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張愛玲為什麼不給唯一的弟弟留遺產?

張愛玲為什麼不給唯一的弟弟留遺產?

張愛玲非常喜歡一句西方名言:「一切好的文藝都是傳奇性的」。這多少有點一語成讖的宿命意味。

她自己,這位胡適所說的「最後一個貴族傳人」,恰恰就把自己的人生過成了「文學傳奇」。真的,她可能是我們所知的現代作家中最勇敢的人,「想愛誰就愛誰」、「想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個人可以坦然忘記全世界」。她有勇氣讓一切怪異都自然而順理成章,也讓留給後人的一切都不清不楚,當然包括為什麼不給唯一的弟弟留遺產。

張子靜是張愛玲唯一的親弟弟。1995年9月8日中秋節那晚,當張愛玲在美國寓所裹著一張紅色毛毯,猶如孤島遺民一樣獨身蒼涼死去時,所留下的遺囑,不但沒有一毛錢留給這位遠在大陸受苦的弟弟,甚至是隻字未提的其名的。也許,在她心目中,是否知道這個世間還有這麼一個血親,都是可疑的。

但是,這一切,對於張愛玲而言,都不奇怪。張子靜老時,說「姐姐有她的自卑,也有她的自衛」;她自己說,「悲壯是一種完成,而蒼涼則是一種啟示」。

而若要我來作推測,我會理智地,想到三點原因。


一,張愛玲性格的冷淡寡恩

這位才女,「民國的臨花照水人」,那麼才華橫溢,又是那麼不近人情的。

他弟張子靜晚年,其實寫過回憶錄,題為《我的姊姊張愛玲》。怎麼評價他姐姐,他用了極為精準的十六字:「文采早慧,文筆犀利;性格孤傲,擇善固執」,真知姐莫若弟。

怎麼會長成這種性格呢,還是張子靜的解釋最得當合理:他們自幼就憋屈地活在遺老遺少的家庭陰影中,所見到得,所聽到的,都是些病態的人,病態的事。這個說法這是有充分的現代心理學依據的。

(圖:張愛玲姐弟)

她的性格真的是刻薄寡恩,不近人情,不僅只是對弟弟如此而已,對生活、對愛情、對生母、對父親、對陌生人,她基本都是如是態度。談到母親黃逸梵,她說, 「家裡沒有我母親這個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為她很早就不在那裡了」;當前夫胡蘭成背叛她時,她愛的那麼深,但是絕對不會是哭哭啼啼的,一封幾行字的絕交信,就徹底了結這段多年也是最初的愛情,不會後頭看一眼的。

宋以朗是張愛玲遺囑執行人的兒子,後來也全權處理遺囑後續,兩家關係何等密切。但是他說,他對張愛玲接觸極少,只記得一次張從美回港借住他家,一心寫《紅樓夢》劇本,很神秘,不和小孩玩,買麵包都要隔天吃,並猜測她似乎有胃病。

台灣皇冠出版張的書長達50年之久,但是負責人平雲說,即便這樣,他也從未見過張愛玲一面,尤其是在她晚年,連聯絡都難,傳遞信息了經常要一年後才回信。

這樣的性格,遺囑沒有留錢給弟弟,反倒是符合她一貫作風的吧。


二,姐弟缺少共同生活經歷,感情很淺

其一,張氏姐弟,因為父母離異、外出求學等原因,其實一塊生活的時間不多。他們的童年和青年時代,是以父母的遷居、分居、複合、離婚這樣的主線貫串起來的。

1944年的5月,張愛玲24歲時,專門寫過一篇名為《童言無忌》的散文,講述過他們姐弟的相處模式:「我比他大一歲.......有了後母之後,我住讀的時候多,難得回家一次」。1938年初,張愛玲離家出走,往後姐弟兩再也不怎麼見面了。

其二,因為家庭爭寵、弟弟頑劣等原因,張愛玲不但不大喜歡這個弟弟,甚至有些厭惡。還是上面那篇《童言無忌》,她很坦率談到過,「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還有,「我難得回家一次,大家紛紛告訴我他的劣跡,逃學、忤逆、沒志氣……」

(圖:張子靜成年時)

後來,她寫短篇小說《茉莉香片》,甚至對弟弟非常中傷。裡面的主角聶傳慶就是她弟弟的原型:一個陰鬱懦弱、精神頹敗、甚至有點變態的窩囊廢。晚年的張子靜,回憶錄中把他姐姐小說中所有的人物都找出了現實人物,唯獨對於這一篇,避而不談,也許,他真的不大能夠面對自己的親姐姐如此看待他,即便已經過去了幾十年。

張子靜在姐姐死後,還記得說,小時那會他去姐姐那兒找她,十有八次見不到,到了最後一次,姐姐從此走了,連招呼都沒和他打一聲。那天,他在樓下推著自行車,忍不住抽泣。


三,張愛玲的遺產本身不多,且另有他用

張愛玲去世時,都說遺產頗為可觀,但其實這種可觀,也只是普通人家過日子的可觀,且她另有考慮,希望這筆錢用在最合適的地方。

據張愛玲後來的遺囑執行人宋以朗《宋家客廳———從錢鍾書到張愛玲》書中所述,張愛玲去世後,她的銀行所有戶頭共有有2.810771萬美金,除去喪葬費、清理費用、遺物運費花去1.168703萬美金,實際只有1萬多美元現金。

此外,宋以朗後經查閱,張愛玲在港買過一些外幣及其他存款,其中疑似有一銀行外幣存款達32萬多美金。

(圖:晚年獨居時的張愛玲)

但是,這些錢,張愛玲在遺囑中做了兩項要求,一,給宋淇夫婦買東西做紀念;二,最重要的是,央求他利用這些錢請高手翻譯她的作品。

也就是說,張愛玲那麼精打細算之人,她對財產的安排,實際要有細緻打算,她希望這些錢是可以讓她的作品被翻譯到西方世界,流傳更為廣遠的。

張愛玲的命運,總能讓後世讀者感受到人生的蒼涼意味,即便只是談論她的遺囑問題。

在我看來,表面上,張愛玲是如此淡薄人情,但是她的一生,最念茲在茲的,還是這兩件事:1,懇望家的溫暖,「像生老病死一樣喚起人生的親切和安穩,並不想要迴避,相反倒是有可能就準備接受」;2,「終其一生都在嘗試寫出最滿意的「那一本」。

但就是這樣卑微的人生願望,似乎都沒有實現,在她自己看來。不管我們看她如何風光,她都是悲慘過了一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谷趨勢 的精彩文章:

智谷贈書丨「大宋第一古惑仔」辛棄疾:看我把欄杆拍遍

TAG:智谷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