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走進樅陽家譜館

走進樅陽家譜館

樅陽地方文史研究者陳靖先生,歷時多年收集,得樅陽地方各姓氏家譜數百種,並於縣城蓮花湖畔,建設了樅陽首家家譜館。這些家譜,對研究和宣傳樅陽歷史名人和地方文化,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和意義。讓我們隨著鏡頭先睹為快吧!

樅陽文化世家

明代以前,樅陽這方土地上文化非常貧瘠,名人很少,這也就是姚鼐說的「郁千餘年,一方無數十人名於史傳者」。史上,皖江地區的外來人口內遷有兩個高峰,一是唐宋時期,二是元末明初。為躲避戰亂,尋求新的生息之地,生活在徽州、江西等地的名門望族向北遷移,紛紛落戶皖江地區。這些新移民們的到來,讓昔日平靜的窮鄉僻壤響起了琅琅書聲,他們試圖通過文化來重振家族的輝煌。外來文化在融入本土之後,催生了新的生命力。經過數代人的努力,在樅陽地域,這些新移民紮下根來,憑藉著文化成就,形成了諸多顯赫的文化世家。這些文化世家一般具有以下三個明顯特徵:一是完整的宗族譜系。二是發達的教育事業。三是突出的文化成就。這些文化世家主要有:

桂林方式:早先從休寧遷池口,宋末始遷桐城。明成化元年,都諫王瑞於方氏門楣題「桂林」二字,一指方氏子孫於科場折桂如林,二指方佑巡按桂林成功平息苗民動亂。桂林方氏是皖江地區最早的顯赫仕宦大族。從方學漸開始,方氏活動區域主要在今樅陽縣境,名人輩出,文儒與名臣不絕,影響冠絕江南,「一門五理學,三代六中書」,並形成了以研究理學和易學聞名的樅陽方氏學派。

藕山阮氏:阮氏是樅陽歷史上最顯赫的文化世家之一,魏晉名士阮籍就是阮氏先祖。早在唐代,時任征南將軍的阮樅江來到樅陽,看到此處大江如練,青山巍峨,遂遷居於此。明清時期,阮氏子弟開始在科場上嶄露頭角,相繼考中進士者有阮鶚及其子孫阮自嵩、阮自華、阮以鼎、阮大鋮等人。阮鶚是著名的抗倭名將,阮自華、阮大鋮是皖江戲曲的奠基人。

麻溪吳氏:元末明初由婺源遷入。吳一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進士,官至河南右布政使。吳一介曾與里人盛汝謙倡議建舊桐城縣城,縣人立祠祀之。其子吳應賓,方以智外祖父,以進士官編修,後以目疾歸,著有《宗一聖論》、《中庸釋論》、《大學古本釋論》、《性善書》等。吳用先,明萬曆二十年進士,官至兵部尚書、薊遼總督。吳應琦,萬曆三十二年進士,官監察御史、大理寺卿,是萬曆年間著名的憲官。

宕山錢氏:元末明初由新安遷入白盪湖邊的宕山(今湯溝鎮儀山境內)。錢鸞以進士官至雲南道監察御史,子錢如京以進士官刑部尚書。明末錢澄之和其兄錢秉鐔,文名遠播,時稱「江左二錢」。錢澄之以研究易學和詩學聞名,著有《庄屈合詁》、《田間易學》、《田間詩學》等,文章精潔典雅,被稱為桐城派的先驅。

青山何氏:由婺源遷入。青山何氏人文極盛,一門七進士,何如申與弟何如寵於明萬曆二十六年同科進士及第,何如申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何如寵歷官禮部尚書、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人稱何宰相。

橫埠左氏:由皖南涇縣遷潛山,元末再遷至橫埠。左氏以氣節聞名。左光斗,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有「鐵骨御史」之稱。左光先,光斗七弟,明天啟四年(1624年)舉人,由福建建寧縣令升監察御史,巡按浙江,先是彈劾宗室朱術珣貪贓枉法,繼而平定金華叛亂。

鷂石周氏:唐末由江蘇遷入,聚居於周潭鷂石山,丁口之眾,為本縣各姓之冠。周歧,明崇禎十七年以貢生受詔進京,上書宰相,談論時政得失,後因功任河南開封府推官,曾在史可法幕中贊畫軍務。周朝瑞,武舉人,先後在名將史可法、黃得功帳下效力,以軍功補授先鋒參將。周大璋,清代雍正二年(1724年))進士,授湖南龍陽縣令,後任《江南通志》局總裁,又主講徽州紫陽書院,著有《四書精言》等。周芬斗,以舉人官四川敘州府經歷,著有《諸經解》等。周卜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進士,主講永平書院,著有《三禮會通》等。

除上述大族之外,尚有高甸吳氏,連城張氏,陳家洲劉氏,大山章氏等,亦稱大家族。明清之際,這些樅陽世家名人輩出,他們是皖江文化的先行者,以豐富而獨特的文化成果奠定了樅陽深厚的人文基礎,為桐城派的產生作了文化上的準備。及至桐城派出現,延續明清文壇兩百餘年,蔚為大觀。

(家譜上的「樅川」二字,古意盎然)

(這木刻的「樅陽」二字,美吧)

(還有張工筆祖容呢,珍貴)

家譜的作用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記載,通過家譜,我們能夠比較真實地了解當時的歷史面貌、時代精神、社會風尚,了解在那個歷史背景下人們的生產、生活情況。家譜是和正史、方誌一樣重要的歷史典籍,是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1.宗法思想研究資料。家譜和宗法的關係從一開始就密不可分。宗法制度是封建王朝維護其統治的重要基礎之一,而家譜的族規、族約、家法、鄉約等,正是加強宗法制度的有力工具。

2.家庭道德研究資料。族規、家規中保留了許多對我們今天極為有益的東西,如孝父母、和夫婦、勉諱書、尚節儉、戒賭博、戒淫穢、戒懶惰、戒奢侈等,對我們建設現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有很好看借鑒意義。

3.家族制度研究資料。家族制度是利用血緣關係統治族人的社會制度。在許多家譜中都有家族制度的極為詳細的資料,如家族的組織系統、家族的財產管理、家族的賑濟方法等,為我們研究家族在古代社會中的地位、作用、組織形式、管理方法等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4.經濟史資料。家譜中保存有相當數量的經濟史資料,這些資料包括家族的集體田產如祠田、墳田、莊田、山林等的數量、形成、經營、管理、收支情況等。有的家譜還記錄了家庭成員經商、貿易的事迹。這都為我們今天研究古代經濟史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5.人口問題資料。家譜的中心部分是家族人口的世系傳承,在家譜的「房派圖」、「支派分布圖」、「遷徙圖」、「先世考」、「世系圖」以及家譜的一些序跋中,記錄了家族人口的數量、遷徙、分布、婚姻狀況等資料,可提供人口學研究者使用。

6.歷史人物傳記。家譜是世系的記錄,許多家譜中既有簡單的世系,又有十分詳細的傳記、行狀、墓誌、年譜等,對研究歷史人物及其家世大有幫助。

7.民族史資料。有的家譜記載歷史上少數民族情況甚詳,更有些少數民族家譜,它們是研究少數民族史不可多得的資料。

8.地方史志資料。家譜是地方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方誌中所包含的內容如選舉、職官、人物、戶籍、祠宇、碑記、藝文等,在家譜中也是重要內容。

9.教育史資料。家譜中一些重要的章節載錄了許我教育史資料,如在族規、家法、仕宦錄、科甲記、教育志、族墅、傳記等就載有宗族教育、學校、科舉、勸學措施、教育方法的內容。

10.民俗學資料。家譜還是一個民俗學資料庫,一些家譜在家禮和人物傳記里記錄了許多民俗內容,尤其是在家禮中的婚禮、葬禮、祭禮等中,本地的風土人情、本族的禮儀風俗都有相當的體現。另外,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物質民俗、歲時習俗、社會習俗、精神習俗等在各地家譜中都有記載。

11.宗教史資料。有些家譜是信仰宗教者的家世記錄。在這些家譜中,他們對本家族所信仰的宗教一般都給以說明,同時表達他們的宗教觀。還有的對本族人的宗教活動、宗教禮儀和習俗詳細記述。

12.華僑史資料。我國沿海地區一些省份的家譜涉及族人出國謀生的歷史,包括出走原因、人數、時間、僑居地區分布、職業、所在地生產、生活情況及與家鄉、家族的經濟、文化、政治各方面聯繫,這為我們進行華僑史研究提供了素材。

13.重大歷史事件資料。中國歷史上一些重大歷史事件,都不同程度地記錄在家譜中,雖然這些記錄並不完整系統,但卻十分具體,也是研究者獲取資料的一個途徑。 除以上所述外,家譜還能提供有關古代婦女、古代倫理道德、遺傳學、人才學等多方面的史料。

由此可見,家譜作為史書之一,其作用是相當突出的。 國家檔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聯合頒發的[1984]7號文件說:「家譜是我國文化遺產中亟待發掘的一部分,蘊藏著大量的有關人口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經濟史、人物傳記、宗教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資料。」 家譜蘊含著大量的人口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教育學等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資料,與正史和方誌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的三大支柱,家譜不僅對開展學術研究有著重要價值,而且對於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

(《樅陽文藝》,樅陽縣文聯主辦,雙月刊)

(享受詩意生活,關注「文章之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章之府 的精彩文章:

樅陽詩會·楊益生的詩

TAG:文章之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