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健財食堂大眾與豐田

健財食堂大眾與豐田


世界知名汽車企業發展史

我以個人投資需求,按照近中國市場的來分析。主要分析日本和美國汽車市場和公司發展,美國的企業淺淺過一下。我最重要的對標企業就是豐田汽車和大眾汽車,文章的目的是讓大家了解到豐田與大眾的成功必然與偶然。看看中國哪家企業會成為下一個全球至頂的汽車企業!


大眾

1936-1939

希特勒在1936年曾提出一個設想,要生產一種廉價的「大眾汽車」,他說,每個德國人,至少是每個德國職工,都應該有一輛自己的汽車,就像美國一樣。美國當時每五人有一輛汽車,德國每50人才有一輛汽車,職工上下班都是騎自行車或乘公共汽車。希特勒下令要為普通人生產一種只賣990馬克的經濟型汽車。他親自過問由工程師保時捷(波爾舍)主持的設計工作。私營企業生產不出這麼便宜的車,就由納粹組織的「勞工陣線」來負責。1937年3月28日,「Gesellschaftzur 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公司宣告成立,隨後於1938年9月16日更名為「Volkswagenwerk GmbH」。1938年在今沃爾夫斯堡,大眾汽車公司開始建廠,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汽車廠。計劃年產150萬輛,用以生產由斐迪南保時捷設計的新款車型,產量超過美國最大的福特汽車公司。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眾被用于軍備生產。當時約有20000名強制勞工和戰俘,隨後又有集中營犯人在這裡被迫勞動。

1945-1949

二戰結束以後,1945年6月中旬,大眾汽車公司由英國軍政府接管。在IvanHirst少將的管理下,甲殼蟲(VolkswagenBeetle)投入大量生產。

1949-1960

1950年3月8日,Type 2投入生產,進一步擴充了公司的產品線。憑藉豐富的多功能特性,VolkswagenBus(即今天仍為許多人所熟悉的「VWBully」)很快掀起了訂購熱潮。1956年,一個獨立的Transporter生產基地在漢諾瓦(Hanover)成立,同時埋下了今天大眾商用車品牌的種子。

1955年,來自德國國內和國外的大眾職員和經銷商一起在沃爾夫斯堡慶祝第一百萬輛甲殼蟲的下線。

1960-1980

1972年2月17日,大眾汽車公司打破汽車生產世界記錄。甲殼蟲以15,007,034輛的記錄,超越福特汽車公司ModelT車型(即公眾所熟悉的TinLizzy)在1908-1927年所創下的傳奇記錄。

1973年,新一代大眾汽車的首款車型帕薩特(Passat)投入生產,它採用四輪驅動和水冷四缸引擎,引擎調校範圍達110bhp。帕薩特採用模塊化戰略設計,標準化的組件可同時應用於多款不同的車型,從而帶來顯著的規模經濟效應。

1974年1月,首輛Golf在沃爾夫斯堡亮相。這款緊湊型箱式小客車一經推出便快速風靡,進而成為甲殼蟲神話的繼承者。同年公司還推出了運動型跑車Scirocco,一直生產到1981年。

1976年,首輛Golf GTI下線。該款車型以其110 bhp引擎掀起了一陣馬路旋風,為又一個傳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1980-1990

1983年6月,第二代Golf的生產正式拉開序幕。該款車型在設計上非常適合於高度自動化的裝配流程,在特別建立的最後裝配車間(Hall 54),機器人首次應用於汽車製造中。

1990-2000

1998年9月,為補償當時的所作所為,大眾汽車公司以二戰期間在大眾被迫勞動的強制勞工的名義,成立了一項人道主義基金。截至2001年底,已有26國家超過2050人從該基金獲得人道主義援助。此外,在沃爾夫斯堡,一個旨在紀念二戰期間在大眾被迫勞動的強制勞工的紀念館正在建設中,大眾公司現有新員工以義工形式給予了大力支持。

1999年7月,Lupo 3L TDI的推出標誌著首款耗油率僅3升/100公里的量產車問世,大眾汽車公司再次在汽車業的發展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

2000-至今

2002年8月,在Volkswagen Slovakia(布拉迪斯拉發),一款豪華越野車Touareg開始量產,標誌著大眾品牌正式進入一個全新的市場領域。

2002年12月,「Auto 5000 GmbH」公司(經營著集團在沃爾夫斯堡的一間工廠)開始Touran小型廂型車的生產。公司制定了一種特別的集體支付模式,旨在實施精益生產,涉及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團隊合作、靈活的工作時間和鼓勵工人們在生產改進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2003年,第五代高爾夫開始生產,在其設計中體現一種新的活力觀。

2015年起,大眾汽車品牌將在中國市場逐步啟用全新「基於發動機扭矩」的車尾標識體系。大眾汽車發動機創新技術的一大核心競爭力是卓越的「扭矩性能」。TSI渦輪增壓直噴汽油發動機能夠在不增加發動機排量的前提下產生更大的扭矩,並在較為寬泛的發動機轉速範圍內,實現並保持最大扭矩輸出,這能夠更好地適應中國的特殊交通狀況。大眾汽車高能效的發動機技術與其他節能環保技術為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開展高能效戰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5]

2016年12月,大眾成立新品牌Moia進軍移動出行。


大眾汽車公司(德文Volks Wagenwerk),意為大眾使用的汽車,汽車的標誌歷史曾發生過多次變化。今天的標誌中的VW為全稱中頭一個字母。標誌象是由三個用中指和食指作出的「V」組成,表示大眾公司及其產品必勝-必勝-必勝。


集團的乘用車業務分為兩大品牌。在集團之下,奧迪和大眾各自獨立管理其品牌群,並負責從中創造利潤。各個品牌均有其自己的標識,自主經營,產品從超經濟的緊湊車型(耗油率僅為3升/100公里)到豪華型小轎車應有盡有。

奧迪品牌群包括奧迪(Audi)、西亞特(Seat)、蘭博基尼(Lamborghini)、杜卡迪(DUCATI)4個品牌。

大眾品牌群包括大眾商用車、大眾乘用車、斯柯達(SKODA)、賓利(Bentley)和布加迪(Bugatti)、保時捷(Porsche)、斯堪尼亞(SCANIA)、MAN共8個品牌。


大眾汽車是大眾集團(Volkswagen Group)的成員之一,其他集團公司包括:

1)Audi(奧迪)-德國本土汽車公司,1964年從戴姆勒-賓士公司買下;

2)NSU -由大眾的奧迪分部在1969年買下,自1977年開始就未再使用該品牌;

3)Seat(西亞特)-西班牙汽車公司,1987年開始成為主要持有者,1990年買下;

4)SKODA(斯柯達)-捷克汽車公司,1991年買下;

5)Bentley(賓利)-英國豪華汽車製造公司,於1998年從Vickers公司與Rolls-Royce品牌同時買下,但之後由於註冊商標權轉移至BMW公司,因此無法再使用Rolls-Royce品牌製造車輛;

6)Bugatti(布加迪)-法國超級跑車製造商,在1998年時買下;

7)Lamborghini(蘭博基尼)-義大利超級跑車製造商,於1998年6月12日買下。

從1998年7月至2002年12月之間,大眾的賓利分部在BMW的授權下,也有出售以Rolls-Royce為品牌的車輛,BMW當時已買下該品牌的所有權。從2003年開始,僅有BMW製造的車輛能使用Rolls-Royce品牌。

Porsche(保時捷):2008年7月24日,歐盟正式決定,批准德國保時捷汽車控股股份公司收購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如果收購成功,合併公司將成為歐洲第一、世界前三的汽車企業。但是在保時捷在收購大眾途中,資金突然不夠,被迫暫停收購大眾汽車集團。於是,大眾汽車與保時捷合併,而保時捷在一定名義上,也成了大眾旗下的品牌。就在2012年7月5日,德國大眾汽車集團宣布:已與保時達成一致,將以44.6億歐元(約55.8億美元)與1普通股的代價,換取保時捷50.1%的股權。交易定於8月完成。屆時,保時捷股權將全部歸大眾所有。


(一)

當汽車首次出現的時候,它主要是為上層社會服務。兩位德國的發明人戈特利布·戴姆勒和卡爾·本茨被公認為最熟練的汽車工藝師,但在汽車誕生的最初年代裡只有富人才買得起這種新鮮而複雜的產品,而且還要司機來駕駛和維修它。那時候沒有人認識到像這種精美的、機械上的奇蹟將會從根本上改變這個世界,更沒有人對它獨特的機動性能賦予新的含義。

(二)

正如我們所知,德國人可以宣稱是他們發明了汽車,法國人則給這個混合物增添了民族的色彩(偶然之間也發明了汽車賽),然而正是美國人從整體上確認了轎車在社會上的地位。亨利·福特生產了一種任何人、任何時候都能駕駛到任何地方的汽車(而且來去自由)。

不久,「平民汽車」的概念開始傳播,而且政治家和商界人士也能接受這一概念。至於德國人,一直到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仍然認為美國的做法是為了工業和政治上的利益。甚至在二十年代,許多德國的工業家仍然堅信在未來的年代公共汽車才是真正意義的「平民汽車」。無論如何,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的滿目瘡痍,接之而來的世界經濟危機,使任何把汽車作為平民百姓買得起的希望都破滅了。

(三)

1932年,由VonPapen領導的德國政府採取一些措施,來減輕駕駛汽車方面的稅收,目的是降低擁有汽車的開銷並刺激汽車的銷售。然後是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上台並建立了一個國家至上的政府。他要使「平民汽車」的概念成為他自己的論點。這對弗迪南德·波爾舍來說是進入這一領域的極好時機。

1930年,波爾舍從戴姆勒-賓士AG公司辭職,當離開這個帶三角星商標的公司以後,波爾舍成為Steyr-Werke公司的一個主任,當這個公司被併入Austro-Daimler後他才放棄這一職務。

1930年12月1日,波爾舍採取了大膽的步驟,開設了他自己的「發動機、陸用車輛、航空與海軍車輛設計室」,對於一直在尋找新的項目的他,很顯然對於希特勒下令發展的「平民汽車」表現出興趣,因為從長期來看是有利可圖的。

1931年以斯圖加特為基地成立的跑車製造廠,創辦人斐迪南·保時捷就是大眾原始的設計師。第一台保時捷跑車為1948年的「Porsche 924」,這輛車使用了許多大眾公司的技術,包含渦輪引擎、工具箱,以及懸吊系統。之後也合作推出包含1969年/1970年的「VW-Porsche 914」(大眾保時捷914)、1976年的「Porsche 924」(這款車型使用的許多奧迪的技術,並且也是在奧迪的工廠製造生產),在2002年推出的「Porsche Cayenne」與大眾的「Touareg」(途銳)共享了引擎技術。

1934年1月17日,波爾舍提出了建議在12個月內設計出德國的平民汽車,由「官方與民間專家委員會」進行審核。這對於波爾舍來說,相當於在撲克遊戲中下了很大的賭注,然而他幹了起來並且贏了。

1937年初,一項關於選址的研究也開始了。根據要求需把廠址設在德國的中部,有良好的通道與運輸線相連接並且要有足夠的空間,這不僅為了工廠本身而且也考慮到一個全新的城市的規劃與發展,希特勒和波爾舍都認為這一點對於是否能把工人吸引到這一項目上來是十分重要的。


(一)

1937年夏天,一個十分偶然的機會發現了一個適合的廠址。在決定廠址時波爾舍的壓力很大,儘管很多候選地

有著優越的基礎條件,但最終的決定傾向於FallersLeben。這意味著放棄了原先向「元首」提出的工廠於當年夏天建成投產的承諾。工廠於1938年5月26日奠基,一個很像汽車模型的巨大石階上正式標以「KraftdurchFreude」字樣(譯為從力量到轉向盤)。在典禮上,觀眾能看到弗迪南德的兒子弗里·波爾舍駕駛著一輛即將成批生產的敞篷車,希特勒坐在前排,老波爾舍坐在後排。

(二)

組織銷售的問題以及逐漸到期的儲蓄金計劃對於工廠令人驚異的快速發展並沒有產生負面的影響。沒過幾個月的時間,戰爭的防線搞起來了,公眾相當奇怪地發現他們在整個項目中的利益受到了損失。由於戰爭叫囂,大約3000名建設工人從沃爾夫斯堡調遣到西部防線。這也順便說明了一個信號,政府既沒有關心新的工廠,也沒有考慮它未來的產品在軍事上的重要性。如果當時大眾和它的分廠真的被劃入這個範疇,也許會面臨更大的壓力以便儘快建成它的生產設施。

(三)

一個汽車廠如果不製造汽車,怎麼樣才能繼續活下去?管理層的辦法是接受幾乎任何一種任務。1939年末,工廠開始製造炸彈,以後接著做飛機油箱、油罐、彈殼及其他車床傳動配件。從1941年開始,在沃爾夫斯堡的工廠還建了一條生產Ju88飛機機翼的生產線。這些合同不僅使公司有一些收益,而且當解決了原材料以後,工廠的處境也好多了,通過這種途徑促使工廠逐步建成。

(四)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第一個夏天,佔領軍也在考慮對這個遭受嚴重破壞的國家進行重建的最有效政策。美國人在玩弄一個要把德國從那時起變成農業國家的激進的摩根索計劃。另一方面,英國人對這類方案則很少感興趣。各國的盟軍都確信這個國家將必須迅速重建起來而且要解決好難民問題,但英國人認識到,把一個國家變為農業國將很難建立一種在他們自己的佔領區牽制俄國所需要的政治機構,而佔領區一直延伸到沃爾夫斯堡和它的工廠幾公里以內。因而他們致力於恢復地方工業的活動,當然是處於嚴密控制之下,同時把行政管理的職責交給民政佔領當局。

很明顯,這是由於軍隊不能管理工業,其次大批士兵經過六年戰爭後對此也毫無熱情,因此如果其他任務把他們拴在異國太長的時間與他們儘快複員的願望正相抵觸,於是必須找一些能夠按照英國政府的意圖管理大眾工廠的人。結果找到了一個人,就是退伍的陸軍上校LvanHirst,在德國管制委員會的明確指示下,他被派到沃爾夫斯堡恢復生產偵察車或者客車。當時對第一批車還沒有賣給普通老百姓的打算,他們的銷售目標主要是「佔領軍、地方政府官員、醫生、警察、郵局及其他公用事業機構」,Hirst和他的同事Radclaffe從兩方面著手進行工作,清點生產設施和尋找潛在的用戶。把一輛軍官車專門修好給英軍使用,並在第27集團軍總部展示前塗上英國陸軍土黃色油漆。這輛車由四輪驅動,軍事當局非常喜歡並且立即訂貨。工廠的貨存設備情況都不夠理想。製造偵察車儀錶盤用的水壓機從柏林的Ambi-Budd公司轉移來以後已經不完整,並且許多地方損壞。另一方面,用於客車車身的水壓機,深拉工具雖也有某些損壞,但是基本完好。水壓機車間竟沒有受到前幾年的空襲,它還是敞開的設有房頂。有關各方都充分認識到如果在沃爾夫斯堡再生產車輛,開始啟動只能從客車車型入手。

在這一重要關頭,當局面前又冒出來一個問題:戰後如何對待那些當年為了從「德國工人陣線」那裡購買「平民汽車」,曾經老老實實地買了許多儲蓄郵票的戰敗德國的336000名公民?他們曾經給那個組織的金庫中貢獻出大筆數目的錢,2.67億馬克,這些錢都付給了他自己銀行的帳戶,而戰後要找這筆錢時幾乎全部丟失得無影無蹤。除了持有者手上的那張貼上許多儲蓄郵票的儲蓄卡以外什麼都沒有留下。當公眾發現他們苦心孤詣儲蓄要購買的汽車真的生產出來了,顯露出憤怒和不安,並開始考慮如何用這確鑿的證據作為交換而得到一輛汽車。Nordhoff,一位大學畢業的工程師,接受了當局的聘請,於1948年1月1日走上了沃爾夫斯堡的領導崗位,委任一直繼續到1968年4月12日。在擔任兩年沃爾夫斯堡的總經理以後,Nordhoff可以驕傲地宣布凈利潤達到5606026.47馬克,對於一個原來從沒有打算把產品在自由市場銷售的公司來說這絕不是一次很差的開端。

(五)

除了轎車、敞篷車和運輸車無可挑剔的產品質量之外,公司還採取了通常的降價刺激銷售的措施。Nordhoff非常了解在困難的時候如何能保持潛在用戶的汽車購買力。對公司來說,那時的確相當困難,由於鋼材供應緊張,而且由於沃爾夫斯堡還是一個單純的製造基地,幾乎不可能再動員更多工人來補充它的勞動力。當時在那裡已經僱用了20000名員工,而在整個地區範圍內幾乎沒有一個熟練技工。在這種情況下,平均日產673輛車對現有生產設施來說已達到絕對極限,因而監理委員會已經同意工廠再建一個新的運輸車工廠。1955年1月24日作出這一決定時,原本設想這個設在Hanover-Stocken的工廠於年底開業,實際上到1956年3月8日才正式落成。


(一)

多年來一直有種推測,即大眾是否會在甲殼蟲的同時再搞第二種車型作為第二條腿走路。HeinrichNordhoff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是同樣固執的:」大眾成功的秘訣不是去尋找一連串新的設計,無論這些是多麼具有戲劇性和誘惑力,但是對於達到成熟和完美的甚至最小細節的合理改進則無論多麼困難也要做。難道有人居然會想我們會拋棄一種多年來曾給我們帶來成功而且已經到達歐洲汽車工業頂峰的車型嗎?」這並不是說大眾沒有時時刻刻在研究種種替換的車型,但是十五年來甲殼蟲賣得這樣好而且生產能力發揮得如此充分,一直根本就沒有製造新車型的要求。

一個夏季的星期一,聯邦德國政府通過一項法律,名為「關於管理大眾有限責任公司法律地位

的條款」。這一條款的目的是允許政府把公司變為在政府控制下的股票上市公司。大眾的股票是當時還年輕的聯邦德國歷史上首次發行的「民眾股票」。德國的投資者以每股350馬克爭購這些股票說明甲殼蟲汽車在市場上成功的信譽。

(二)

1957年,「汽車大全」以同樣的語調宣稱:「大眾的暢銷主要由於它是一個老實車。它沒有喬裝打扮。它使買主為有這樣一輛老實車而自豪。無論看什麼地方,都能看到誠實的設計和堅實的工藝。」在佔領美國巨大市場過程中,甲殼蟲無疑表現非凡,然而運輸車儘管在歐洲是成功的,而在美國銷售卻不那麼好,從未達到目標。

1957年10月18日,在原「大眾儲蓄者」與公司之間的法庭訴訟以各方和解的形式終於有了結果,其之所以有了這個可能是因為聯邦政府是原先柏林的兩個Kdf公司的繼承者已承擔責任使懸案了結。以前的領導單位魯爾薩克森州政府已經沒有責任,因為它只是按照英軍當局發布的指示負責對大眾的資產進行臨時監督。大約八萬儲蓄者堅持的結果,終於有了回報,使他們高興的是,公司同意送給他們100馬克的支票,或者如果他們準備定一輛新的甲殼蟲可以從訂單上扣除3600馬克。

幾年過去,大眾成為德國最高產值的公司,出口業務興旺,而且令人高興的是,它每年都對幾乎早已完善定型的甲殼蟲汽車作出新的改進。

(三)

隨著時光的流逝,一個年代接一個年代,很明顯可以看出一點,一種能夠對保證就業和創造利潤達到如此令人驚異程度的汽車也遲早會被取代。大眾汽車的車型需要更新,即使有些沃爾夫斯堡的頑固派拒絕承認這一點。要找到一種當時銷售量仍然很大的車型的後繼者對公司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大眾認識到不能再長久躺在往日的成績上,新車型確實迫切需要。在新的產品攻勢中出現的第一個車型是「帕薩特」,其技術數據很大程度上源自奧迪80。帕薩特第一次證明了由leiding和Kraus宣傳的積木式設計理論已經取得了成果。為保證使將來的用戶在一個主型上產生的兩種變型之間能看到明顯的區別,特地委託義大利知名設計師GiorgettoGiugiaro,為帕薩特設計了一種斜背式車身。正如預期的那樣,帕薩特很快獲得了新車註冊圖表中的最高地位。1974年首次推出「高爾夫」,帶有1.5L、功率為51kW(70馬力)的發動機,公眾終於看到了盼望已久的甲殼蟲的繼承者,甲殼蟲過去由弗迪南德·波爾舍一個人設計的方式已經過時,「高爾夫」則是現代集體創作的典型。「高爾夫」一出現就引起了真正的轟動,到1976年10月27日已經生產了100萬輛。總之,「高爾夫」表現出了一種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一般的外表」與「高質量」的混合體,對動力機組可以有多種不同選擇,而且得到世界上最大的銷售機構的支持。大眾並沒有離開它的用於甲殼蟲的神聖原則,即穩步改進設計中的每個細節,逐漸慢慢地而又確鑿無疑地,「高爾夫」將會接過德國「平民汽車」的角色。甲殼蟲不久只能存在於它的愛好者的收藏中,他們仍然滿心地喜歡它,但不得不承認在現今汽車的景觀中,它不過像一塊令人喜歡的古老化石。


1975年3月,推出了一種設備規範但不是很齊全的波羅派生產品,發動機功率為29kW(40馬力),隨後採取的貿易措施令人驚訝,大眾一反常規,不斷改進波羅一直到它成功地迫使更為豪華的奧迪50於1978年7月退出市場。奧迪從它在小型轎車市場上受到冷落後一直沒有復原,直到1996年推出它的成功車型新的奧迪「A3」。

在隨後的一年中大眾銷售量下降了12%,主要原因是石油危機引發的許多問題。不過,這些嚴重的損失由於「高爾夫」和帕薩特銷量特別好,使其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補償,這進一步證明了大眾減少了對甲殼蟲的依賴。1975年首先給代理商一個銷售波羅的機會,一種與奧迪50不那麼相同的特殊的低標準姊妹車型。以後幾年中,波羅也採用了奧迪50那樣的功率更大的發動機。

在德國,「甲殼蟲」仍然有它的潛在用戶,但大眾迫切需要用它的生產線生產其它車型,於是,1978年1月19日,最後一輛「甲殼蟲」開下了埃姆頓的裝配線。1979年「捷達」出現了,在「高爾夫」的基礎上改用斜背式車身,也有雙門和四門兩種變型。

1983年8月,捷達第二次變型,大約生產了700000輛,與第一代「高爾夫」的上百萬輛相比,不算了不起的數字。不過,捷達發揮了佔領市場一席之地的作用,並保持了用戶對大眾的信任,因為用戶要求有一種非常合適的行李艙,否則他們就會尋找其他車型了。

1999年7月,Lupo3LTDI的推出標誌著首款耗油率僅3升/100公里的量產車問世,大眾汽車公司再次在汽車業的發展史上寫下濃重的一筆。

2002年12月,「Auto5000GmbH」公司(經營著集團在沃爾夫斯堡的一間工廠)開始Touran小型廂型車的生產。


·一汽大眾

1991年2月,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91年12月5日,第一輛捷達A2轎車在一汽轎車廠組裝下線。

1992年1月21日,公司開始進行首次捷達轎車國產化件試驗。作為一汽-大眾誕生元年的第一款車型,捷達迅速以皮實耐用的產品特性紅遍大江南北,暢銷中國19年,累計銷售197餘萬輛,被譽為「車壇常青樹」。

1993年2月17日,公司在總裝車間舉行第10000輛捷達轎車下線儀式。6月,公司被評為中國500家最大工業企業之一。

1997年5月,一汽集團公司和一汽-大眾公司合資建立的一汽-大眾銷售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

2001年8月,公司在轎車廠總裝車間舉行成立10周年慶典,暨被譽為「駕駛者之車」寶來的下線儀式。

2003年7月15日,在一汽-集團公司誕生50周年之際歷經四代改型的高爾夫轎車在全國正式上市。

2006年和2007年,隨著中國市場的不斷成熟,一汽-大眾相繼投產了出自世界領先PQ35和PQ46平台的速騰和邁騰。

2007年7月11日,搭載TSI渦輪增壓缸內直噴技術的邁騰撼世而出。

2008年,一汽-大眾的3年努力終結碩果,自主研發的新寶來問世,這次的Sportline車型,不僅外觀和內飾更具運動感,還搭載了大眾引以為傲領先全球的TSI+DSG動力總成技術。

2009年10月19日,第六代高爾夫上市,第六代高爾夫是一款定義新級別的標杆型兩廂車,TSI+DSG動力總成技術在同級別車中遙遙領先於競爭對手車型。

2010年7月,全新上市的車型——CC是德國大眾設計師團隊歷時四年潛心研製的結晶,不僅在操控和動力上表現極致,外觀內飾亦堪稱完美。

2011年7月,新邁騰上市。

2012年3月,高爾夫藍驅上市,一汽-大眾率先採用藍驅科技,邀您一起關愛環境![8]

·上海大眾

1984年10月,中德雙方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隆重的合營合同簽儀

式,上海大眾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應運而生。

1984年,上海大眾汽車引進SANTANA桑塔納,至今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銷售勢頭。

1985年,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帕薩特被引進中國,並被譽為「最漂亮的中高級轎車」。

2002年4月8日,上海大眾POLO上市,作為中國第一款與世界同步推出的緊湊型轎車,不僅受到用戶的廣泛歡迎,並迅速成為時尚精品小車的象徵。

2004年,上海大眾首款自主開發產品桑塔納3000型成功上市。

2006年6月,與大眾汽車集團同步開發的POLO勁情、POLO勁取上市,全面展示上海大眾從造型到動力系統開發的整體實力。

2007年12月,全新跨界車型Cross Polo上市。

2008年1月,作為桑塔納品牌的革新之作,桑塔納Vista志俊上市。

2008年6月,Lavida朗逸上市。作為上海大眾汽車旗下首款自主研發的產品,Lavida朗逸迅速成為A級車市的新一代標杆產品。

2009年5月,專為時尚運動的城市新銳人群度身打造的運動車型Polo Sporty上市。

2010年3月,Tiguan途觀上市。

2010年12月,NewTouran新途安上市。

2010年12月,擁有炫酷外觀的全新Polo上市。

2011年4月,全新帕薩特傲然上市。

2011年6月,Polo新勁取上市,為上海大眾Polo家族「年輕、動感、時尚」的品牌理念注入了新的實尚元素。

賓士

賓士汽車,德國汽車品牌,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高檔汽車品牌之一,其完美的技術水平、過硬的質量標準、推陳出新的創新能力、以及一系列經典轎跑車款式令人稱道。

賓士三叉星已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汽車及品牌標誌之一。2016年10月,賓士排2016年全球100大最有價值品牌第9名。

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Daimler(1834-1900),德國工程師和發明家,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1834年3月17日出生於德國符滕堡雷姆斯河畔舍恩多夫的一個手工業工人家庭,父親是一位麵包店老闆。1852年,他就讀於斯圖加特工程學院。少年時代的戴姆勒就對燃氣發動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學習研製奧托式燃氣發動機。1872年,戴姆勒設計出四衝程發動機。1883年,他與好友-著名的發明家威爾赫姆·邁巴赫(Wilhelm Maybach)合作,成功研製出使用汽油的發動機,並於1885年將此發動機安裝於木製雙輪車上,從而發明了摩托車。1886年,戴姆勒把這種發動機安裝在他為妻子43歲生日而購買的馬車上,創造了第一輛戴姆勒汽車。

1897年戴姆勒的公司生產出「鳳凰」牌小客車,尤其是1903年,以公司主要投資人的女兒埃米爾·耶利內克的教名「梅賽德斯Mercedes」命名的小客車投產,耶利內克是當時公司主要投資人,奧地利駐法國尼斯Nice的領事,戴姆勒汽車的熱情支持者。其前置發動機有35匹馬力,有前車燈、擋風板、雙門5座位敞逢車造型更加接近現代轎車的特徵,還有比原來更輕、動力更大的引擎、更長的軸距、更低的重心,大大提高了戴姆勒公司的商業地位。

1926年6月29日戴姆勒公司和賓士公司合併,成立了在汽車史上舉足輕重的戴姆勒-賓士公司(Daimler-Benz),從此他們生產的所有汽車都命名為「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1900年3月6日戈特利布·戴姆勒卒於德國斯圖加特的巴特坎施塔特。

卡爾·弗里特立奇·本茨CarlFriedrich Benz(1844-1929),德國著名的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現代汽車工業的先驅者之一,人稱「汽車之父」。1844年,本茨以遺腹子的身份出生於德國卡爾斯魯厄,父親原是一位火車司機,但在他出世前的1843年因發生事故去世了。從中學時期,本茨就對自然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先後就讀於卡爾斯魯厄文理學院和卡爾斯魯厄綜合科技大學。其間,他較為系統地學習了機械構造、機械原理、發動機製造、機械製造經濟核算等課程,為日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在經歷過學徒工、服兵役、娶妻生子等人生經歷後,本茨於1872年與奧格斯特.里特(August Ritter)合作組建了「賓士鐵器鑄造公司和機械工場」,專門生產建築材料。由於當時建築業不景氣,本茨工場經營困難,面臨倒閉危險,萬般無奈之際,他決定製造發動機獲取高額利潤以擺脫困境。於是,他領來了生產奧托四衝程煤氣發動機的營業執照,經過一年多的設計與試製,於1879年12月31日製造出第一台單缸煤氣發動機(轉速為200轉/分,功率約為0.7千瓦)。不過,這台發動機並沒有使賓士擺脫經濟困境,他依然面臨著破產的危險,生活十分艱苦。但是,清貧的生活並沒有改變本茨投身發動機研究的決心,經過多年努力,1886年1月29日,卡爾·本茨發明了第一輛不用馬拉的三輪車,現保存在幕尼黑的汽車博物館。賓士汽車公司獲得"汽車製造專利權",正是這一日子,被確認為汽車的生日。

1893年,本茨研製成功了性能先進的「維克托得亞」牌汽車。它採用本茨專利的3升發動機,方向盤安裝在汽車中部。儘管該車性能先進,但由於價格高達3875馬克,因而很少有人購買得起,成為公司的滯銷品。這種在技術上為賓士帶來了極高榮譽的汽車,在經濟上並沒有給他多大的好處。後來本茨聽從了商人的建議,於1894年開發生產了便宜的「自行車」(定價2000馬克)。這種「自行車」銷路很好,在一年時間內就銷出了125輛。由於是世界上第一種批量生產的機動車,因而給賓士帶來了較高的利潤。後來,賓士又對前期生產的"維克托得亞"牌汽車進行了改進,將車箱座位設計成面對面的18個,它因此成為了世界上第一輛公共汽車。

在發明汽車的過程中,卡爾·本茨的勇氣令人十分欽佩:首先,他甘心清苦,埋頭於自己的發明工作其次,他果敢地摒棄了在技術上已十分成熟的蒸汽機而選用了自己並不被人看好的內燃機作動力,反映了他在觀念上的巨大轉變。再次,他既能開發生產反映汽車技術最高水平的"高檔車",又能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組織生產適銷對路的"普通車",為公司贏得可觀的利潤,說明他既有工程師的基本素質,又有企業家的經營技巧。

我們現在所提到的賓士汽車公司並不是由本茨先生一人創辦的,它是兩大汽車巨人的合作,他們就是汽車發明的鼻祖卡爾·費利特里奇·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1926年這兩大汽車公司合併為一家形成了戴姆勒·本茨公司。

此時戴姆勒早已去逝。而本茨也已經是82歲高齡了。然而造化弄人這兩位汽車發明巨匠不知什麼原因,雖然兩人分別在僅距80km的兩座小城內,卻從未見過一次面。成為汽車史上的一大憾事。但他們的繼承人不負眾望,使兩位偉人所開創的事業得以發揚光大,使賓士汽車公司成為了世界上第一流的汽車公司。

1886年,本茨發明的汽油發動機為動力的三輪車被授予專利,與此同時,戴姆勒也發明出了他的第一輛四輪汽車,同年他還取得了船用發動機專利。

1889年,戴姆勒首先為它的汽車安裝上了四檔變速器。

1890年,戴姆勒汽車公司成立(DMG),梅巴赫設計了第一台直列4缸四衝程發動機。

1894年,世界首次從巴黎到魯昂(Rouen)的汽車賽,裝有戴姆勒發動機的汽車取得了勝利。

1895年,世界第一條公共汽車線路開始運營,該車採用賓士的發動機。1896年,戴姆勒汽車公司製造成功世界上第一輛貨車。同年,戴姆勒為P&L公司製造了世界首台汽車用4缸發動機。

1897年,世界首家計程車服務公司在斯圖加特將戴姆勒製造的汽車作為計程車,並投入運營。

1901年,戴姆勒汽車公司製造的第一台35馬力的梅賽德斯跑車贏得Nice-LaTurbie爬山賽冠軍。

1902年,戴姆勒獲得了「梅賽德斯」法定使用權,並將「梅塞德斯」作為其新的商標。

1903年,賓士汽車公司的第一種裝有對置式,水冷發動機和傳動軸的汽車帕西法爾型汽車製造成功。

1910年,賓士汽車公司開發了第一台4氣門發動機。

1914年,賓士製造了第一台12氣缸250馬力的航空發動機。

1926年,賓士汽車公司和戴姆勒汽車公司,為了避免日益增大的汽車工業中互相排擠兩大汽車巨人終於走到一起創辦了舉世聞名的「梅賽得斯-賓士」汽車公司(Mercedes-Benz)。在這之後,公司堅持以生產軍用產品為方針,決心依靠德意志銀行建立全德統一的汽車工業康采恩。在希特勒第三帝國時期,公司積極向掌權的納粹黨靠攏,並最終成為它的「經濟翅膀」。

1934年「梅賽得斯-賓士」汽車公司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防彈汽車770K。該車是為希特勒特製的高級轎車,車身用4mm厚的鋼板製成,擋風玻璃有50mm厚,輪胎是鋼絲網狀防彈車胎,後排坐墊靠背裝有防彈鋼板,地板也被加厚到4.5mm整車重理超過5噸,它配有一台排量為7655ml的V8發動機,可產生100kw的功率,此車共生產了17輛,大部分都毀於二戰,現在僅存3輛成為稀世珍品。

1936年「梅賽得斯-賓士」汽車公司在柏林汽車展上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使用柴油發動機的轎車206D,因此而節省了大量的燃料。同年在柏林汽車展上,「梅賽得斯-賓士」汽車公司還推出了二戰前外形尺寸最大的汽車170v(擁有4缸發動機)。當年還推出了500k豪華跑車,在當時擁有驚人的160馬力引擎和3.29米的軸距!

1938年,公司推出了根據空氣動力學設計的「梅塞德斯——賓士」320轎車,它比先前的車型都更易操控,而使得它能在新修建的高速公路上以更高的速度行駛。在二戰中,德國的工業遭到了幾乎毀滅性的打擊,公司生產停滯。一直到了1947年,才生產了戰後第一款車:老的170v。

1949年,公司開始復甦,並在漢諾威技術出口交易會上推出了戰後第一款新車170s。

1951年,公司在第一屆法蘭克福國際汽車展上推出了擁有全新引擎(6缸,頂置凸輪軸)的220。當年還推出了當時德國最大、時速最高的量產車300,這種車很快便成為了政客和富商們的最愛。

1953年8月,公司第一款三廂轎車180(公司內部稱為w-120)正式發布。

1954年公司在帶有傳奇色彩的跑車300SL上率先使用了汽油噴射裝置。從而成為了淘汰傳統化油器的新科技。

1961年,公司推出了第一款帶有空氣懸架的汽車300SE。

1969年9月,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公司在法蘭克福汽車展上推出了C111一代試驗車,該車採用了三轉子的汪克爾發動機,擁有驚人的280匹馬力。

一年之後,又推出了C111二代車,和一代不同的是,它採用了帶四個轉子的汪克爾發動機,輸出350匹馬力的強大動力,使得它具有十分突出的性能。

1972年,公司開發了一款全新的豪華車280SE。隨後,這款車被命名為「S-Class」(內部代號:w116),也就是我們熟悉的最早的S系列車。

1974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搭載5缸柴油發動機的汽車240D 3.0。

1978年,公司在法蘭克福國際汽車展上推出了一款搭載5L排量的輕型鋁合金髮動機的汽車450SLC 5.0。

1979年,公司憑藉著全新開發的「G-Class」進軍越野車市場。

而今,賓士汽車公司已成為了德國第一大汽車公司,目前擁有12個系列,百餘種車型,年產量達到了近百萬輛。雖然大眾汽車公司不斷努力,仍然超不過賓士汽車公司,屈居第二。在歐洲一百家大企業中,賓士公司名列第四(大眾第五,菲亞特第六)美國「幸福」雜誌公布的全球五百家最大工業公司中,賓士公司名列第十,在全球最大汽車工業公司中,賓士公司僅次於美國的通用、福特和日本的豐田而居第四位,這一串的數字說明賓士公司在全球汽車產業中的實力和地位,尤其是其經過了百年的風雨仍能保持強大的生命力更是叫人驚嘆不已,近年來,由於經濟疲弱,其它大公司連年虧損,甚至不得不走上了聯合與兼并的道路,而賓士公司不僅盈利,而且盈利的穩定性也較高,從而避免了聯合與兼并之路,保持了賓士公司世界第一品牌的獨立性。做到這一點並不是輕而易舉的。除了世界知名品牌的號召力外,真正的法寶是它高質量的保證。質量是取勝的關鍵,這是賓士百年的承諾,也是閃閃發光的三角星的真正內涵。今天,賓士汽車已是高質量高檔次高地位的象徵。它不僅已成為社會名流必備的道具,甚至許多國家都採用賓士汽車作為外交用車的標準車輛,「賓士」已成了名副其實的名牌。

賓士公司資產超過500億美元,每年的凈利潤達12億美元,僱員約40萬人,賓士公司年產汽車近百萬輛,其中轎車只限量生產五十五萬輛,這是為了保證高質量和「物以稀為貴」。賓士汽車公司的總部設在斯圖加特,在總部內設有龐大周全的接待設施。

少而精的賓士轎車總是供不應求,所以訂貨買車經常要依次等候到幾個月以後,接到提貨通知的買主,分批來到賓士公司的接待處,在這裡,他們受到真正「上帝」的待遇,不但有住宿款待,還可幾人一小組,並有專門的接待小姐引導參觀,先看介紹公司的錄像,然後觀看轎車裝配的每一過程。在裝配線上,每一輛轎車上都標有買主的名字,車體顏色和內飾等都嚴格按照買主所選擇的模式進行裝配,「個性化」鮮明的體現在每一輛賓士車上。

在裝配線上沒有一輛車是完全相同的,滿足客戶的每一個要求,是賓士永遠的標準,所以賓士車的每一個買主都能開上自己心中的汽車,都能體會到「上帝」的感覺,第一輛車在賣出後,都立檔案,所以買了賓士車,也就成為了賓士家族中的一員,可以受到無微不至的全方位服務,賓士公司僅在德國西部就有1700個維修站,有五萬多人從事保養維修工作在公路上,平均每25km就有一家賓士維修站,買主只管開車,一旦發生故障,打個24小時服務電話,一般不超過半小時,維修站就會趕來處理。「賓士家族」的優越感就體現在周到的售後服務和終身保修上,不僅在德國,在全世界171個國家和地區內設有4300多個維修點,僱員達7萬多人,高質量、高信譽正是「賓士」這家百年老店所蘊藏的珍寶。

「精美、可靠、耐用」是賓士汽車的宗旨,為了保持高質量和開發新技術,賓士公司每年投入的科研開發費用高達4億美元。造型精美,不斷更新,具有傳統和流暢的賓士車身的特點,一眼看上去就給人「這是賓士」的感覺。它首先開發和應用了汽油噴射技術,在轎車電子化上居於領先地位。賓士車也首先將柴油發動機用於高檔轎車上。它生產的賽車在賽車史上獲得過四千多次冠軍,而賽車則常是汽車新技術的「創業實驗田」。每年,有一百多輛整車用於安全碰撞等各種可靠性試驗。一般汽車行馳十萬公里就趨於報廢,而賓士車行駛三十萬公里保持良好性能已是屢見不鮮,製作嚴謹和選料精良是賓士車可靠耐用的基礎。乘坐賓士,在安全和可靠的基礎上也使人有特殊的享受。賓士車較之同類車雖然價格高出許多但是由於它可靠耐用,保養維修費用遠比其他車低的多,所以算來算去買「賓士」實際很划算,更何況你還得到了「世界第一名牌」的美譽。

「賓士」已走過了百年的長路,從汽車的誕生直到今天,「賓士」以它無限生命力,創造了汽車史上無數個第一,在遙遙的汽車長路中,讓「賓士」繼續賓士吧!誰又能阻止它的腳步呢?願它青春永駐。

寶馬

寶馬汽車,是指寶馬汽車公司(BayerischeMotoren Werke AG,簡稱BMW)生產的汽車,主要的系列車型有1、2、3、4、5、6、7、8等系列。以生產豪華轎車、摩托車和高性能發動機而聞名於世。

寶馬汽車公司是世界著名的轎車公司,它和賓士汽車公司一樣,不追求汽車產量的擴大,只追求生產高品質、高性能和高級別的汽車。「坐賓士,開寶馬」的說法,表明了賓士的穩重和寶馬的豪放。只有開寶馬車,才能享受到它那痛快淋漓的神奇風采。

其轎車在國際上以高質量、高性能著稱,與賓士車並列為著名的品牌。寶馬汽車公司創建於1916年,總部設在德國慕尼黑,職工五萬餘人。在至今90餘年的歷史中,二次大戰經歷了二次軍轉民,在五十年代中經營十分困難,1959年12月9日股東大會甚至做出了將公司賣給賓士公司並報了價,這時德國匡特家族力挽狂瀾,收購了寶馬公司46%的股份

成為最大的股東,堅持走自我發展的道路,從60年代初陸續推出新車型。此後30多年寶馬公司就沒有虧損過,還相繼收購了英國的陸虎和勞斯萊斯,成為一個後起的跨國大公司。但近兩年寶馬增長乏力,並於2000年3月將麾下的陸虎分拆出售。


福特

福特汽車公司(FordMotor Company,NYSE:F)是一間生產汽車的跨國企業,於美國密歇根州迪爾伯恩(現公司總部所在地)由亨利·福特(Henry Ford)所創立,在1903年公司化。在其20世紀如日中天的時候,福特、通用與克萊斯勒被認為是底特律的三大汽車生產商。這三家公司統治著美國汽車市場。福特汽車的商標是來自創辦人亨利福特常用的簽名字體。福特汽車在美國汽車市場連續七十五年保持銷售量第二名,僅次於通用汽車,2007年才因油價高漲大型SUV休旅車與卡車銷量減少,被豐田汽車超越成為美國市場銷售量第三名。

亨利·福特引用了大批量汽車生產以及大批量工廠員工管理的方法,更別具匠心地設計了以移動式流水線為代表的新生產序列。他對高效率、高工資、低售價的結合對當時美國製造業來說是一次翻天覆地的改革創新。這套方法因此被稱為福特製。

福特用來自十二位投資者的28000美金在一個原先製造馬車的工廠里開始了他的事業。當時汽車的生產方式是以兩到三個工人為一組,從零件製造到銷售訂單

都是由一組工人負責到底。因此最開始的日子裡,福特公司生產效率比較低下,每天只能生產幾部車。

1908年,福特汽車公司開始發行福特T型車。最早的一批T型車都是在皮科特製造車間完成裝配的,後來公司將生產部分移動到空間更大的高地公園(Highland Park)的車間來滿足市場對於T型車源源不斷的需求。在1913年公司已經發展出一套較完整的流水線和大規模生產技術。亨利·福特將原先的流水線裝配法發展成為了由機械傳送帶來運輸零件讓工人進行組裝。這個創新將原先裝配底盤所需的12個小時30分鐘的時間減少到2個小時40分鐘。值得注意的是,國內大眾普遍誤認為流水線裝配是亨利·福特發明,實際上流水線生產法最先出現在英國。在美國第一個使用流水線進行生產作業是工業家蘭塞姆·奧茨(Ransom Olds)而非亨利·福特。

機械傳送帶在當時並沒有立刻取得成效,而且工人的失誤率相當高,然而失誤就意味著更多的生產延誤以及更多對工人進行培訓所需的額外支出,還有就是要使用幹活較慢的工人。在1914年1月,通過將工資加倍(從2.5美金/小時到5美金/小時),縮短工作時間(每天工作8小時),並設立專門負責僱傭工人的人員後,困擾公司多年的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員工失誤率大幅下降,公司生產力也隨之騰飛。隨著製造車子的速度越來越快,每輛車的售價也開始快速下跌。福特不斷地對他的汽車產品進行降價,由原先850美金一輛車的價錢降至360美金。並首先發明了授權經銷商的概念與體系,讓那些經銷商來為他大量銷售這些便宜的汽車。

截至1913年底,全美國有50%的汽車都是福特公司生產的。然而至1918年底,全美國的汽車有一半都是T型車。當時絕大部分T型車的顏色都是清一色的黑色,基本沒有什麼其他顏色可供選擇。據傳亨利·福特有一句名言:「顧客可以選擇他想要的任何一種顏色,只要它是黑色。」意思就是顧客只能夠購買黑色的T型車。亨利·福特並不是對黑色有什麼特殊癖好,其堅持黑色的真正原因在於黑色油漆乾燥得快,可以使汽車在落地後第一時間能夠被賣出去。這也算是亨利·福特追求生產效率的極端表現之一。

1919年,亨利福特的兒子埃茲爾·福特(EdselFord)繼承了他父親公司總裁的職位,但是亨利·福特仍然可干涉公司的管理且始終具有其影響力。雖然高效率的生產使公司產品的價格一直較低,但由於公司內部不與時俱進的家長式管理以及對高端消費者市場的忽略,福特公司在美國開始逐漸失去汽車市場份額。通用汽車、克萊斯勒以及其他小型的競爭企業開始為消費者提供與T型車相比擁有更多豪華設備的汽車。比如說通用在當時就有各種價位的車型,將高低端市場一網打盡;另一方面,經濟拮据的人也不再會直接從福特公司購買T型車,而是轉而購買二十多甚至十多美金就能買到的二手的T型車。與此同時,這些競爭者又通過實行分期付款的形式使消費者能夠在每個月只交一筆錢的情況下能買到原先支付不起的昂貴車輛。福特強烈反對這種消費方式,他認為這種消費最終將使國家經濟以及消費者陷入窘局。但福特最終還是做了讓步,並在風靡一時的T型車生產至第一千五百萬部時宣布停產該車型,轉而生產全新的車型A型車(Model A)。

1925年,福特公司收購了林肯汽車公司(LincolnMotor Company),從而開始打入高檔車市場。1935年,水星汽車(Mercury)在埃茲爾·福特提議下成立,主要生產中價位的的汽車。

亨利·福特的孫子亨利·福特二世(HenryFord II)在1945年至1960年期間擔任福特汽車公司總裁,且在1960年至1980年期間擔任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雖然福特公司於1956年上市成為美國股票上市企業,福特家族仍通過佔據大量B級優先股保持其在公司40%左右的控制權益,這在股票公開上市企業中是相當大的比率。

福特汽車工程副總裁麥佛遜先生髮明的麥佛遜(香港譯名「麥花臣」)支柱底盤懸吊系統(MacPhersonStrut)是今日汽車界最廣為使用的底盤懸吊系統。

1998年,福特汽車創下一年獲利超過兩百二十億美元的世界紀錄。此紀錄2004年才因油價大漲而被艾克森美孚(ExxonMobil)石油公司以兩百五十三億美元凈利所超越。

2003年,福特汽車渡過其100年周年紀念,其現任董事長是亨利·福特的曾孫小威廉·克萊·福特(即比爾·福特)(WilliamClay Ford, Jr.)。

2007年,在《J. D. Power》美國新車品質調查中,福特是獲得最多獎項的車廠,有五款車是同級車第一,十四款車在前三名。

通用

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Motors Corporation,GM)成立於1908年9月16日,自從威廉·杜蘭特創建了美國通用汽車公司以來,通用汽車在全球生產和銷售包括雪佛蘭、別克、GMC、凱迪拉克、寶駿、霍頓、歐寶、沃克斯豪爾以及五菱等一系列品牌車型並提供服務。2014年,通用汽車旗下多個品牌全系列車型暢銷於全球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包括電動車、微車、重型全尺寸卡車、緊湊型車及敞篷車。

2016年1月4日,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宣布,公司董事會全票表決通過任命首席執行官瑪麗·巴拉兼任董事長,任命立即生效。巴拉的前任泰奧多爾·索爾索將留在董事會任首席獨立董事。在2017年6月7日發布的2017年《財富》美國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十八。


通用汽車公司的前身是1907年由戴維·別克創辦的別克汽車公司,1908年美國最大的馬車製造商威廉姆·C·杜蘭特買下了別克汽車公司並成為該公司的總經理,同時推出C型車。為了推銷這種汽車,杜蘭特迅速建立了一個經銷網路並吸引了大筆訂單——遠遠超出了公司的生產能力。到1908年,別克汽車公司已經成為全美主要汽車生產商,杜蘭特很想結束當時汽車工業數百家公司並存的局面,因而大力支持本傑明·克里斯科有關將別克、福特、馬克斯韋爾—布里斯科、奧茲等幾家主要汽車公司合併的建議,但協商因福特公司要價達800萬美元之巨而以失敗告終。同年,杜蘭特以別克汽車公司和奧茲汽車公司為基礎成立了一家汽車控股公司——通用汽車公司(GM),1909年又合併了另外兩家汽車公司——奧克蘭汽車公司和凱迪拉克汽車公司。

一百年以來,通用汽車及其產品已觸及全球無數消費者的生活。經歷了一百年的創新和發展,從1908年9月16日最不被看好的開始到斯隆(Alfred Sloan)著名的「不同的錢包、不同的目標、不同的車型」戰略;從全球第一款量產跑車到第一款燃油效率達到每百公里3.53升燃油(80英里每加侖)的汽車;從收購雪佛蘭、歐寶、沃克斯豪這些世界著名汽車品牌到如今重點發展新型「綠色」動力推進技術,通用汽車發展的市場已遠遠超出公司誕生地。[3]


1897-1909年,公司的創建和擴張

當1900年美國的首次汽車展在紐約舉辦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還不到50歲;有浴缸的家庭不到15%;全國的汽車數量還不到8,000輛。

但是,在那次車展上展出了300多個新車型,吸引了5萬多消費者購買。由於汽車已成為普通公眾的夢想,有100多家不同的新興美國公司很快加入到該行業的角逐之中——其生產的汽車中有三分之二都是由蒸汽或電力提供動力。

儘管當時的報紙並沒有對誕生於1908年9月16日的通用汽車加以關注,但是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通用汽車大舉併購了20多家公司,同時也成為華爾街評價最高的公司之一。在通用汽車的旗幟下,別克、奧茲莫比爾、凱迪拉克、奧克蘭(後來改名為龐蒂亞克)品牌不久便家喻戶曉,並且其業務範圍遠遠超出其誕生地密歇根州福林特市。

在1876年誕生了世界上第一台可工作的內燃機和1885年製造出第一輛汽車的歐洲大陸,最初生產縫紉機和自行車的德國公司歐寶(AdamOpel)也開始投身於汽車行業;同時,英國的沃克斯豪(Vauxhall)公司也開始生產汽車。

1908年,通用汽車公司正式誕生

在杜蘭特的堅持下,1908年9月16日通用汽車正式成立。其最初的資產僅包括杜蘭特的別克汽車公司,在當時並未能引起公眾及新聞界的關注,直到白星航運公司宣告將由通用汽車開始建造全球最大的遠洋客輪泰坦尼克號,通用汽車才真正開始影響這個行業。

1910-1929年,汽車工業加速發展

早期的多項發明為世界各地的人們帶來了新的可能和夢想,如電燈、電話、收音機和汽車等。由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對汽車需求空前膨脹,通用汽車不得不加快產品和營銷改革的步伐。

通用汽車首先因電子啟動器而獨樹一幟,該裝置的發明者是著名發明家兼研究員Charles「Boss」Kettering,他於1912年將這一發明應用於凱迪拉克。電子啟動器的問世至今仍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汽車革新。

幾年之後,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GMAC)開創了一種稱之為零售金融的全新業務模式。

隨著著名設計師Harley Earl(汽車設計之父)的第一個設計作品1927款LaSalle的問世,通用汽車步入了發展新紀元,從此汽車不再只是一種交通工具。

通過採用著名的「不同的錢包、不同的目標、不同的車型」的經營戰略,通用汽車的品牌形象和汽車產品已成為消費者自我價值和尊貴身份的代表和體現。

隨著先後於1918年、1925年、1929年收購雪佛蘭、沃克斯豪和歐寶品牌,通用汽車擁有的汽車品牌和車型遠比其他任何汽車製造商都多。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公司已在十多個國家開設了新裝配廠,其中包括中國、日本和印度。

在這一時期,通用汽車已成為一個全球性公司。

1930-1959年,充滿激情的年代

整個三十年代,美國的大蕭條和歐洲的政局變化給全世界帶來了不安,但通用汽車對創新的追求一如既往。隨著二戰的結束及和平時期的到來,消費者對長時間短缺的商品充滿著前所未有的渴望。憑藉里程碑式的設計,通用汽車迅速作出反應,並一直將這種精神延續至今。

除了獨立前輪懸掛單體結構和整體鋼頂棚等創新,通用汽車將新的設計應用到一系列新推出的汽車中,包括1949款別克Roadmaster、雪佛蘭科爾維特與BelAir以及1959款凱迪拉克El Dorado。這些車型,看起來賞心悅目,開起來更是趣味十足。

戰爭期間,通用汽車為盟軍供應的貨物遠遠超過其他公司。1940年,前通用汽車總裁William Knudsen被羅斯福總統任命為新的戰時生產管理辦公室主席。至1942年,通用汽車的生產百分百供應盟軍戰爭所需。期間,通用汽車提供了價值120多億美元的物料,包括飛機、卡車和坦克等。

1960-1979年,偉大變革的時代

六、七十年代是充滿全新挑戰和偉大變革的時代。環境問題、價格增長和海外競爭的加劇,促使通用汽車對所有產品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改款,汽車變得更加小巧。這是有史以來汽車行業最大規模的工程再造項目,引領了整個行業邁向追求輕量化、空氣動力、高燃油經濟性的時代。

1971年,通用汽車率先研發可以使用低鉛或無鉛汽油的發動機。兩年之後,通用汽車首先在量產車上配備安全氣囊。1974年,憑藉催化式排氣凈化系統,通用汽車在降低排放方面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這一技術由通用汽車分享,至今仍在整個汽車行業普遍應用。

但地平線已經出現陰霾。德國與日本從二戰的廢墟中復甦,開始向美國大批量出口汽車。燃油價格的飆升刺激了消費者對這些新型節油型汽車產生了巨大的興趣。通用汽車也於匆忙之中著手研發小型車。但公司的規模太大,曾經太過輝煌,這種該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的。因此,通用汽車在美國市場無可爭議的控制地位開始受到威脅。

1980-1999年,全球化步伐

通用汽車一直積極推進國際化。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為了應對新的全球化挑戰,提高經營效率,並更好地與全球競爭者競爭,通用汽車在北美進行了一系列重組,最終整合成一個業務單位。

1982年,西班牙薩拉戈薩新工廠開業,標誌著通用汽車在北美市場以外開始生產擴張。該廠開業之後就立即投入生產節油型歐寶Corsa。隨著位於中國和印度合資企業的投產,以及薩博和悍馬品牌加入通用汽車大家庭,公司在覆蓋率和銷售汽車的多樣性方面比翼齊飛。

對通用汽車來說,1995年是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北美市場以外的汽車銷量首次突破300萬台。當年,美國市場共售出500萬輛汽車。同時通用與中國簽署首家合資企業協議。九十年代末,通用汽車在新世紀全球增長的基礎得以奠定。

在此期間,通用汽車還與豐田合資成立了NUMMI合資企業。同時成立了土星分部,這家新公司主要生產新型小型車,並開創了新的業務模式。從這些創新中獲得的經驗,迅速在整個通用汽車得到普及。同時,公司受益於卡車的繁榮,數百萬美國家庭選擇SUV作為交通工具。但是,早期的歷史包袱依然制約著公司的前進。在大多數乘用車領域,日本、德國與韓國對手佔據了領先優勢。

2000-2008年,創新與挑戰

隨著新千年的到來,通用汽車在中國、巴西等新興市場佔據了市場主動權,基本完成向全球性公司的轉變。2002年通用大宇汽車公司的建立,為通用汽車提供了一個專業從事小型車生產製造的新組織,為雪佛蘭品牌的全球增長增添了動力,通用汽車新車型的設計與品質得到有效提升。但又發現,公司難以從海外競爭者手中奪取市場份額。幾十年作為大型、低效公司積累的歷史包袱,繼續拖累著公司的財務數據。

同時,這也是通用汽車的創新突飛猛進的時期。公司繼續推進電動汽車技術,開發了一系列氫動力燃料電池概念車和展示車。2007年1月,通用汽車首次向世界展示雪佛蘭Volt沃藍達概念車,並使整個汽車業為之一震。Volt沃藍達可依靠電池能量進行城際交通,並在電池能量耗盡後切換至增程模式完成續航。首批Volt沃藍達於2010年12月交付消費者手中。同時,通用汽車在研發靈活燃料型汽車方面成為行業領軍者,該車可以使用汽油或E85驅動,開發出精緻的雙模混合動力系統,有效提高了大型卡車和SUV的燃油經濟性。

主要的新車型包括雪佛蘭愛唯歐小型車、雪佛蘭Equinox跨界車和龐蒂亞克Solstice及土星Sky roadster。全新的土星Aura和雪佛蘭邁銳寶使通用汽車重新殺回中型車的戰場。而凱迪拉克CTS則開啟了凱迪拉克的復興,並成為增長的強大動力。

2008年的經濟衰退和全球信用危機將汽車銷售推向衰退的邊緣,耗盡了私人資本。嚴重缺乏流動資金的通用汽車獲得了美國財政部的過橋貸款。根據貸款條件,公司應加快對其美國業務的艱難重組。而這一進程,此前已經持續了多年。

2009年,破產重組

2009年6月1日當地時間8點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正式向紐約破產法院遞交破產申請。成立於1908年的通用汽車將成為依美國《破產法》第11章申請破產的美國第三大企業、第一大製造業企業,也是破產涉及員工人數第二大企業。同時,這也是美國汽車業繼克萊斯勒申請破產保護後,又一宗全球汽車業巨頭破產。

2010年,重返華爾街

通用汽車首席執行官阿克森

2010年11月18日,一年半之前曾被摘牌的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重返華爾街。

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申請破產保護一年半之後完成了改革和精簡,新公司上市,股票大幅度上漲,這對於曾經需要美國政府和其他國家政府提供500億美元的緊急貸款才能渡過經濟下滑和自身失誤造成的後果的通用公司來說,公司上市是一個巨大的轉機。

2012年的通用汽車

經歷破產重組後的通用汽車煥發了出新的活力。2012年,通用汽車全球汽車銷量達到9,285,991輛,僅次於豐田汽車集團,排名第二。2012年,通用汽車公司營業收入達到1,523億美元,凈利潤達到49億美元,這是通用汽車經歷破產重組之後連續第三年保持盈利狀態。其中,通用汽車在其全球最重要的兩大市場——美國和中國的表現非常搶眼。


豐田

豐田汽車公司(ToyotaMotor Corporation),簡稱豐田(TOYOTA),是一家總部設在日本愛知縣豐田市和東京都文京區的日本汽車製造公司,屬於三井(Mitsui)財閥。[1]

豐田是目前全世界排名第一的汽車生產公司,2012年共售973萬輛車,2013年度預計生產1010萬輛汽車,是第一個達到年產量千萬台以上的車廠。而豐田亦是雷克薩斯、斯巴魯品牌的母公司及富士重工的最大股東。[2-3]

2016年位居《財富》世界500強第8位。[4]10月,豐田汽車公司排2016年全球100大最有價值品牌第5名。[5]2017年6月,WPP和KantarMillward Brown共同發布「2017年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榜單,豐田排名第30。[6]

豐田創始人為豐田喜一郎。1895年,豐田喜一郎出生於日本,畢業於東京帝國中學工學部機械專業。

1896年,29歲的豐田佐吉(豐田喜一郎的父親)發明了「豐田式汽動織機」。他發明的這台織機不僅是日本有史以來第一台不依靠人力的自動織機,而且與以往織機不同的,是可以由一名擋車工同時照看3至4台機器,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連當時世界排名第一的紡織機械廠家英國普拉德公司也向豐田佐吉發出了轉讓專利權的請求,最終佐吉在1929年以10萬英鎊(合當時的100萬日元)的價格出讓了這項專利的使用權。

1929年底,豐田喜一郎親自考察了歐美的汽車工業。

1933年,在「豐田自動織布機製造所」設立了汽車

部。豐田喜一郎的同學隈部一雄從德國給他買回一輛德國DKW牌前輪子驅動汽車,經過兩年的拆裝研究,終於1935年8月造出了一輛GI牌汽車。該車是二衝程雙缸,木製車身,車頂用皮革縫製。[9]

1934年,豐田喜一郎決定創立汽車生產廠。

1937年成立了「豐田汽車工業株式會社」,地址在愛知縣舉田町,初始資金1200萬日元,員工300多人。

1936年底至1937年初,豐田製造的卡車因質量差銷售一直不景氣。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後,陸軍大批採購卡車,豐田公司的所有庫存車一售而空,豐田公司賺了大錢。

1939年,公司成立了蓄電池研究所,開始著手電筒動汽車的研製。1940年,豐田生產了約15000輛汽車,其中98%是客貨兩用車。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到1945年8月二戰結束時,日本的工業生產設施幾乎毀壞殆盡,豐田的工廠也在戰爭中受到了慘重的破壞。戰後頭幾年,日本經濟處於一片混亂之中,為了將汽車工業作為和平時期發展經濟的支柱產業完成它的重建,豐田於1945年9月決定在原有的卡車批量生產體制的基礎上組建新的小型轎車工廠。

1947年1月,第一輛小型轎車的樣車終於試製成功。根據流體力學原理,這輛樣車採用了流線型車身和脊樑式車架結構,配以四輪獨立懸架構成了一種全新的車體機制,最高時速達到87公里。從樣車誕生後又經過兩年時間,到了1949年豐田的事業終於駛上了穩定發展的軌道。

1950年4月,豐田汽車樂售公司成立,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

美軍46億美元的巨額訂貨,豐田迅速發展起來。[9]

1952年3月27日,豐田喜一郎因一時激動而誘發腦溢血去世。

1962年,豐田開始進軍歐洲。這一年,豐田汽車產量首次突破了百萬大關。

1966年,上市的corolla(卡羅拉)轎車作為家用轎車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後來於1968年出口北美又獲得了成功,帶動了銷售量。

1970年底,豐田推出了小型跑車celica(賽利卡),在04年年底停產之前,它已經生產了差不多400萬輛。

1971年,豐田的年產量達到了200萬輛,一躍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

1974年,豐田與日野、大發等16家公司組成了豐田集團,同時與280多家中小型企業組成協作網。

1981年,對美出口轎車自主限制協議生效,豐田決定與美國通用汽車公司進行合作生產。

1982年7月,豐田汽車工業公司和豐田汽車銷售公司重新合併,正式更名為豐田汽車公司。

1983年,為了與本田的雅閣系列轎車在北美市場上爭奪,豐田推出了佳美(CAMRY)車系。

1993年,總銷售額為852.83億美元,位居世界工業公司第5位。全年生產汽車445萬輛,佔世界汽車市場的9.4%。

2006年,豐田的全球汽車銷量為880.8萬輛。[9]

大事記

1867豐田佐吉誕生

1924豐田佐吉發明「不停止自動換梭豐田自動織機(G型)」

1929將自動織機的專利轉讓給英國公司

1930豐田喜一郎開始研究開發小型汽油發動機

1933在豐田自動織機製作所內設立汽車部

1936豐田AA型轎車問世

1937豐田汽車工業公司誕生(資本金1,200萬日元)

1938舉母工廠(當前的總公司工廠)建成投產

1950經營危機(勞資爭議以及精簡員工)成立豐田汽車銷售公司

1951開始推行「動腦筋,提方案」制度

1957首次向美國出口豐田轎車設立美國豐田汽車銷售公司

1959元町工廠建成投產

1962簽訂《勞資宣言》

1965榮獲Deming獎

1966COROLLA花冠車問世開始與日野汽車工業公司進行業務合作

1967開始與大發工業公司進行業務合作

1972日該國內累計汽車產量達到1,000萬輛;豐田邀請中國汽車工業代表團訪日

1974成立豐田財團

1975參與住宅建設事業

1982豐田汽車工業公司與豐田汽車銷售公司合併為豐田汽車公司

1983提出製造高級轎車雷克薩斯

1984與美國通用的合資公司NUMI在美國建成投產

1988位於美國肯塔基州的獨資生產廠家TMMK建成投產

1990 COROLLA花冠車累計產量達到1,500萬輛

1992位於英國的獨資生產廠家TMUK建成投產

1997 PRIUS普銳斯(混合動力汽車)投產上市

1998位於美國印第安納州的獨資生產廠家TMMI和西維吉尼亞州的獨資生產廠家TMMWV建成投產

1999在紐約和倫敦證券市場分別上市;日該國內累計汽車產量達到1億輛;位於印度的生產廠家TKM建成投產[10]

2000中國四川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建成投產

2001位於法國的獨資生產廠家TMMF建成投產

2002 F1參戰,與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就全面合作達成協議;中國天津豐田汽車有限公司(現天津一汽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建成投產

2004中國廣州豐田汽車有限公司成立

2005年LEXUS雷克薩斯品牌在中國第一家經銷店開業;全新CROWN皇冠轎車實現中國製造;廣州豐田發動機有限公司AZ發動機整機下線出口;第一款在中國生產和銷售的混合動力車PRIUS普銳斯下線

2006年廣州豐田汽車有限公司國產CAMRY凱美瑞轎車下線;LEXUS雷克薩斯品牌三款重量級車型ES350、IS300、LS460登陸中國[10]

2006年天津豐田的卡羅拉下線

2009豐田混合動力車型累計銷售超過200萬台[10]

2014年3月19日,美國司法部宣布,豐田汽車公司已同意支付12億美元,以了結有關其未及時披露車輛意外加速問題的刑事調查。豐田承認對兩個導致車輛意外加速的安全問題進行隱瞞並做虛假陳述,從而誤導了美國消費者。[11]

2014年10月20日,豐田汽車(公司將在美國召回24.7萬輛轎車、SUV和皮卡,因為車輛安裝的由日本高田公司生產的氣囊充氣機可能破裂並造成金屬碎片飛濺,從而對乘客造成嚴重傷害。[12]


TOYOTA標誌的含義(1989年10月設定)

此標誌發表於1989年10月,TOYOTA創立50周年之際,設計的重點是橢圓形組成的左右對稱的構成。橢圓是具有兩個中心的曲線,表示汽車製造者與顧客心心相印。並且,豐田(TOYOTA)的第一個字母T,是由三個橢圓形成一個程式化的T,它被定義為「消費產品的靈魂工會「。背後的空間表示TOYOTA的先進技術在世界範圍內拓展延伸,面向未來,面向宇宙不斷飛翔。[9-10]

本田

本田指的是本田株式會社(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家,汽車產量和規模也名列世界十大汽車廠家之列。

1946年10月創立,1948年9月成立公司,創始人是傳奇式人物本田宗一郎。公司總部在東京,僱員總數達18萬人左右。現在,本田公司已是一個跨國汽車、摩托車生產銷售集團。它的產品除汽車、摩托車外,還有發電機、農機等動力機械產品。[1]

2017年Brand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100強,本田(Honda)汽車以121.63億美元排名第91名。

本田傳奇:以人為本,共創未來

本田公司的經營方式十分靈活。在美國設立的本田分公司,1991年在美國市場上的銷量已超過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名列第三。本田的雅閣和思域汽車歷年來被用戶評為質量最佳和最受歡迎的汽車。在歐洲,本田在英國也建立了分公司。本田公司汽車產量已高達約300萬輛。

本田於1948年以生產自行車助力發動機起步,2012年Honda已經發展成為從小型通用發動機、踏板摩托車乃至跑車等各領域都擁有獨創技術,並不斷研發、生產新產品的企業。

從創業之初,Honda一直本著「讓世界各地顧客滿意」的理念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

2012年除日本之外,Honda在全世界29個國家擁有120個以上的生產基地,產品涵蓋摩托車、汽車和通用產品,每年惠顧的客戶達1700萬以上。與此同時,Honda還積極地履行作為企業

公民的社會義務,積極探索環保和安全的解決方案。

在全球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當今,Honda在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等各項企業活動中努力把解決大氣污染、降低CO2排放量、有效利用資源和能源等作為課題,為達到產品排放清潔化、降低燃料消耗、實現生產線的「綠色工廠化」等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為減少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做出了積極貢獻。作為提供移動文化的廠家,Honda不僅考慮乘員也考慮行人的安全,致力於生產安全性更高的產品。同時,積极參与安全駕駛普及活動等各種解決交通系統問題的活動,為建設更加豐富的移動文化社會而不懈努力。

本田技術研究所是當今日本乃至世界汽車業的佼佼者,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影響。在日本企業界,本田是技術和活力的代名詞,也是很多大學畢業生非常嚮往的就業目標。本田還致力於新能源汽車的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眼霜≠眼精華!這樣用果斷和眼部皺紋說分手
廢棄玻璃瓶和自行車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