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大腦需要沉默來理解事物

大腦需要沉默來理解事物

大腦需要沉默來理解事物


大腦似乎在各種刺激之下茁壯成長的。汽車的鳴笛聲、此時此刻的屏幕上的像素點,甚至任意一次你手指敲擊了鍵盤,這都是刺激。


但根據澳大利亞神經科學研究所和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事實上,大腦是在兩次鳴笛聲刺激的中間——即那段沉默的時間裡來集中編碼(接受和處理信息)的。

當然,我們早就知道了,沉默是金,特別是涉及處理與心理健康和應對壓力相關的問題時。但是新的研究指出,在沒有受刺激的這段時間內,大腦可能會藉此機會,向外界環境學習。


我們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心靈的微呼吸器,一個能夠把握和分析我們正在經歷的事情的微呼吸器。為了得出此結論,研究人員 Ingvars Birznieks 和 Richard Vickery 開發了一種獨特的方法,以控制要傳給大腦的神經信息。不過從本質上講,他們就是在研究對象的指尖上輕輕敲擊了一下。


研究人員確保,每次敲擊都會有一個相應的神經衝動傳到大腦的神經元中。大腦通過指尖的振動來記錄觸覺。通過觸發觸覺,科學家們能夠監測神經脈衝是如何編碼信息的。但他們發現,這些神經元爆發的頻率與他們碰指尖的頻率不符。


Ingvars Birznieks在NeuRA 博客中指出:"實際上,用兩次神經元爆發間的沉默期來解釋受試者腦中神經元的活動,才是最合適的。"現有的兩種理論,第一種認為,每一次振動或敲擊都會產生相應的神經衝動;第二種則認為,大腦能夠檢測到脈衝模式下的周期規律。

Birznieks補充道:"我們希望能證明兩者中只有一個是對的,但是最終我們卻發現兩種理論都是錯的,並且還發現一個全新的編碼方式,這種編碼方式讓我們大吃一驚。"


大腦並不依賴於那些指尖受刺激的頻率,它只是隨著自己的節奏不斷地運動。對於神經科學來說,這些發現意味著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後,我們或許能更好地理解,大腦每日的神經衝動對實現人腦與機器的對接提供了怎樣的幫助。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這意味著,在這個日益嘈雜的社會,我們總是處在過度刺激的危險中:在這種情況下,讓我們的大腦喘口氣兒可能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


本文譯自 mnn,由譯者 Imagine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煎蛋 的精彩文章:

戴眼鏡的人更聰明?
身體會把孤獨感理解成威脅?

TAG:煎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