像本身呀!

試問,世界上哪一個國家不設國旗來激發國民的愛國心?不懸掛開國元勛的肖像,來啟迪國民的仰慕心情,以及效忠領袖的赤誠的?

如果有人說向國旗、元首肖像敬禮是拜偶像的話,那麼這種人正是不懂道理,是個幼稚、膚淺、愚蠢的人了。(以前其他宗教的教徒,就曾經無知地鬧出了風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理悟事悟,半提全提
趙州禪師的斷妄之「無」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