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解讀諸子百家精華50句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解讀諸子百家精華50句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

解語: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一個「正」字講明了德的核心。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企業高管、孩子家長,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帶好隊伍,教育子女。這個「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源正則流清也。

近者悅,遠者來。《論語?子路》

解語:使近處的人高興,時遠處的人歸附。這句話可以說是企業價值的最高體現。企業的長久健康發展能使身邊的員工受益,是員工所樂見的;企業不忘社會責任,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信譽,是大眾所樂見的。這一近一遠,恰恰體現了受人尊重的企業的社會效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

解語:君子與人和諧而不盲從附和,小人盲從附和而不與人和諧。為人處世中,講究和為貴,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體現。在國家關係和人際關係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態與人合作,這是一種包容、尊重。

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解語:想要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譬如學習之道,必須腳踏實地,從解答一個個難題入手;又如輔導孩子,不要天天琢磨著讓孩子的先天稟賦一下子都發揮出來,凡事須慢慢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丑下》

解語:做好事多了,就會有很多人幫你;做壞事多了,就有沒有人幫你。這個就是「道」的體現。有人經常說,道太虛了。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關鍵時刻便會顯現出來,「多助」的便是順應了道,「寡助」的便是違背了道。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解語:「反求諸己」就是說凡事多問問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從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尋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多從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會降臨。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有度》

解語:依法辦事,國家就會強大,不依法辦事,國家就會弱小。這裡的法,就是「道」的現實體現。「奉法者強」,無數歷史事實證明,法度關於人心向背,關係國運安危,是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解語:法律不偏袒地位高的人,準繩不遷就彎的東西,適用法律時,有智慧的人不能辯解,有勇力的人不能抗爭,懲罰罪過不避開大臣,獎賞好事,不遺漏普通民眾。法體現的是「一以貫之」的公平性、權威性。公正的司法更能讓普通人看到社會的正義和希望。

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解語:公正產生廉明,偏私產生昏暗。這也就是常說的,提倡陽光下的公正,拒絕暗箱操作。

天下萬事,不可備能,責其備能於一人,則什麼能力都具備,賢聖其猶病諸。《尹文子?大道上》

解語:天下萬事萬物,不可能要求一個人具備各種能力,就是聖賢也感到為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團隊領導者亦是如此,重視每個人的優點,不求全責備,才能充分發揮團隊的合力。

所貴聖人之治,不貴其獨治,貴其能與眾共治。《尹文子?大道上》

解語:我們所要學習的聖人治理之道,並不是其一人獨自治理,而是聖人能與眾人共同治理。好比一根筷子容折斷,一捆筷子抱成團,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

守一道制萬物者,法也。《鶡冠子?度量》

解語:保持統一的規則去治理萬物,這是法度。良法善治,永遠是現代社會追求的目標,也是法治社會應有的準則。「一道」、「萬物」、「法」,三者緊密聯繫,這句話從哲學高度闡明的法的功能與效應。

法者,使去私就公。《鶡冠子?度萬》

解語:法律,是使人拋棄私利,歸於公義的。人間有道,天下為公。這也正是法治社會基本的價值觀。如果法律成為某個階層的專屬品、或者剝削他人的擋箭牌,那這個「法」就是違背公道人心的。

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獨知也;海水之廣大,非獨仰一川之流也。《鶡冠子?道瑞》

解語:天下的事情,不是一個人所能獨自知道的,海水的廣闊,不是獨靠一條河流的。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團隊中,領導者的心胸非常重要,容得下別人,事業就會欣欣向榮;容不下,只會一步步走向失敗。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

解語: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收到傷害,這樣就可以保持長久的安逸。孫叔敖臨死之前告誡兒子不要貪慕榮利,使其封地數代不失。孫叔敖的智慧,在於明白知足知止,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九章》

解語:富貴但驕傲,是自尋咎害,功業建成後自己就隱退,這是上天的法則。重溫一下「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就是成功地不二法則。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九章》

解語:天道對人不偏愛,永遠幫助做善事的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成功個企業家也應該銘記這一點。天道眷顧善人,就是因為善良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社會。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雜下》

解語:聖明的人思考一千次,必定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思考一千次,必定又一次是正確的。所以不要迷信權威,不要忽視小人物,客觀看待團隊中每個人的智慧,說不定一個偶然的小想法能成就你的大事業。

有良鄰,則每日見君子。《晏子春秋?外篇》

解語:有好鄰居,就可每天見到君子。「孟母三遷」也是這個道理。一個好兄弟不如一個好鄰居。一個好鄰居,能讓心放心舒心。我們希望自己有個好鄰居,同時我們也應該成為別人心目中的好鄰居。

凡言與行,思中以為紀,古之將興者,必有此始。《管子?弟子職》

解語:一切言論和行動,已牢記中和之道為準繩,古代成大事的人,都是從此開始的。言語與行為,是成功人士必修的兩門課,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乃是最高境界,也是事業發展的肇端。

事者,生於慮,成於務,失於傲。《管子?乘馬》

解語:事情,總是產生於思慮,成功於努力,失敗於驕傲。興亡誰認定,盛衰豈無憑。「慮」和「務」便是「盛」的憑證,「傲」便是「衰」的起因。正是「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

解語:水看似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卻蘊含了攻破一切的力量,其他東西無法比擬。堅硬、有稜角的石頭,在水流的沖刷下,也會變成光滑的鵝卵石。道好比水,看似纖弱無所依,卻能普世萬物,只不過水滴石穿,道貫人心。

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荀子?不苟》

解語:君子修養心性,沒有比誠實更好的了。還記得為什麼出發嗎?不能因為走的太遠,而忘卻初心。成功只屬於那些不忘初心的人。這顆初心便是「誠」,是最初的摸著良心的發願。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為誣,外部自以為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慢,是雅儒者也。《荀子?儒效》

解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多麼簡單的道理。有時我們是不是做了太多自欺欺人的事,自以為了不起,其實什麼也不是,外累於物,內累於心,怠慢了美好的生命。

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荀子?議兵》

解語:凡事成功地秘訣在於敬畏,失敗的原因在於怠慢。敬畏天地,才能慎終追遠;敬畏道法,內心才不至於狂妄自大,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凡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荀子?解蔽》

解語:一般人的毛病,是為事物的一方面所蒙蔽,而對全面的道理不明白。「大理」便是人們常說的大局、全局。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時。我們要避免「盲人摸象」一樣片面的認識時局,作出判斷前要充分考慮全局。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解語:天氣不寒冷,無法了解松柏,事情不艱難,無法認識君子。「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們認識一個人,一件事物,就應該從實踐中考察,這樣一個人的本心便能自然流露出來,發現真正的朋友和君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解語:高山看似雄偉,登頂後才知道天的高度;深溪看似不見底,到了才知地的廣厚。比大地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寬廣的天空,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天地的無窮。不過比大地、海洋、天空寬廣的還有人的胸懷。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解語: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無論何時,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用超乎常人的恆心和毅力,去採摘成功的果實,也唯有如此,才能品嘗勝利的甘甜。

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孟子?離婁下》

解語: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於融會貫通後返歸到簡約去。深入淺出,這是諸多學者的治學感受。看了很多書,寫了很多論文,用萬餘字去解釋一兩句話,這就是博學,但博學詳說不是為了炫耀淵博,而是為了返約歸真,達到大道至簡境界。

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離婁上》

解語:有意料不到的讚美,也有求全責備的批評。但凡人均想得到讚譽,而不想遭受指責,正確對待毀譽,需要良好的心態,有讚美時切勿過於興奮,被批評時切勿過於生氣。一切如來,亦皆隨喜,什麼都不如心態好。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解語:在富貴時能夠節制而不揮霍;貧賤時不改變自己的志向;威武時不做理虧的事,這樣才是大丈夫。這是歷代仁人志士所遵循的信條,當代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們面臨的事情多,誘惑也多,如何能處順境不驕,處逆境不怨,首先要問問自己心中的「道義之錨」在哪裡,孟子這句話可謂是金聲玉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篇》

解語: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荀子的治學之道,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我們,學習一定要善於積累,要虛心耐心,不能忽略小的方面,這樣在治學路上才能方得善終。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

解語:老百姓吃飽穿暖,而後能夠遵守禮節,知道榮辱。經濟的發展促進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依靠經濟的發展。其實「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這一點需要辯證看待。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

解語:世間最大的善,應該如同水的品性,福澤萬物而不爭名利。水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極高的境界。最好的德行像水一樣,做人也應該像水一樣,剛柔相濟,具備包容萬物的胸襟和氣度。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解語:聰敏而好學,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請教為恥。單位里很多工作時間長的人不好意思向剛入職的同事請教問題,怕丟了面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其實這都是虛榮心作祟。在學問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學生,這才是治學做事的正道。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解語:讀書人應該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們肩上的擔子重、責任重,所要付出的努力很多,為此要奮鬥很長時間,甚至是一生。歷代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民族,在弘毅的道路上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

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孟子?告子上》

解語:高明的工匠教導徒弟,一定遵循規矩,學習的人也一定依照規矩。規矩意識是底線思維,是敬畏之心。規矩是行業的準則,是吏治的核心,只有心中牢記規矩,手中守住規矩,才不至於亂了規矩,敗壞了世道。

言無實不祥。《孟子?離婁下》

解語:說話沒有實際內容是不好的。這句話說明了文風的重要性。寫文章,講究言之有物,誰都不喜歡假大空的官話、套話。「改文風」不僅是改文字,更是從冗長空洞、言之無物、刻板生硬的風格中走出來,學會使用大家喜歡的清新樸實、生動鮮活、具有生活氣息的語言。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也。《墨子?修身》

解語:君子處事的原則,貧窮時表現廉潔,富貴時表現出仁義,生前受到愛戴,死後受到哀悼。這四個方面,不是憑空得到的,要反過來付諸行動才能實現。功業是實幹出來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勸學》

解語:君子的本性與常人沒有什麼不同,善於利用物類而已。善於利用已有的條件,是君子成功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內部條件沒有成熟時,善於藉助對實現目標有利的形勢和機會,盡量規避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外力的作用有時是不可想像的。

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管子?心術下》

解語:人們常說「愛笑的人的命總是好的」。再忙,也別忘記微笑,這就是善氣迎人。我們有時會因為小脾氣、煩惱心對別人態度不好,會讓他人感受到你的不友好,這種傷害不必身體傷害小。

功,利民也《墨子?經上》

解語:什麼是功,就是做了有利於人民的事。「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秉承一顆公心,便具備了成就利民之功的基本條件。能否利民也是評價官員作為的基本標準。

貴為天子,其利人不厚於匹夫。《墨子?大取》

解語:雖貴為天子,利人之心不一定比普通人深厚。這句話深刻體現了墨子的平等思想。匹夫雖是普通人,但平民之間互相幫助,這顆利人的心,在精神境界上與天子是一樣的,不會因地位尊卑而有所差別。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六十四章》

解語:人們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時遭遇失敗。開頭和結尾都十分慎重,就不會把事情搞砸了。這也是始終如一的道理。

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列子?楊朱》

解語:善於治理外物的,外物未必能治理好,而自己的身心卻與之一道受苦;善於治理內心的,外物未必亂,而自己的性情卻與之一道安逸。什麼好,都不如心態好。現代人往往追求外物的滿足,造成思想迷茫,身心俱疲。不妨靜下心來,審視一下內心,給心靈放個假。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呂氏春秋?盡數》

解語:流動的水不會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運動的事物是最有生命力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儒朱熹也從池水的運動中看到了做學問的道理:要不斷吐故納新,否則就是一潭死水。

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解語:事物自身都有其長處和短處,人也是這樣,所以善於學習的人,借用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能做到這點的都是聰明人,類似於「拿來主義」,也好比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批判性的繼承和發揚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解語:廣博地學習而堅守自己志向,懇切地發問而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越勤奮,越幸運,也越能發現所謂的「仁道」就在其中,存在於我們正確的學習過程中。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解語:如果一個人沒有長遠的打算,那麼眼前就一定有所憂慮的方面。從辯證法角度看,長遠的計劃和近期的打算是相輔相成的。「不謀萬世,不足以謀一時。」穩定中,我們要看到可能發生的變化,未雨綢繆,給自己設計一份長遠的規劃,這樣生活、事業發展也會有方向感、成就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倫書院 的精彩文章:

父母有格局,孩子自優秀
張泉靈寫給兒子:閱讀會讓世界長大

TAG:明倫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