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上合組織正成為「雙構建」的典範

上合組織正成為「雙構建」的典範

17年來,上合組織在不斷完善自身機制和制度建設的同時,積極開展務實合作,安全、經濟和人文交流領域的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特別是在打擊恐怖主義方面,成功地維護了地區安全、和平、穩定與發展。截至2017年,與2001年相比,上合組織對外貿易總額從6897.8億美元增加到56091.4億美元。俄羅斯和中國作為上合組織中的兩個最大的國家,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貿易額分別從100多億美元上升到超過1500和2000億美元,印度與上合組織其他成員國的貿易額也達到了1000億美元。這些合作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於成員國對「上海精神」的遵守和貫徹,「上海精神」是指導上合組織順利發展的靈魂。

上合峰會圓桌會議 (圖源:央視網)

2018年6月,上海合作組織回到「娘家」,在青島舉行擴員後的第一次成員國元首峰會,它標誌著上合組織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與此同時,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2018年3月,上合組織的兩個核心國家中國和俄羅斯同時選舉出了新一屆國家元首。烏茲別克新總統奉行了積極的國內改革和對外政策調整,中亞五國元首實現首次會晤,地區形勢取得積極進展。

然而,此時「新冷戰」的幽靈卻在歐亞大陸上空徘徊。一方面,因烏克蘭危機、干預美國總統選舉和英國特工案,西方不斷擴大對俄羅斯的制裁;另一方面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美國祭出了「薩德」反導系統、「貿易戰」、「台灣交往法案」、美軍艦游曳南海和美日澳印「印太戰略」等組合拳。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將面臨新的起點,肩負新的使命,開啟新的征程,這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上合組織青島峰會將重申和弘揚「上海精神」,它是中國與印度等國共同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萬隆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將上合組織建設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典範的根本保障。

「上海精神」的形成

1989年中蘇關係正常化之後,隨即開始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信任和相互裁軍談判。1991年蘇聯解體後,中國與獲得獨立的俄羅斯、哈薩克、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四個國家繼續邊境軍事信任和裁軍談判。1996和1997年五國分別在上海和莫斯科簽署了關於邊境地區加強軍事信任和相互裁軍的協定。此後便始稱「上海五國」,就邊界問題進一步展開談判,並將五國間的合作擴展到政治、外交、文化、經貿等各個領域。世紀之交,在「上海五國」框架下,中國與其他四國的邊界談判趨於尾聲。2001年五國元首共邀烏茲別克在上海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將加強安全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等「三股勢力」,維護地區安全,以及開展區域經濟合作,實現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確定為上合組織的主要任務。為確保任務的完成,還確立了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和政府首腦理事會年度會晤機制。

面對蘇聯解體後國際局勢發生的變化,如何擺脫意識形態,務實處理中國與蘇聯國家乃至與世界其他國家的關係成為中國對外關係的主要問題。1992年中共十四大報告明確指出:「國與國之間理應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上海五國的緊密合作就是體現了這一基本準則。2001年,江澤民在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大會上全面總結了上海五國的寶貴經驗,明確概括了「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對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也同時確認:「『上海五國』進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為基本內容的『上海精神』,是本地區國家幾年來合作中積累的寶貴財富,應繼續發揚光大,使之成為新世紀上合組織成員國之間相互關係的準則。」

「上海精抻」作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合作的基本準則,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協商一致原則,各成員國在建立共同利益基礎上開展國家間合作發展,有利於各方達成共識;其次是開創了地區合作的新模式,結伴而不結盟,不針對任何第三方;第三是尊重文明的多樣性,謀求共同發展,不干涉他國內政。「上海精神」是冷戰結束以後國際關係領域塑造的核心理念,它選擇的發展道路與合作路徑體現並保障了全體成員國的共同利益,推動各領域互利合作,順應了當今世界和平發展與合作的主流。「上海精神」的「實質是以對話謀和平、以合作促發展,不結盟、不針對第三方和對外開放」。

「上海精神」的當代意義

「上海精神」統領新安全觀。新安全觀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協作為主要內容。安全不是孤立的、零和的和絕對的,它是各國的普遍安全、全面安全和綜合安全。在「上海精神」的指導下,各成員國聯手打擊「三股勢力」,維護國家統一;穩定中亞局勢和亞洲的安全;阻斷毒品交易。共同維護了成員國的安全利益。本著「上海精神」和平解決了曾經引發軍事對峙的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努力打造跨境經濟合作區,實現跨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成為探索維護和平與安全新途徑的偉大創舉。

「上海精神」是「萬隆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與印度等國最先提出和倡導推廣的,成為國際關係的基本準則而為世界各國所普遍承認。它在承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同時,又有符合現代世界形勢發展的創新,它突出了和平、合作、發展的時代主題,反映了國際社會絕大多數成員的願望和要求。「上海精神」的本質特徵是積極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反對強行輸出制度和價值觀、主張文明和發展模式多樣化。

「上海精神」顛覆和超越了在國際關係中長期流行的冷戰思維、零和遊戲等傳統理念,倡導和平、互利、合作、共贏的新安全觀和新合作觀;它顛覆和超越了文明衝突論,倡導尊重多樣文明,從而打破了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國際秩序的一大障礙。它打破和超越了大國關係、大國崛起的傳統模式和思維定勢。

「上海精神」也是構建新型大國關係的基本原則。新型大國關係的主要內容就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它體現了「上海精神」的基本內涵,即通過對話合作,而非對抗衝突的方式,妥善處理矛盾和分歧;尊重各自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求同存異,包容互鑒,共同進步;摒棄零和思維,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對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

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的基本準則是「上海精神」的具體體現

2014年12月,上合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阿斯塔納會議發表的聯合公報,對「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表示歡迎」。2015年7月,上合組織發表的《烏法宣言》和《新聞公報》表示「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倡議」。同年12月,上合組織政府首腦會議通過的《關於區域經濟合作的聯合聲明》「認為該倡議(『一帶一路』——作者注)契合上合組織發展目標」。

「一帶一路」建設所遵循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共生共榮,市場規律,互利共贏」基本原則與《上海合作組織憲章》規定的基本原則是完全一致的,體現了「上海精神」的基本內涵。《上海合作組織憲章》規定成員國堅持的基本原則是「相互尊重國家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及國家邊界不可破壞,互不侵犯,不干涉內政……在相互理解及尊重每一個成員國意見的基礎上尋求共識;在利益一致的領域逐步採取聯合行動;和平解決成員國之間分歧,」並逐漸形成了著名的「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將經貿合作的原則進一步表述為「在完全平等、市場關係、相互尊重、互利、非歧視和開放性、循序漸進、通過相互協商建設性解決出現的問題以及兼顧各國利益的原則基礎上發展和擴大合作」。《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開宗明義地強調「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尊重各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和平共處、平等互利」,堅持開放合作,和諧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榮;堅持市場運作,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兼顧各方利益和關切,尋求利益契合點,堅持互利共贏。共商、共建、共享是「上海精神」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具體體現。

習近平主席強調指出,「『一帶一路』建設根植於絲綢之路的歷史土壤,把沿線各國人民緊密聯繫在一起,致力於合作共贏、共同發展,讓各國人民更好共享發展成果」,這一方面是絲路精神的傳承和「上海精神」的弘揚,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目標。「一帶一路」建設旨在與相關國家長期發展戰略對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經濟一體化發展,使各國人民在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實惠,形成更加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共同開闢亞歐非合作共贏的共同經濟空間。習近平主席強調,「『一帶一路』建設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推動各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一帶一路」建設逐步推進的事實體現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價值。

上合組織可以成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台。2015年5月中俄簽署的《關於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明確強調了上合組織在實現兩大項目戰略對接合作中的平台作用。2015年12月簽署的《中俄總理第二十次定期會晤聯合公報》明確指出,「雙方認為上海合作組織是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的最有效平台」。

「上海精神」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石

習近平主席勾畫了中國與世界關係的基本架構:繼續推動全面對外開放,加強與國際規則對接,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尤其是金融業對外開放;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擴大雙向投資與貿易,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极參与全球治理,維護多邊主義,支持多邊貿易體制;推進相互諒解、包容、信任的務實合作;「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的對外開放,共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商共建共享「一帶一路」,積极參与全球治理和維護多邊主義,與世界各國務實合作,建設新型國際關係,引領新型經濟全球化,無一不秉持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其核心內容就是和平發展,平等互信,合作共贏,包容互鑒。中國所提倡的「新型大國關係」、「親、誠、惠、容」的外交理念、「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發展鄰國關係等,都已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的本質內容。

和平發展,平等互信,合作共贏,包容互鑒,恰恰就是「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核心靈魂。

從「萬隆精神」到「上海精神」再到「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處理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基本原則的逐步升華。有理由相信,在「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合組織必將成為新型國際關係的典範,也必將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典範。

(李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俄羅斯中亞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中國論壇網特約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民進黨四大佬先後背棄政治承諾 被批最大詐騙集團
美一軍用直升機在美墨邊境附近墜毀 致4人死亡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