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身體不會忘記童年的記憶

身體不會忘記童年的記憶

很多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總有這樣的困惑:看了很多育兒書,了解很多行之有效的教養方法,可是,真正到了理論結合實踐時,卻總是力不從心:該打打,該罵罵,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還是控制不住。

壞情緒過後,緊接著便是深深地自責和愧疚:我為什麼會這樣對待孩子?明明知道這樣不對為什麼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怎麼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

如果你正被這些問題困擾,今天我們就來刨一刨這些「控制不了的行為」是如何產生的。

身體不會忘記童年的記憶

如果說人的行為是通過模仿、記住並內化、最後形成行為習慣的話,那麼,你有沒有想過:面對孩子的不當行為,你揚起的手、嚴厲的表情、憤怒的咆哮、刻薄的語言都是從何而來?

對外人溫和有禮,是我們害怕失去關係而戴上了面具,對家人肆無忌憚,則是我們無所畏懼地展示了真實的自己。

當孩子出生時,最需要從父母身上得到的是愛——慈愛、關注、照顧、和藹以及溝通的意願等。如果這些需求被滿足了,孩子的身體將會保存著被關愛、照顧的美好記憶,長大成人後也會將同樣形式的愛繼續傳遞給下一代。

但如果這些需求沒有被滿足,會一輩子渴望最原始的需求。在日後的人生中,這種渴望將會轉嫁給其他人,而最有可能的就是愛人和孩子。

要求孩子必須愛我們、尊敬我們、重視我們、為了我們去獲取成就、滿足我們的虛榮心。。。總之,就是要求孩子給予我們所有父母當時拒絕給予我們的東西。

這時,如果孩子不能如願滿足我們的匱乏感和不安全感,我們就會被激怒。實質上是我們把年幼時對父母的期望投射到了孩子身上,認為孩子應該無條件滿足我們所有的要求,否則,就會覺得自己不被愛、不被重視。

如果曾經那個弱小無助的自己被父母毆打、恐嚇、責罵。。。,那麼現在,長大後的我們就會用已經內化於心的、同樣殘酷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

所以,我們對待孩子的不恰當方式往往源於父母當年對待我們的方式,以及深藏於我們內心中的不被愛和不被滿足感。

認識童年,關愛自己

這樣的輪迴怎麼破解?唯一的辦法,就是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警覺,藉由自我覺察的過程,竭盡所能地看清我們的童年真相。

給予我們自己從出生以來或更早以前就等著被填滿的需求:如果小時候想要一件渴望已久的衣服而不被滿足,那麼現在看到特別喜歡的衣服就去買給自己;如果小時候看到想吃的東西只能默默咽口水,那麼現在想吃什麼就去立刻滿足自己。。。

總之,就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基礎上,儘可能的滿足自己,拋掉小時候內化於心的「不配得到感」,告訴自己說:過去因為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所以不能得到所有自己想要的東西,現在有能力了,我就值得擁有任何自己能力範圍內想要的東西。

愛是先己及人

只有我們充分滿足自己、好好愛自己,內心才會因滿滿的富足感而覺到充實和幸福,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才能對愛人、孩子以及其他人給出愛。愛是先己及人的,如果自己是匱乏的,就無法給出愛。

認識我們的童年,愛童年的自己,只有具備了愛的能力,才會知道什麼是愛。以德國作家尤雷克.貝克爾的一首詩結尾:

缺少了童年時的記憶,

就猶如你被判了刑,

身體始終拖著一個箱子,

但卻不知道內裝何物。

隨著年紀越大,

這個箱子就越沉重,

而且你也會越按捺不住,

想要去打開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白正面管教 的精彩文章:

渣男有風險篇之一:遠離暴力傾向男

TAG:大白正面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