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北京老街巷:騰退治理尋回了「京城范兒」

北京老街巷:騰退治理尋回了「京城范兒」

首發:6月8日《新華每日電訊》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俠

「這個展館讓我了解古都北京發展的過程,非常好!多一些這樣的展館就更好了!」一位外地遊客在留言簿上寫道。

「我要表揚一下這個體驗館,介紹了街道的過去,也讓我看到了將來,還能提意見。真不錯!」一位住在北京市西城區長椿街東里社區的居民稱讚說。

昔日餐飲店變身「體驗館」

遊客和居民說的都是前不久才剛剛向公眾正式開放的「廣內街區體驗館」。在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來臨之際,記者走訪了這裡。

記者看到,整個體驗館建築面積將近400平方米,主要是以互動體驗的方式向民眾介紹廣安門內街道片區的歷史風物和規劃發展情況。體驗館恰好坐落在長椿街東側人行道邊上,不時有來往的行人帶著幾分好奇進去一探究竟。

據介紹,廣內街區體驗館所在地在2017年之前還是聚集了20多家小門店、類似大排檔的一片地方,其中大部分門店經營餐飲小生意,髒亂差是常態,而且噪音喧囂,十分擁擠,附近居民也不堪其擾。體驗館內一張放大的照片記錄了這裡過去的樣子。

如今,經過一年多的集中整治「開牆打洞」,原來的違章建築清理了,餐飲店冒出的大量油煙不見了,附近居民樓內的大媽高興地跟記者說,「從(上世紀)80年代我們就住在這塊兒,治理後,附近環境乾淨漂亮多了,街邊買東西亂停車的也幾乎沒了,感覺馬路都更寬了。沒想到變化這麼大這麼快。」

體驗館包括方案展示、特色書吧、城市沙龍和開放共享四部分空間。在特色書吧里,書架上整齊地擺放著城市建築規劃類書籍供讀者借閱翻看,順便還可以買杯咖啡和休閑茶點消遣。

城市沙龍也已經舉辦過多次活動,通過放映專題影片、組織講座等,講述北京城的文化自然遺產、歷史變遷等。在方案展示和開放共享部分,參觀的人可以了解到街區現狀布局和未來保護改造設計規劃……體驗館並不大,但裝飾布局頗費心思,內容展示豐富多樣,清新雋永的文化氣息撲面而來。

漸漸恢復「顏值」的文物古迹

或許從體驗館的英文譯名——「廣內城市復興(urban revival)體驗館」,更能體會到城市街巷治理的良苦用心。治理不僅僅止步於褪去髒亂差,變得乾淨美,更重要的是要為城市接續文脈,復興城市特有的文化品格。不少訪客正是在體驗館內看到附近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標示圖,又按圖索驥,去尋找那隱身於街巷的古迹。

廣內街道片區是北京營城建都的肇始之地,歷史可追溯至西周,是宣南文化的主要源泉。有人稱三廟街是「太老爺」級別的北京衚衕,長椿街在遼金時曾是繁華通衢,附近報國寺、楊椒山祠等文物古迹星羅棋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散落在片區內的眾多名人故居院落,由於歷史原因,一度被擠占、年久失修,紛紛淪落成大雜院,不僅安全隱患大,而且面目全非,文氣近絕。但近年來,隨著文保意識不斷提升、城市治理力度持續加大、治理方式和理念更新創新,越來越多的老宅老院的命運終於迎來轉機。

比如位於金井衚衕1號的沈家本故居。沈家本曾是清朝光緒年間進士,歷任刑部侍郎、大理寺正卿等職,是清末修訂法律的主持人和代表者,中國近代最著名的法學家之一,也是倡議廢除凌遲酷刑的重要人物。

故居原本是三進院落,但多年前,是個最多住了50多戶人家的大雜院,原有格局基本被毀,故居大門甚至被違章建築包圍,僅沈家本的藏書樓——「枕碧樓」存著些原有模樣。在「枕碧樓」中藏書曾達三萬餘冊五萬多卷,在樓下客廳內沈家本會見過眾多名人要員,包括清末帝師陳寶琛和袁世凱、段祺瑞、徐世昌等著名歷史人物。

過去幾年,故居騰退工作陸續展開,故居修復工作也緊鑼密鼓,如今這一頗具歷史意義的老院落漸漸恢復了「顏值」:青磚灰瓦、雕樑畫棟、綠樹掩映,一扇大紅門半掩著,偶有人員進入參觀裡面法制內容方面的展覽。

門口南側,工人們正在做影壁基址的保護工作。據悉,未來不會重建影壁,只是將舊基址覆蓋上透明玻璃保護起來,並在周圍做好綠植點綴,由此人們或許能更深地體味老宅的滄桑變遷。

修繕一新的沈家本故居(6月6日攝)。記者孫俠 攝

在這座故居附近,還有不少同樣的工作在有條不紊推進。朝北走剛出金井衚衕,就是上斜街。這裡曾是清代的「會館一條街」,坐落著龔自珍故居(番禺會館)、太原會館、東莞會館、四川會館、河南會館等數家會館。

太原會館據說還是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高君宇與民國才女石評梅相識的地方。東莞會館相傳曾是清朝名將年羹堯的故居。這些院落騰退工作仍在進行之中,有的已經持續多年了。

如今,東莞會館院內只剩1戶居民,門樓初步恢復,新文物保護銘牌也掛在門前。太原會館和四川會館漂亮的小樓線條也從牆擋中漸漸露出。

在清朝思想家龔自珍故居院內,一位住戶告訴記者,原來這院里有36戶,現在已經騰退走了25戶,2016年走得多,現在只剩下11戶。他坦言「安置小區在南四環,小區挺好的,但還有些困難想看能否解決了再走。」

他說,自己從小生活在這裡,知道院子的歷史,對這裡很有感情,「希望未來騰退後,這處重要的文化遺產能真正地保護好!」

衚衕里「最幸福的人」

衚衕里的老街坊們對於街巷治理、保護古城是很支持的。大部分人對騰退工作也充滿期待。

家住金井衚衕的李大爺說,衚衕里大院居民多,條件有限,早就盼著能住上新樓房,設施方便,生活方便。現在靠近街面、重點院落的住戶先騰退,他希望騰退工作能早點覆蓋到衚衕深處,這樣對保護北京古城、改善整體環境更有效。

還有的居民比較著急,「現在騰退是整院推進,一戶有點意見就不好辦,希望能靈活處理,好早點選房,晚了怕住得遠了。」

而那些繼續留下來的居民,對於未來更是信心滿滿。

在整治效果頗受稱讚的達智橋衚衕,居民劉大爺就特別認同,他笑稱自己是「衚衕里最幸福的人」。

60多歲的劉大爺是老北京人,在衚衕里經營著一個副食小門店,門口掛著兩個紅色中國結,營業執照整齊地掛在東牆上,幾平方米見方的店內貨架上整齊地碼著副食商品。夏天了,來買啤酒的成年人和買北冰洋汽水的小孩最多,半天一整箱就賣光了。「我就當鍛煉身體,生意還不錯。」

「你看,這店面是政府統一風格設計裝修的,我自己也不用掏錢。這牆角花台里我給種上了西紅柿和黃瓜,看,瓜藤上都開花了……」

「衚衕里有段時間成了集市,髒亂了不少年,挺難管的,現在終於下功夫治理齊整了。」在他看來,正是因為有了近年來的城市街巷治理,才讓這些老衚衕又尋回了從前的「京城范兒」和文化的延續。

「眼下,古城更有魅力了。住這兒的,來玩的,誰不說這是趕上了好時候,享上了好福氣呢!」劉大爺樂呵呵地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萬般幻想與僥倖,不如一顆勇敢心
這100首關於「春」的詩詞,讓孩子讀一讀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