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富士康上市:「代工」之外的B端轉型和C端野心

富士康上市:「代工」之外的B端轉型和C端野心

21世紀經濟報道 倪雨晴 上海報道

在富士康的轉型過程中,除了通過工業互聯網提升先進位造能力外,同時也在積極探索自有品牌道路,C端的夢想還在繼續。

1988年,富士康集團總裁郭台銘到深圳羅湖區實地考察,8年後富士康龍華科技園區開始打樁;30年後的6月8日,富士康工業互聯網公司正式「出道」,登陸A股市場,簡稱工業富聯,當天市值達3906億元。

正值富士康在大陸投資30周年,郭台銘6月6日在周年論壇上表示,富士康躬逢「實體經濟+數字經濟」的互聯網深度融合的歷史機遇轉折期,而他為富士康規劃的轉型方向便是工業互聯網,工業富聯的嘗試也將為母公司鴻海集團旗下其他次集團的轉型起到帶頭作用。

富士康欲成為工業互聯網平台型公司,旗下BEACON平台對標的便是GE的Predix。對比全球的工業互聯網平台,工業富聯董事長陳永正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談道:「德國的工業4.0,是工業加服務,把設備連接起來;美國的資訊服務是最強的,和工業進行結合;我們中國的工業製造是從產業開始,現在產業技術能力和製造能力還是在初、中期,產業升級的自動化,就需要靠機器人(17.930, -0.26, -1.43%)、感測器,智能化需要收集信息。」

在富士康的轉型過程中,除了通過工業互聯網提升先進位造能力外,同時也在積極探索自有品牌道路,C端的夢想還在繼續。

工業互聯網的B端生意

事實上,富士康在中國民眾眼中幾乎已經從一個普通的大型企業升格為一個文化符號,這種文化符號的印象複雜而模糊。作為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它伴隨著iPhone稱霸全球而成長。但輿論關於富士康的兩個問題卻始終縈繞,在之後很長時間也將長期相伴,揮之不去。

第一個問題已經從嚴肅的公關困境演變成花邊新聞——關於富士康是血汗工廠的大規模負面評論,對企業形象打擊不小。第二個問題則是關於富士康的產業地位。

在中興事件之後對於核心技術而非生產技術的迫切渴望,使得諸多輿論對富士康的評價並不客氣。因為要獲得更高的市盈率,意味著要有更核心的競爭力,但就目前來看,富士康似乎並不具備更高的天花板,至少在大眾和股民印象中是如此。

富士康從來不是單線作戰,它的產品除了晶元外,覆蓋了手機、電腦等大多數電子產品。如今,工業互聯網成為了富士康尋找的新盈利增長點,這也是在原有製造業基礎之上的升級和商業模式的延伸。簡單來說,富士康將通過其工業互聯網平台向中小企業輸出無人工廠、智能化生產等能力,提供工業級的系統解決方案。

據陳永正介紹,工業富聯的布局是由核心數據採集,向雲網層、平台層、應用層等領域延伸。早在2015年,公司就開始研發工業互聯網平台BEACON,旨在通過產線上的終端感測器收集生產數據和設備數據,對製造設備及製造過程實現全面監控和瑕疵預測,對數據進行採集、集成、處理、分類和分析。

而工業富聯已在工業機器人、機器視覺、數控機床、通訊網關、高性能計算、邊緣計算等智能裝備和底層技術上進行布局,多個工廠實現關燈生產。陳永正表示:「公司積極在各廠區導入BEACON平台,建立了富士康工業雲,並在全國各地建立了無人工廠,擁有6萬個工業機器人。」

工業富聯總經理鄭弘孟則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工業互聯網未來的體量在5000億美金,82萬億美元,是現在消費互聯網價值的100倍,切成100個行業,比現在任何一個消費互聯網的價值都要大。」

就在6月7日,工業互聯網又迎來一波政策的紅利,工信部發布了《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和《工業互聯網專項工作組2018年工作計劃》,行動目標是到 2020 年底,初步建成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

工業互聯網需要更強的軟體能力和互聯網實力,對於擅長硬體製造的富士康而言,軟硬的整合是一大難點。而另一方面,想要真正提升品牌價值,富士康還需要更多轉向消費者行業,打造終端品牌。

而立之年的破局探索

從現有商業模式來看,富士康過去三十年是一家徹頭徹尾的To B企業,服務下游To C的終端消費品公司。富士康希望將產業鏈拓展到消費品行業,這應該是中國任何一家代工企業的夢想,而富士康是為數不多的有能力者。

富士康在自有品牌建設上有幾個重要節點。2016年4月,富士康收購夏普,但當時夏普不斷虧損,和日本其他黃金時代電子企業一樣,面臨激烈的競爭和被迫的轉型,並不算是十足優質的資產。2016年5月,微軟將諾基亞品牌、手機軟體服務一併出售給富士康。今年6月5日,日媒報道稱,夏普正和東芝進行談判,擬以約50億日元(約合455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東芝PC部門。如果此次收購成真,富士康通過夏普就可以一舉進入電視、電腦、手機三個To C消費品領域。

在電視領域,夏普具備實力,2017年重返中國市場後,富士康藉助夏普推出8k電視,也是為了進軍To C消費者行業。近日,夏普和奧睿的樂迪機器人進行戰略合作,切入早教市場。同時,作為夏普代理商的富連網也轉型成為富士康智能家居互聯平台,逐漸走向前台。富士康集團首席行銷長袁學智此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富連網整合了飛虎網等富士康的電商平台,現在不僅負責夏普、諾基亞、Infocus等品牌的市場運作和推廣,還會加入服務、內容、製造等不同板塊。

手機方面,富士康短期計劃打造自己的手機品牌,未來意欲成為直接面向消費者的To C業務企業。長遠來看,哪怕手機市場下滑,富士康也希望在第一線接觸消費者,獲得前沿的產品業務能力,而不是等待其他To C企業開發出產品以後交給富士康生產,但夏普目前在手機行業佔有率仍較低。

要在中國手機市場上搏殺,絕非易事,手機行業最主要的三個環節按重要性依次為品牌、市場布局、生產能力。富士康目前只有生產能力是強項。每個公司都有自己的能力長處,比如小米在品牌方面非常突出,通過設計驅動產品,以及靠創始人雷軍個人品牌代言來獲得低成本品牌推廣;華為則在市場布局和生產能力方面都非常強,品牌能力也處在前列。這三個能力中,最容易被忽視的是市場布局,包括線上獲客和線下渠道鋪設、營銷成本控制,這些需要專業的團隊來敏捷應對。即便是小米這樣對市場觀察非常敏捷的公司,在2015年到2017年也在渠道上面栽了跟頭,不得不迅速調轉船頭開設線下體驗店。頗具滑稽意味的是,生產能力在三者中相對是最次要的,這也是為什麼代工企業雖然幹了最艱苦的活,但是拿著最低的利潤率。

在終端品牌的探索,也意味著富士康和客戶之間產生競合關係,如何在C端建立起品牌壁壘、在B端尋找更大的盈利突破口,富士康還需要破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21世紀經濟報道 的精彩文章:

廖英強「自買自吹」遭罰1.29億!監管重拳出擊,整治市場「黑嘴」!
貿易戰陰影籠罩 國際政商人士熱議「中美貿易摩擦」

TAG: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