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壽光這個「聖人」,因為一本書火遍大江南北!

壽光這個「聖人」,因為一本書火遍大江南北!

原標題:壽光這個「聖人」,因為一本書火遍大江南北!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都不缺文人騷客,


也不乏愛國愛民的文官武吏。


但是這位卻有點特別,


他既不玩文弄墨,也不舞刀弄槍,

沒寫下驚世駭俗的詩詞絕句,


也沒有流芳百世的赫赫戰功。


他出身農學世家,


憑藉一本教人種地的秘籍,


火遍了大江南北。


沒錯!一個種地種到極致的人——賈思勰。



農聖生於壽光



壽光是山東半島的一個縣級市,又被稱為「聖城」,據歷史研究者說,這裡曾出過兩個聖人,一個是「文聖倉頡」,一個是「農聖賈思勰」。關於壽光是不是文聖倉頡的故鄉,史學界還存在一些爭議。但壽光作為賈思勰的故鄉,這一點無可置疑。雖然當時官府的史書上並沒有給賈思勰立傳,以至於他的生卒年代,生平事迹不詳,但這並不妨礙他在歷史進程中的地位。  


《齊民要術》是賈思勰唯一流傳於世的著作,在這部農書中,僅有一個簡單的署名:「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短短十個字,是他留給後人的「自我介紹」。 


後魏,後代史書中又稱為「北魏」,是南北朝時期由鮮卑族拓跋氏在我國北方建立的政權,公元386年拓跋圭稱魏王建國,拓跋燾統一北方,統治了淮河、漢水以北的廣大地區。公元534年分裂為東魏、西魏。東魏、西魏都自詡為後魏的正統繼承者。但它們存在的時間都不長,一二十年後分別被北齊、北周所取代。北齊、北周也是短命的王朝,存在的時間不過20年。 


那段歷史時期,被史學家稱為「五胡亂華」。賈思勰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在那片土地上,占人口多數的是來自農耕文化的漢族人民,而最高統治者則是少數來自游牧文化的鮮卑拓跋氏。游牧民族要想統治漢族,還得學習漢人的方式。這也正是《齊民要術》得以創作的土壤。賈思勰曾任高陽太守。北魏時期有兩個高陽郡,一個在今天的河北省高陽縣境內,當時屬瀛州,一個在山東省的臨淄縣境內,當時屬於青州。賈思勰在哪裡就任,在史學界仍存在爭議,但我認為應該就在臨淄境內,因為就《齊民要術》記載的內容,所表現的生產生活的情況,以青州境內為主。這至少證明,創作這本書的這些年,賈思勰主要生活在青州境內,他的經驗取自於「齊民」。在當時青州府管轄的壽光,在賈思勰生活的年代,有兩個大人物是被載入史冊的,他們是賈思伯和賈思同兄弟,他們的墓在壽光縣城西南四公里的壽光鎮李二村。有人推測,賈思勰的墓應該也在附近。 


更為重要的是,《齊民要術》中提到的一些與賈思勰交往的人物,如「劉仁之」,與賈思伯也有密切的關係。


遙想當年,賈思伯貴為皇帝的老師,高官厚祿,光宗耀祖,死後載入青史。他一定想不到,1500年之後的人,對他一無所知。倒是他的那個只做過幾年小官、喜歡研究種莊稼的本家兄弟賈思勰,成了後人景仰的人。1500多年來,不斷地有人紀念他,引用他的話,為他塑像,探尋他的事迹,連小學生都知道他的名字…… 


世事難料



這一切,僅僅是因為一本書,一本農書。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呢?《齊民要術》共11萬字,由序言、雜說和後面的十卷組成。  


序言是一本書的靈魂,賈思勰在序言中,說明了自己的寫作目的、論述對象和資料來源。「蓋神農為耒,以利天下;堯命四子,敬授民時;舜命后稷,食為政首;禹制壯田,萬國作義。殷周之盛,詩書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序言開篇的這幾句話,從神農氏、堯舜禹說起,賈思勰從利民、安民的角度來推崇歷代聖賢的業績,這也是農業的淵源。  

「要在安民,富而教之」,這應該是賈思勰寫作《齊民要術》的基本思想。「倉稟實,知禮節,衣食足,知榮辱」,這應該是賈思勰的寫作目的。



《齊民要術》十卷的內容如下:前一卷半論述大田以糧食為主的農業生產,卷二的後半部分和卷三,論述蔬菜作物,卷四、卷五論述果樹林木,包括染料作物和摘桑養蠶,卷六為動物養殖,卷七、八、九討論制酒作醬和食品加工,卷十描述一些非本地產的糧食、瓜果。 


北魏時期的書是長捲軸的,所謂一卷,即一軸,不像後來分頁裝訂成冊的書。所以當時十卷11萬字的著作,是個大部頭。賈思勰的寫作應該是個大工程。後人統計,在《齊民要術》中,引用古代文獻180餘種,收集農諺45條。翻閱經典,多方考察,尋問老農,加上自己的實踐,這不是一本一年半載就能寫成的書。  


據北魏均田制的規定,太守有十頃「職分田」,做過太守的賈思勰應該有一大片土地,在《齊民要術》的記載中,他還養過200頭羊。作為一個農場主,賈思勰有豐富的種植和經營經驗。從《齊民要術》的文字中,我們得知賈思勰不只讀過四書五經,還讀過不少雜書。那些雜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務實。  


書名叫《齊民要術》,「齊,無貴賤,故謂之齊民者,若今言平民也」,這是賈思勰對齊民的理解。他是個做事極其認真的人。僅僅是《種穀篇》中所收集的穀物品種,就有黍12種、秫6種,粱4種、小麥8種、粳稻25種、糯米(秫稻)11種及其它,共86種之多,同時,還引用了郭義恭《廣記》中所記的11種。 


正是這種求真務實的精神,才是這本農書流傳至今的原因吧。為後世諸多農書提供參考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朝代更替,一個皇帝打敗另一個皇帝,然後又被下一個皇帝推翻。多少王侯將相都作了土。至於家族的興衰,個人的榮辱,更是化作了歷史的塵埃。就像明代的才子楊慎面對江水所感慨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賈思勰死於何時何地沒有記載。在漫長的歲月中,《齊民要術》卻以它獨特的方式生長著。


唐朝初年,太史令李淳風寫了《演齊人要術》一書,來推演《齊民要術》。後來女皇武則天執政,她下令大臣編撰由她親自刪定的《兆人本業》一書,其中的「兆人」也是「齊民」的意思。到唐朝末年,由韓鄂編寫的《四時篡要》一書,大量採用《齊民要術》的資料。

總之,從唐代到清代,中國出了不少指導百姓生活的書,如《山居要術》《齊民要書》《齊民四術》《治生要術》等,僅從書名上看,就能發現它們與《齊民要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後世幾部在歷史上有影響的農書,如元代的《農桑輯要》、《王楨農書》、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清代的《授時通考》等,都是在《齊民要術》的基礎上寫成的。  


18世紀,遠在英國的達爾文創立了生物進化學說,他在震動世界的名著《物種起源》中寫道:「我看到一本中國古代的百科全書,清楚記載著選擇原理。」據考證,達爾文所見到的中國古書,就是《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對日本影響深遠



日本的大和民族是最擅長吸收和借鑒先進經驗的族群。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它的地理環境、氣候以及農業生產,都與中國極其相似。《齊民要術》早在唐朝就流傳到日本,當時日本的學者藤原佐世編寫的《日本國現在書目》中,就載有《齊民要術》十卷。


日本大量的專家、學者寫了很多文章來研究《齊民要術》,他們甚至將對《齊民要術》的學術研究稱為「賈學」。這種影響一直沿續到今天,儘管世界已經滄海桑田。  


從2000年開始,每年一屆的國際蔬菜博覽會在壽光召開,小城壽光以蔬菜聞名全國,成了國內著名的「菜籃子」。  


在壽光的彌河公園內,賈思勰的雕像靜靜地立著。 


壽光北部的濰坊科技學院里,有一個賈思勰農學院。 


在賈思勰生活過的土地上,無數的農民正播灑汗水,精耕細作。  

廣袤的田野里,莊稼和蔬菜生生不息。


作者:魏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東濰坊 的精彩文章:

TAG:山東濰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