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觀展達人談博物館該如何更好地傳播文化遺產

觀展達人談博物館該如何更好地傳播文化遺產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文化與自然遺產日」。今年的活動分為「非遺」和「文博」兩大板塊,主題分別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和「文化遺產的傳播與傳承」。據國家文物部門介紹,全國共有包括非遺曲藝周、非遺公開課、非遺影像展在內的3700多項活動同步展開,使更多普通百姓有機會走近文化遺產,感知其無窮魅力。

全國多家博物館也在今天舉辦了包括特別展覽、免費開放、義務講解、公開課堂等在內的一系列文博活動。如何更好地把歷史瑰寶和其中蘊藏的精義傳播給更多人,更好地傳承下去?我們邀請資深博物館玩家拿破破來聊一聊他的看展經歷和心得。這名尚未而立的年輕人自2002年開始便混跡於國內各大博物館,迄今為止觀展已有1000多次。

拿破破在奈良法隆寺 本文 均為被訪者供圖

「青綠有靈金不換「,這是拿破破在豆瓣上的一句自我介紹,他的微信名也是「青綠」。這種色彩,是他摯愛的中國古代書畫和青銅器的顏色,也代表著他為之震撼了十數年的樸素之美。

拿破破還記得,1996年,還在讀小學的他第一次踏入博物館的大門。那是外婆家門口的一座展館,設施極為簡陋,展櫃就像是百貨商店的櫃檯,文物安全靠「犬防」。雖然許多童年的記憶已經模糊了,但對於那裡的文物,拿破破的印象卻是至今清晰。看過的萬曆五彩瓷枕、「巨無霸」鐵劍、清代文廟祭器、帶著尖帽子的胡人石像等,全都歷歷在目。

自那以後,拿破破對博物館的「點」就被莫名地燃了起來,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原因。中學時其他小朋友的假期都是在遊樂場度過,他卻泡在博物館裡,家裡研究瓶瓶罐罐的參考書冊也越堆越高。拿破破說他始終相信,人的一生有很多使命,也有一些屬於宿命,而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偏好就是他的宿命。

五代秘色瓷蓮花碗 蘇州博物館藏

現在你看展的頻率是怎樣的?大約走過國內多少個博物館了?

拿破破:自2002年開始混跡於中國實體博物館,觀看博物館260餘座,觀看展覽保守估計1000個,其實這種統計的價值意義也不是很大。看展覽也要講究質量,有時候看多了不見得好,看得「精」往往收穫很大。另外,我認為看展「熟練工」的養成,也是分階段的,剛開始的時候看不懂反倒熱情高,什麼都要看,後來看得精看得慢收穫也大思考也多,最後看展速度很快,幾乎是掃一遍就知道展覽的優勢和劣勢,因為對文物本身、展覽語言、博物館工作情況都很熟悉了,這也契合王國維的「人生三種遞進境界」吧,也符合哲學理論。

2018年,我的看展的頻率明顯降低,半年來看了27座博物館的62個展覽,其中還有三四個展覽是反覆看反覆回味的,這也是促進思考和總結的過程。

在各種形式的博物館展品中,你有特別感興趣的類別嗎?有沒有特別鍾愛的作品?

拿破破:書畫和青銅器。這種一見傾心、一見如故、一見忘不了的體驗,很難用言語說得清楚。比如初中第一次真正欣賞宋元繪畫,就對王詵青綠本「煙江疊嶂圖」忘不掉,比小學課本上敘事性很強的「韓熙載夜宴圖」強多了。比如第一次看到陳列效果極佳的青銅器,那是看到了商代中期的獸面紋袋足斝,那種附加在銅器表面的鏽蝕、附加在花紋表面的光華、那種立起來的時代氣息,很令我動容,我想這就是愛上書畫和青銅器的時刻,無非就是青綠帶來的顏色上的震撼,還有更重要的就是真正的樸素美帶給我的心靈上的震撼,這種震撼持續至今日未見消退,仍舊激蕩如濤。

說起喜愛的書畫作品,我要再講講那幅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北宋駙馬爺王詵的煙江疊嶂圖青綠本。我記得很清楚,2004年的一天早上,我作為這天的第一個觀眾走進上海博物館和繪畫館,一位滿頭銀髮的志願者奶奶給我講解了這件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傑作,這使我我重新認識了這件原來就見過的展品,知道了什麼是繪畫中的「留白技法」,也對早期文人繪畫中的「瀟湘詩意」、「道家仙山」有了體會,那山中煙嵐間的青綠色最是給我美好印象。之後,雖然對青銅器研究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可能被那句電影台詞「念念不忘、必有迴響」說中了,煙江疊嶂圖的那一抹青綠,一直讓我對書畫忘不了。

對於我來說,欣賞書畫就是一個精神消遣的方式,可以起到精神排毒的療效。現在的白領、金領喜歡通過冥想、瑜伽、健身來解壓,欣賞書畫與這些也一樣。而我很幸運,掌握了欣賞書畫這一途徑,讓我內心安寧,這還得感謝當初與煙江疊嶂圖相遇時一直留在腦子裡的那一抹「青綠」。而再換一個角度思考,真是要感謝當年那位志願者奶奶,若不是她有帶入式的講解和面對書畫真跡建立的臨場感體驗,實現了與王詵的跨越時空的互動,不可能有這種收穫。我也看到了我身上的一些進步,原來我幾次再看到煙江疊嶂圖時仍然激動,而最近一次在千里江山大展上看到它,已經能夠以理性、冷靜的態度欣賞它了。

青銅器的話,特別喜歡西周早期的大盂鼎,大盂鼎的體量很大,絕對算得上是西周貴族的鎮宅之寶了,它的形制特別好看,肚子圓滾滾,三個足又能把器物撐起來,線條飽滿而流暢,左看右看都十分妥帖,可謂是西周王朝審美的典型代表,所以一直很喜歡,每次去國家博物館都要去看一眼。

西周 大盂鼎 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

前不久你到日本旅行,看了好些青銅器展覽,能否介紹一下此行的收穫和感想?

拿破破:商周青銅禮器雖然是我們中國的「特產」,可這些青銅器在日本的得到了很好的展示和研究。就拿泉屋博古館來說,這裡青銅器總體上看非常精彩。首先青銅器表面非常乾淨,沒有過多的土銹遮蓋了紋飾和銘文,重點信息能夠得到充分展示。其次,展廳的燈光較為明亮,反光鏡、led射燈運用的不多不少,想看的青銅器細節都能輕鬆地看清楚。再次,青銅器展覽和說明一看就是基於非常專業和深入的青銅器研究而書寫的,而不是按照考古教科書單調排列,總體上說,這是非常用心的集合考古、藝術和技術的深刻展覽。最後,展覽在尊重學術的基礎上,還會開展觸摸、聽覺、視覺上的互動,這大大消減了觀眾與展覽、學術與普及之間的距離。我想這也不僅僅是在泉屋博古館的參觀感受,也是眾多日本博物館和美術館參觀後的普遍感受。

西周早期 燕侯旨鼎 泉屋博古館藏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之一是「文化遺產的傳播和傳承」。從你的角度來看,現在國內的博物館在哪些方面還需要加強?

拿破破:除了社會和大眾關注的博物館傳播之外,還是要加強博物館最基本的幾個功能,我認為最應該加強的就是文物安全和研究。現在文物都「活」起來了,一些深藏庫房的文物被拿出來展示,那些鎮館之寶「檔期」很滿,全球飛來飛去,這個過程中一定要保證文物的安全,國家文物局屢次發布冠以「加強」、「深入」、「進一步」等字眼的文件,要求各單位保障文物安全,這背後都是有血淚教訓的,這是一個博物館立足的根本。另外,博物館一定要配強自己的研究力量,充分發掘館藏背後的故事和價值,只有研究透徹了文物,才能讓文物說話,把展覽辦好,否則展覽還是那些老生常談、似是而非的內容,就不會走的長遠,就不會讓觀眾記得住,就不會吸引觀眾再次光臨,縱觀世界各大博物館無不是把藏品研究透徹後,又將學術成果很好利用和轉化獲得成功的。

至於博物館的傳播,我們現在有N種方案、N種路線、N種選擇,為什麼沒有得到嘗試和實踐?博物館應該以更加開放和務實的態度,用更貼近群眾的方式,摒棄精英和高高在上的姿態,做好博物館的傳播工作,讓實用、務實、開放的一面更加凸顯,讓保守、封閉、精英的一面無處遁形,真正讓博物館成為大眾和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園。

說起博物館的貼近群眾,現在許多博物館也都做起了自己的文創產品,你如何評價這一現象?你覺得怎樣的文創產品是比較值得後來者借鑒的?

拿破破:博物館文創一直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點」,港澳台有先發優勢,我們的文創事業要憑藉「後發優勢」儘快彎道超車,因為我們具有天然的超級市場。國外很多博物館空間有限,卻拿出很大的空間留給文創產品,那裡也始終聚集了最多的觀眾,給博物館帶來跟多收入,無形中賣出去的文創也對博物館有宣傳作用。具體說,要首先做好市場調研,這一款文創市場需求、定位受眾都要搞清楚。其次是產品設計,不能媚俗、也不能沒文化,自身定位要明確很重要;宣傳推廣就有更多套路,就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

鎏金香囊這款文創,估計在《國家寶藏》之後火了一把。我想就這款文創來說,因為其經典的設計,市場和設計這塊是絕對不必擔心的。就是《國家寶藏》這個平台的傳播,起到了關鍵作用。我2008年去西安玩,在大皮院花了30塊錢買了個香囊工藝品,擱在家裡自己拿著玩,家裡一直說搞不懂是什麼東西不以為然,直到最近家裡看了《國家寶藏》,專門打電話跟我說這個是不是就是香囊——這真是說明了文創傳播的作用。

明 金累絲鑲寶石青玉鏤空雙鸞鳥牡丹分心 湖北省博物館藏

在你多年的看展經歷中,有沒有遇到過那種一看不怎麼起眼,越看越厲害的文物?

拿破破:這種體驗經常有,是伴隨著對事物認識的深入來的。就拿汝窯盤來說,就像是家裡普通日常使用的青釉盤,可當你了解北宋汝窯在圈足包釉、芝麻釘痕、天青釉色、冰裂開片、細小氣泡等特徵,掌握了汝窯鑒賞技能後再看這個小小的「青釉盤」,就能讀懂北宋的審美和風尚,能夠了解那時候對於官窯的態度。再後來,你就會知道這件盤子背後的流傳過程,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傳承過、遞藏過,又有哪些書籍著錄過,這些在世家之間演繹的故事,會讓孤零零的文物有了更多情感。就拿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汝窯盤來說,這是晚清蘇州籍著名的吳大澂在北京做官期間,在琉璃廠購買的,後傳給了吳湖帆,上博又從吳湖帆手裡購回的,所以就有很多故事在其中。

看展中有發生過什麼難忘的故事嗎?

拿破破:最近的難忘故事發生在日本的泉屋博古館。博古館裡面有許多京都當地的老爺爺、老奶奶在那裡做志願講解,他們對觀眾很友好,會發材料、做講解,與觀眾進行較為深入的溝通。當一位老奶奶知道我對青銅器有興趣、並且來自中國後,雙方都迸發了強烈的溝通慾望,平時用英文做基本溝通還好,可用非母語來交流青銅器還是有點蹩腳,兩個人跌跌撞撞地交流著,忽然老奶奶拿出了她20年前和10年前兩次造訪中國的照片,其中有一張是她在北京看擂鼓墩二號墓出土編鐘的照片,回憶起自己與中國文化、與青銅器的緣分,她自己也沉浸在回憶的趣味之中,我也認識到青銅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我讓那位老奶奶以泉屋博物館的青銅器為背景,請她手持照片為她拍了一張照片,我想這張照片我會永遠珍藏。

戰國 杜虎符 陝西歷史博物館藏

作為一個觀展達人,你覺得怎麼才算真正地看懂一個展覽?

拿破破:要提前做功課,「功課」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上的功課,就是針對你要去的博物館或展覽,可以在網路上查這個對象的信息,重點關注這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這個城市的歷史和特色是什麼?能不能趕上參觀特別展覽?這些可以說是狹義上的準備。這樣,你就能夠把更多精力放在博物館最精彩的展品之上,更深入地去了解和觀看,這樣才能留下印象,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也可以藉助博物館志願者講解,來幫助你現場完成上述功課。

廣義上的功課,一方面要把上述過程進行N次,另一方面就要大量閱讀書籍,根據你自己的喜好可以是博物館學、文物鑒賞、考古發掘方面的,可以是青銅器、書法繪畫、陶瓷、工藝品方面的,還可以是歷史學、科技史方面的,這就需要長期的積累了。關鍵要通過發現博物館,發現自己喜歡博物館的「點」究竟在哪,以便有重點地看。

當然,參觀博物館之前,還可以看看博物館的交通、飲食、開放時間等信息。

商代晚期 鹿方鼎 台北中研院陳列館藏

你列在wish list的展品有哪些?挑一件最想看的說說吧。

拿破破:我現在也進入看展覽的疲憊期,一方面有想去看展覽的慾望,另一方面很多展品比較熟悉,屬於看了又看的那種,所以讓我列wish list,也就是那些一直想看卻又看不到的吧。

商周考古中有一個考研名解叫「婦好墓」,是商王武丁的夫人墓,是迄今發現的未被盜掘的最高等級商代王室墓葬,其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器、玉器和其他器物。這些器物不僅數量多,而且等級高,畢竟是王室等級。其中有一件鑲嵌綠松石象牙杯我很想看看,可從來沒有公開展示過。象牙器自古以來就是高等級貴族所享用的,本來象牙這類材質就少見,再加上商代典型的獸面紋紋飾,又有精緻的鑲嵌綠松石工藝,讓這件杯子成了反映商代最高技術和王室審美的代表,位列195件禁止出境文物之列。

如果觀展新手想排一個大約一周的國內博物館之旅,你會怎麼建議?

拿破破:要看怎麼定義這個博物館之旅,若是看中國歷史,最好把各個朝代有代表性的博物館列進去,若是看中國博物館發展史,那麼就要把各個層級的博物館選有代表性的列進去,若是要看評論較好的博物館,那又是另一種看法。不過無論怎麼看,特別棒的博物館也就那麼幾個,我給大家開一個單子。

1.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設計和展品質量是比較高的,尤其是「古代中國基本陳列」尤其值得反覆看,是濃縮的「中國通史」)

2.北京故宮博物院(展覽、文物研究方面做得很不錯,建築本身就很值得看)

3·旅順博物館(老洋房做館舍感覺好,大谷絲路文物、羅振玉藏品很有特色,旅順口也是一個歷史街區,順便看看也很棒)

4·上海博物館(綜合實力最強,青銅器、陶瓷陳列堪稱業界標杆,也是全球唯一常設從唐到明清的高質量書畫基本陳列)

5.湖北省博物館(楚文化大館,有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墓這種明星展覽)

6.湖南省博物館(理念全面更新,後發優勢明顯,馬王堆漢墓陳列也是精彩至極)

7.成都市博物館(後起之秀吧,管理和服務也不錯,博物館做的輕鬆,不要走嚴肅路線,而且部分時段有夜場,看完展覽還能去娛樂)

8.陝西歷史博物館(2018年將對基本陳列進行更新,是中國周秦漢唐時代的文明集萃,這裡的唐墓壁畫館雖然門票貴,但絕對值得一看)

9.山西博物院(山西的晉侯墓地、北朝文物很棒,年輕人對於創新的追求很高,也是很棒的博物館)

10.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很好,基礎設施老舊也就無所謂了,關鍵是人家策展很接地氣,文物研究也很充分,尤其是特展很值得一看)

作者:林凡靖 編輯:林凡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洲視界 的精彩文章:

一趟坐上去就會醉的專列,開往龍舌蘭的故鄉,品酒還得會中醫?
世界最危險潛水地,深邃如地獄之門,死神發出警告:想要命就請回

TAG:美洲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