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專訪】「克隆教父」約翰·戈登:我找不到一個好的理由期待克隆人

【專訪】「克隆教父」約翰·戈登:我找不到一個好的理由期待克隆人

自1996年克隆羊多利誕生以來,關於克隆技術、特別是克隆人的爭議便一直不絕於耳。今年早些時候,中國科學家成功克隆了兩隻長尾猴,首次實現了非人靈長類動物的體細胞克隆,也將克隆倫理問題的討論推向了一個小高潮。

克隆通常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此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其初期基本過程為:將含有遺傳物質的供體細胞的核移植到去除了細胞核的卵細胞中,使兩者融合為一體,然後促使這一新細胞分裂繁殖發育成胚胎。

面對這種飽受爭議的技術,人類該將其視為自身存在的威脅還是克服疾病的助力?圍繞著克隆有關的問題,界面新聞記者近日專訪了被譽為「克隆教父」的英國科學家約翰·戈登(John Gurdon)。戈登是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以在細胞核移植與克隆方面的先驅性研究而知名,曾先後在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任教。

已經84歲高齡的戈登仍然奮戰在科研一線,幾乎每天都去實驗室。他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克隆人既有倫理上的問題、又有技術上的隱憂,他不贊成發展克隆人;但克隆技術在某些領域的應用有利於醫學進步,比如器官移植。他還提到,由於西方在應用醫療新技術方面的政策限制較多,中國或有可能在眼部器官移植等領域率先實現克隆技術的醫療應用。

「克隆教父」約翰·戈登近照。攝:王磬

界面新聞:首先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您在2012年的一次採訪中指出,50年之內將有可能克隆人類。為什麼是50年呢?

戈登:我並不完全是那個意思。人們總是追求一個時間限期,但這是很難猜測的。就好比有人在1930年問「我們什麼時候能發明出抗生素」,而實際上抗生素是在1945年被研製出來的,說明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的。可能明年就能有成果、抑或永遠都不會。所以當你被問道,「我們距擁有一個什麼東西還有多久?」除非你明確知道要實現這一結果我們需要做什麼,否則就不能給出有意義的答案。因此,如果你想要知道一些我們不知從何下手的目標何時能實現,盲目預測時間毫無用處。我的意思是,如果我們不知從何取道,結果也就無可預期了。

界面新聞:一個圍繞克隆人的經典爭議就是倫理問題。在您看來,人類社會應該引入克隆人嗎?

戈登:我的回答是,克隆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各種變異,有些是正常的,而大多數都是異常的。我們當然不想要異常的人。所以我認為,在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克隆人還不是一件值得思考的事情。正如我剛剛說的那樣,因為當你做克隆實驗的時候,許多結果都是異常的,而我們不希望有這些畸形的、不正常的人類出現。世界上已經有不少這樣的人了,我們不想讓其他人變得更糟。

還有一個顧慮:當下的克隆技術還不夠安全、不夠完美。舉個例子,在進行克隆的時候,你要努力去分化特化細胞的細胞核,使它變得更「年輕」(重新具備分裂能力),但特化細胞的核是抵抗這一變化的。卵細胞在受精之後可以讓精子這種特化細胞回到生命的初始狀態,但這個功能並不適用於特化細胞的細胞核。所以,在做體細胞核移植時會同時出現兩種情況:卵細胞在做自己的事,移植過來的細胞核卻在做另一件事情,他們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互排斥的。因此,克隆實驗常常會產生很多變異現象。

所以,我找不到一個好的理由去期待克隆人,你呢?

界面新聞:有一些人認為,克隆人對某些群體是有裨益的。比如說,對那些年紀大又失去孩子的人,有個克隆孩子也許可以幫助他們減輕精神痛苦。

戈登:那麼我來問你一個問題吧,假設說一個女人和他的丈夫養育了一個孩子,由於某些生理原因,她不能再誕下二胎。但他們這個唯一的孩子被一場意外奪走了生命。這時,要是有人保存下了孩子的部分皮膚,並對這位母親說,如果你願意拿出自己的幾個卵細胞,我們就能試著孕育出另一個孩子,和你的喪子一模一樣。你覺得這位母親會說,「好的我願意」,還是「不,我不會這麼做的」?

界面新聞:我覺得要視情況而定,如果這個母親真的希望不惜一切代價找回自己的孩子,她很可能會接受這個提議。但我也能想像,有些人會說不,因為無論如何,克隆的孩子都不可能和原來的那個孩子完全一致。人畢竟是不可重複的。

戈登:有時候我把這個問題帶到校園裡,回答「會」和「不會」的人數基本對半開。這就是這個問題的答案了。有時候我會追問那些說「不」的人,為什麼不接受這個提議呢?他們會說,這對那個克隆的孩子不公平,因為他會一直被當作另一個孩子的替代品。

界面新聞:儘管克隆人爭議不斷,但把克隆技術應用於人體醫學技術領域已有不少實踐,包括您曾經提到的把幹細胞治療應用到眼科領域。不過您也提到,在歐洲,醫學科技臨床應用的規定十分嚴苛。您認為中國有可能首先實現應用嗎?

戈登:是的,眼部器官移植手術就是一個例子。我認為在中國這個項目是有可能獲准實施的,或者在將來,等到這項技術發展得更加完善的時候,是有可能實現的。也許這項技術會在中國首次進行開始試驗,並推廣惠及更大的人群。我相信這會是個好主意。

絕大多數人的視力都會變得越來越差,遭受著黃斑病變的折磨。如果有選擇,他們會說「我冒多大的險也要做這個手術」。就算醫生們說,這台手術不能保證一定成功,病患有權選擇做或不做,我認識的所有人估計都會選擇做,我自己也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即便官方並不允許進行這類手術。這正是我們國家面臨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每個個體都應該自己選擇,你大概也不想要哪個政府官員、律師或是哪位牧師插一腳來告訴你該做什麼,人們應該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我欣賞那些選擇自己道路的人。

界面新聞:十幾年前,在中國有這麼一句家喻戶曉的話: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您對種說法怎麼看?

戈登:是的,我認為,在這個世紀,或者說是在過去的一百年中,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比過去的幾千年都顯著得多。在過去,人類生活幾乎一成不變,然而在過去的一百年中,所有東西突然雨後春筍般冒出來,通訊領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你可以不花錢就通過手機與別人即時通話。在生物科學中,抗生素就是一個驚人的發現。到了今天,我們能夠以一種非常高效的方式改變基因,這也是我們的時代另一個潛在的跨越。所以我會覺得說,當我們回頭看,這過去的一百年就是人類生活經歷巨變的一段時期。

2018年1月20日,上海中國科學院非人靈長類平台,世界首個體細胞克隆猴「中中」和它的妹妹「華華」。來源:視覺中國
 

界面新聞:我聽說今天您在來接受採訪之前,一直待在實驗室里做試驗。您現在關注的是什麼方面的研究呢?

戈登:我的關注點在於,是什麼讓細胞保持穩定。在我們的心臟或肝臟這些主要器官中,有些包含細胞數量多達1000億個,它們的基本構造都是一樣的。而你的心臟里不會出現肝細胞,皮膚中也不會存在腦細胞,各自運轉穩定。我想知道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因為如果這些細胞失去穩態,就可能變成癌細胞,或者失去功能,無法正常工作。所以如果我們知道讓細胞保持穩定的原因,那就大有好處了,可以降低細胞癌變或停止運作的可能性。

正因此,我也想知道是什麼保持著某類細胞的穩定性。這和重構一個細胞恰恰相反,我所關注的東西和重構細胞,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前者讓細胞保持一致,穩定不變,後者促使細胞產生變化,而如果我們理解了變化的產生機制,那麼這些變化就能帶來好處。這就是我目前的研究重點。

界面新聞:您認為,對我們這個時代來說,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課題是什麼?

戈登:我認為,目前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能否改變個個體的基因。要搞清楚這點,方法其實並不少,但你必須用受精卵做實驗,而且沒辦法去問那個將來會從受精卵中孕育出來的個體,他們是否同意進行這個實驗,因為這個時候大腦還沒分化出來,所以不管你能不能提前徵詢意見,這都是一個倫理問題了——如果你知道這是一個有害的基因,你能夠防患於未然,把它從你後代的體內移除出去嗎?這是種非常有趣的可能性,所以我認為,在當下這是我們面臨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界面新聞:您認為培養偉大的科學家,需要從哪些方面給予支持?

戈登:我猜,體制能允許你自己選擇,或者是允許你的父母遵從你的興趣,這是很關鍵的。我感到,(在英國)現行體制下,年輕人比我那個時候能做的事情其實是更少了,現在更不容易了。如果放在今天,你和我一樣被別人說,「你沒法從事科學研究」,恐怕是很難再轉回去了(編者註:戈登在伊頓公學就讀時曾被生物老師評價為「根本無法成為專家」,戈登遂改習文學,但最後還是轉回了動物學)。因為現在的人生更是線性前行的。人們會對你說,要成為一個科學家你就得這麼做,要成為一個政治家你就得干那些事。所以如果你一旦做了政治家,想要掉頭說,我改主意了,我想當個科學家,這事現在不那麼容易了。因為你早已經錯過了研究初期所有的學術訓練。

界面新聞:您是指現在的社會勞動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了嗎?

戈登:是的,我想這在中國也一樣。如果一個人在科學方面或政治方面天賦異稟,那麼他們就會被推往自己適合的這個方向,選擇科學或者政治繼續發展下去。

界面新聞:您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都任教多年,和那裡的中國學生接觸有什麼感受嗎?

戈登:有幾個中國學生曾經與我共事。他們有些卓越超群,有些則沒那麼突出。那些優秀的人總能想到新點子或者是有趣的事情,而那些比較平庸的學生則總說,告訴我該做什麼,我就去執行。所以說,中國學生也和其他地方的學生一樣,水平參差不齊。當然,有許多優秀的中國學生都會在海外留學,其中有一些會回國工作,我希望他們都會有光明的前途。

(界面新聞駐歐記者王磬發自荷蘭阿姆斯特丹)

新聞報料

商務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界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空軍戰機近日開展繞島巡航請問繞的是哪個島?國防部回應
再厲害的魔術,也比不上真正的魔法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