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三樣東西,比黃金還珍貴,開疆拓土,確立了漢族在這兩省的地位

這三樣東西,比黃金還珍貴,開疆拓土,確立了漢族在這兩省的地位

在我國的西南地區,有兩個省的建省時間都比較晚,這兩個省就是雲南省和貴州省,當然,本文所說的建省時間,指的是成為中央王朝直接派流官管理的第一級地方行政區的時間,所謂第一級地方行政區,就是秦漢時期的郡縣、唐五代時期的州縣、元明清時期的行省。

雲南建省的時間是在公元1274年,元朝的雲南行省是在大理國故土的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自秦漢以至唐宋,雲南的大部分地區,並不是中央王朝直接派流官管理的地區,而是處於羈縻狀態,當地的少數民族首領對所轄區域的土地、戶籍、兵員的管理有一些自主權,秦漢有西南夷、唐代有南詔、兩宋有大理。

公元1274年,元朝政府設置了雲南行省,但是,雲南的大部分地區有土司制度,元、明、清三代的土司制度與唐宋時期的羈縻州縣制很相似,所謂的「以土官治土民」,朝廷並不派官員進行直接的管理。

中國地形圖

貴州省的建省時間是在公元1413年,永樂十三年,明朝政府設置貴州承宣布政使司,是為貴州建省之始,貴州建省以後,與雲南一樣,很多地方仍然存在土司制度。

自秦漢以來,大一統王朝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向邊地推廣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編戶齊民的存在,是大一統的基礎,有利於朝廷進行管理,也有利於賦稅的徵收與勞役、兵役的派發,另外,推廣農耕文明,也有利於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當地的生活水平,所以,農耕文明的推廣,既是官府鼓勵的結果,也是當地人自發行動的結果。

雲南、貴州的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地帶較少,貴州更有「地無三尺平」的說法,中國的糧食作物,在先秦時期主要是粟、黍、稻、麻、菽(大豆),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發展為以粟米、小麥、水稻為主,宋元時期,北方地區的的主產糧食是粟和麥,南方地區則為稻和麥,然而,粟、麥、稻雖然產量高,但卻不能在山地進行大規模的種植,所以,直到宋元時期,中國的西南地區仍然有大量的山地處於荒蠻狀態,當時,中國的人口峰值在1億左右。

小麥一般在平原地帶種植

中國的糧食生產有兩次革命,第一次是占城稻的引進,占城稻是在北宋時期引進的,占城稻是一種早稻,「以二月為歲首,稻歲再熟」,一塊土地種植了占城稻,待占城稻成熟以後,還可以種植一季晚稻,這就在無形之中增加了土地面積,占城稻的引進,促進了我國江南地區的平原地帶和部分丘陵地帶的開發,北宋的人口峰值達到了1億,而在漢唐時期,人口峰值則在6000萬至8000萬左右。

玉米、番薯、馬鈴薯的引進,則是中國糧食生產的第二次革命,玉米、番薯、馬鈴薯等美洲高產作物的引進,推進了中國的農業人口由平原地帶向山地地帶的遷徙,同時,也促進了人口的快速增長,清朝道光年間,中國的人口峰值已達4.3億。

玉米的原產地在美洲,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左右,居住在今墨西哥、瓜地馬拉等地的印第安人首先開始種植玉米,公元15世紀至16世紀之時,歐洲殖民者在與美洲原住民的接觸過程中,玉米逐漸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玉米大約在公元1500年前後,傳入我國,大規模推廣的時間則是在清朝乾隆年間。

雲南、貴州等西南諸省是我國最早種植玉米的地區之一,明代嘉靖年間,雲南《大理府志》中即有玉米的記載,當時稱玉米為玉麥,雲南地區的玉米種植,是由西向東擴展的,因此雲南的玉米很有可能是從緬甸傳入進來的,至清康熙年間,玉米在雲南省各地已經普及開來了,成為了當地農民不可或缺的主糧,雲南有大量的山地,廣種玉米。

玉米

玉米在貴州的普及則稍晚一些,清康熙年間的《思州府志》中始有玉米的記載,乾隆、嘉慶年間,貴州的貴陽、玉屏、獨山、黎平、綏陽等地都有大規模的種植玉米。

明清時期,在美洲原產作物中,番薯的作用要遠遠超過玉米和馬鈴薯,番薯是救荒作物,番薯的產量高,耐貧瘠,山地、丘陵、沙地均可種植,不與傳統的糧食作物爭地,遇到災荒,可以幫助農民渡過災年。

番薯同樣是在美洲的墨西哥、瓜地馬拉等地最早被馴化的,約在明朝萬曆年間進入我國,番薯具有救荒的作用,所以,一經引進,就受到地方官員的大力推廣。

番薯

雲南大約在萬曆年間開始種植番薯,到了乾隆年間,番薯已成為了雲南省的主要糧食作物,番薯進入貴州的時間則稍晚一些,乾隆年間開始種植,到了道光年間才普及開來。

馬鈴薯又稱土豆,約在公元前8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左右,在秘魯被馴化,新航路開闢以後,土豆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現在,土豆是全球第四大糧食生產作物,地位僅次於水稻、玉米和小米。

土豆

土豆傳入我國的時間,目前尚無定論,一般認為是在明朝萬曆年間開始傳入的,萬曆年間,蔣一葵的《長安客話》一書中始有「土豆」的記載。

馬鈴薯(土豆)在中國被推廣的時間,要晚於玉米和番薯,直到19世紀之時,雲南、貴州、陝西等地才廣泛種植土豆。

玉米、番薯、馬鈴薯的傳入,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宋元時期,中國西南地區的山地、高原地區,還分布著大量的原始森林和未被開發的草地,玉米、番薯和馬鈴薯屬於高產旱地作物,適宜在山地種植,對於地形的垂直度要求較低,這三種糧食作物的引進,促進了我國熱帶、亞熱帶以及溫度地區山地的深度開發,尤其對於雲南、貴州等西南諸省份山區的深度開發,具有重大的意義,使得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能夠進一步向西南諸省的高地推進,確立了農耕文明在這兩省的地位,大量的漢人遷徙到雲南、貴州等地。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玉米、番薯和馬鈴薯向山地的推廣,也是擴大耕地面積的過程,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開疆拓土」,把原來處於蠻荒狀態的土地變成農業生產區,所以,玉米、番薯和馬鈴薯比黃金還珍貴。

在明朝初年,雲南、貴州的很多地方的行政區劃,特別是在山地、高原地區的地方行政區劃,依然存在土司制度,後來開始改土歸流,明清時期,雲南、貴州這兩省農業經濟的發展,無疑為改土歸流創造了有利的社會經濟條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飛說史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有個被黑社會控制的小城,與香港一起回歸祖國,被稱為小泰國
中國的領土上至今還駐紮著一支外國軍隊,並經常出動裝甲車搞演習

TAG:騰飛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