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起翻閱貴州歷史的遺迹

一起翻閱貴州歷史的遺迹

2016年9月,國務院批複住房城鄉建設部,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的「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今年6月9日,為我國的第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截至2017年7月9日,中國世界遺產已達52項,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裡排名第二。

然而作為一名貴州人,

你可知道,在這52項遺產中,

有哪些是在咱們貴州的呢?

今天,我們就來細數一下

貴州那些讓中國甚至世界都為之驚嘆的

文化和自然遺產。

文化遺產

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

2015年7月4日,在德國波恩舉行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遵義海龍屯作為中國三大土司遺址之一,與湖南永順彭氏老司城遺址和湖北咸豐唐崖覃氏土司城址捆綁,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海龍囤遺址是貴州境內目前僅見的一處大型軍事建築與宮殿建築合二為一的遺址,也是當今中國乃至亞洲保存完好的中世紀城堡遺址。始建於唐朝,擴建於南宋及明朝,之後焚毀於明朝。

自然遺產

貴州荔波喀斯特

荔波被認為是「中國南方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荔波茂蘭,是至今保存著的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2007年6月在聯合國第31屆遺產大會上,荔波被評為世界自然遺產地,成為中國第六個,貴州第一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荔波喀斯特是貴州高原和廣西盆地過渡地帶錐狀喀斯特的典型代表。荔波喀斯特最醒目的景觀是錐狀喀斯特,最典型的類型是峰叢喀斯特和峰林喀斯特。

荔波喀斯特滿足了世界自然遺產的多個標準。峰叢景觀與峰林景觀呈有序排列,展示了相互地貌演化與遞變;具有特殊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與顯著的生物多樣性,包含眾多特有和瀕危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代表了大陸型熱帶-亞熱帶錐狀喀斯特的地質演化和生物生態過程,是研究裸露型錐狀喀斯特發育區喀斯特森林植被的自然「本底」及森林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平衡的理想地和天然試驗場所;區內90%的人口是少數民族,文化底蘊豐富,其中主要是水族、瑤族和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文化。

貴州赤水丹霞

赤水是國務院唯一以行政區名稱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009年2月赤水市已納入中國丹霞地貌捆綁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總文編製範圍且排名第一。2010年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赤水的丹霞地貌,以其艷麗鮮紅的丹霞赤壁,拔地而起的孤峰窄脊,儀態萬千的奇山異石,巨大的岩廊洞穴和優美的丹霞峽谷與綠色森林、飛瀑流泉相映成趣,形成很高的旅遊觀賞價值,令遊人傾倒。

在赤水,最為獨特,最受遊人稱譽的丹霞景觀有金沙溝赤壁神州、香溪湖萬年靈芝、四洞溝渡仙橋、丙安天生橋、天台山紅岩絕壁、石鼎山奇觀、復興轉石奇觀、長嵌溝丹霞峽谷、十丈洞丹霞岩穴、金沙溝甘溝峽谷和硝岩洞穴等十多處。

貴州施秉雲台山

2014年6月23日,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繼續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以貴州施秉雲台山等為代表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遺項目獲批通過。這是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48個項目,我省繼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之後的第三個世界自然遺產地。

位於施秉縣北部的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提名地總面積282.95平方公里,完全包含在雲台山景區、杉木河景區及杉木河水源涵養區內,生長著珍稀植物近400種,珍貴動物近100種。

施秉喀斯特是在古老的、相對不可溶的白雲岩上發育了典型而完整的白雲岩喀斯特地貌,以峰叢峽谷喀斯特最為典型,是全球熱帶、亞熱帶白雲岩喀斯特最為典型的範例。世界自然遺產聯盟的專家考察雲台山時認為,施秉白雲岩喀斯特具有「全球唯一性」和「不可比擬的自然美」。

非物質文化遺產

看到這裡,

或許你以為貴州的文化遺產就僅止於此!?

No!No!No!在這片土地上,生活著49個民族,各個少數民族創造了諸多優秀的文化,也成就了貴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貴州可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現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5項(140處)、省級561項(653處),數量位居全國前列。

苗族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闢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匯。它分為四部分:《開天闢地》、《楓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

刻道

「刻道」是苗語稱謂,即「刻木」或「歌棒」,漢語譯為《苗族開親歌》,是黔東南州施秉苗族酒歌的一種,因它的主要內容刻於圓形竹木之上,苗民們持棒而歌,故有此稱謂。「刻道」是居住在中國境內的苗族群體中,至今惟一保留的一種古老的刻木記事符號。它是迄今為止苗族最早的記事實物和該支系最古老的文字工具。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在中國侗族地區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自然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也是侗族人民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優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蘆笙舞

蘆笙舞是苗族人民祭祖或節日、喜慶的主要舞蹈之一。但由於歷史上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等原因,相當一部分苗族村寨已失傳,現尚保存蘆簽舞蹈較好的有交下、巫忙、黨道、南宮、反排、番召、革東、寶貢、台盤等地。蘆笙與蘆笙舞舞在苗族地區的歷史源遠流長。

反排木鼓舞

反排木鼓舞是一個祭祀性舞蹈,源於祭鼓節,歷史淵源久遠,由原始圖騰信仰和萬物有靈的宗教意識發展而來,在反排苗寨反排木鼓舞已有四十五輩人,一千多年的歷史。

德江儺堂戲

德江儺堂戲是一種佩帶面具演出的帶有宗教色彩而具有研究價值和觀賞價值的民族戲劇雛形,被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它始於商周時期,傳於戰國秦將司馬錯取巴楚國,開發烏江,實行屯兵時期。秦國的宮廷儺、軍儺、民間儺在這裡得到稽留和發展,有茅山教和師娘教兩派。表演的核心是「沖儺還願」、「酬神娛人」。

安順地戲

地戲,俗稱「跳神」,是流行於貴州省安順市的地方戲,表演地戲大都在露天場所進行,無須舞台,故稱「地戲」。明朝軍隊在貴州設有24個衛、26個守衙千戶所,其中安順有3個衛、2個守衙千戶所,史料上稱衛所軍士為「屯堡人」,有了屯堡人,地戲也就隨之而出現了。

貴州,

一個擁有600多年歷史、

生活著眾多少數民族的省份,

作為一名貴州人,

又有多少人知道自己的家鄉有這麼多好東西?

除了上面列舉的這些之外,

貴州還有許多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或民族文化,

它們不僅屬於我們貴州,

更是屬於全人類。

今年的世界遺產日,

貴州又將成功申報哪些新的世界遺產呢?

我們拭目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貴州旅遊廣播 的精彩文章:

珈琦的《下一站》:製作精美手帳,入坑否?

TAG:貴州旅遊廣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