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國關青年說】劉一洲: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伊核問題」的爆發

【國關青年說】劉一洲: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伊核問題」的爆發

原標題:【國關青年說】劉一洲: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伊核問題」的爆發


作者繫上海社科院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生


華盛頓白宮上個月8日宣布,美國將退出伊核協議。美國宣布退出的伊核協議及重啟制裁,給伊朗帶來了重大衝擊。這使得伊朗所處的國際環境驟然惡化,近年來相對有利的地區環境很可能不復存在。但伊朗並沒有立即做出對抗性反應,而是宣布留在伊核協議框架內,並展開積極的外交攻勢,寄希望於德、法、英、中、俄五國發揮大國穩定器的作用,頂住美國的制裁壓力,共同保住伊核協議,以最大限度地維護來之不易的有利地緣環境。

美國跟伊朗之間的矛盾眾所周知,但在幾十年前,二者的關係卻十分親密。當時的伊朗,不僅是美國在中東最親密的伊斯蘭盟國,而且是美國維繫中東霸權的重要戰略基石。不過到了1979年,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兩國關係急劇惡化反目成仇,敵對至今。表面上看,伊斯蘭革命是美伊反目的直接原因。這場革命後,親美的巴列維王朝倒台,新掌權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政府立場激進,廢黜了美伊同盟。


如果從這個邏輯來理解,美伊的化友為敵乃伊朗主動挑起。但事情沒有這麼簡單。美國本土遠在萬里之外的北美洲,對美國而言,中東是這個星球上的主要地緣板塊中,與其地緣關係最為疏離的一個。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美國對中東施加影響力的能力。美國之所以能夠維持自己在中東的霸權,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是中東政治上四分五裂,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本土勢力,這才讓它這個「外來戶」能夠獲得相對優勢。因為中東是世界島的中心,混亂的中東就意味著世界島的 「割裂」,歐洲是歐洲,亞洲是亞洲,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亞歐大陸一體。在混亂的世界中,美國作為「離岸平衡手」,可以成為天然的資本避風港,也可以是維護秩序的世界警察。只不過,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美國中東霸權,無疑是非常脆弱的。一旦中東某個本土勢力過於強大,它肯定會謀求區域霸權,進而不可避免的威脅到美國利益。


強龍不壓地頭蛇之下,美國很有可能輸掉這場競爭,喪失對中東秩序的主導。這當然是美國所不允許的,所以美國對於中東地區時刻都保持著關注,只要察覺到中東哪家勢力過大,就要立刻出手,把它重新摁倒在地,哪怕這個國家是自己盟友也在所不惜。而當時的伊朗,就正好滿足了美國「潛在對手」的幾乎所有條件。伊朗本就是中東一流地緣大國,與美國結盟後,伊朗獲得了幾十年的經濟增長,國力大幅提升,在中東已經漸漸具備影響力和干涉力。隨著伊朗的壯大,美國越來越不安,擔心其有一天不可控制。於是在70年代,美國開始調整政策,扶持伊拉克、沙特等遜尼派阿拉伯國家。希望倚靠這種「借力打力」方式,繼續維持中東政治格局的平衡。伊朗與沙特、伊拉克之間,有著地緣、教派、民族等各種衝突。美國對這兩個國家的大力支持,使得美伊同盟的共同利益基石大幅鬆動。而就在美國大力扶植伊朗西面的阿拉伯對手時,伊朗卻因為美伊同盟的緣故,卻要在北面的中亞方向,承受來自蘇聯的強大政治軍事壓力——這等於是讓伊朗兩面受敵。隨著這種局面的持續,伊朗逐漸傾向於廢黜美伊同盟——這樣既可以不受束縛的抗衡沙特、伊拉克,而且還能夠緩和跟蘇聯的關係。


1979年的伊朗伊斯蘭革命,正是這種國家利益格局變化的一種現實反應,是伊朗反美勢力對親美勢力的取代。昔日盟友反目成仇,美國之前的投入全打了水漂,白宮的憤怒可想而知。按情理,接下來美國應該大力扶持沙特、伊拉克,借二者之力,消滅新生的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以解心頭之恨。而在當時,伊拉克也的確被「大好形勢」鼓舞。在美國的煽風點火下,又眼看著伊朗因革命國力大傷,遂主動出擊,挑起了兩伊戰爭。不過,伊拉克沒想到的是,等兩伊戰爭打響,它並沒有得到想像中的美國全力支持。

其實原因依然是那四個字「均勢制衡」,這也是美國介入中東政治的基本原則。具體來說,就是堅決防止任意一方過分強大,從而影響自己在中東的權力——無論其是敵是友。伊拉克佔據兩河流域這個中東最富庶地緣板塊,也擁有雄厚的石油、工業、軍事、人口等實力,地緣潛力不在伊朗之下,因此不管兩伊誰最後誰得勝,都將趁勢崛起,進而衝擊美國霸權。基於這種邏輯,美國對待兩伊戰爭,展露出表裡不一的態度,外表上,它嚴厲抨擊伊朗,可是在支援伊拉克時,卻又大打折扣。甚至當伊拉克在戰場上取得一定優勢時,美國還暗地裡向伊朗出售武器。此事後來被曝光,釀成了里根總統任期內的最大丑聞,也就是後世所謂的「伊朗門」事件。


總而言之,美國最希望的,就是伊朗和伊拉克陷入長期的衝突,而誰都無法獲得勝利。如此,兩伊的國力都會被嚴重消耗,對美國的潛在威脅也就消除。即便在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美國對伊拉克反戈相向後,它依然沒有改變的想法。按道理說,既然美國要教訓伊拉克,那完全可以藉助伊朗,所以二者存在緩和的空間。而且,當時伊朗也確曾拋出橄欖枝。從90年代開始到21世紀初,伊朗的拉夫桑賈尼、哈塔米兩任總統都積極尋求改善美伊關係。但美國不僅不為所動,反而不斷增強對伊朗的戰略壓力。也正因為美國的這種態度,導致了後來伊朗溫和派失勢,保守派持強硬態度的內賈德上位。


那麼美國為何要拒絕伊朗?歸根結底,還是怕伊朗東山再起。雖然經過兩伊戰爭,和美國的多年制裁,伊朗國力大不如前。不過其國土並未肢解,中東一流地緣大國的工業、人口等潛力猶在。而且伊朗的石油資源豐富,伊拉克的衰落與蘇聯崩潰,又使伊朗周邊壓力大幅降低。況且伊朗作為什葉派國家,對於周邊的遜尼派伊斯蘭國家也有著天然的介入周邊事務的理由。這種情況下,要是美國再鬆開套在伊朗頭上的枷鎖,那假以時日,伊朗勢必東山再起,再度對美國的中東霸權構成威脅。


正是基於這種顧慮,美國在軍事干涉伊拉克後,就越發不能放過伊朗。一旦擺脫美國的戰略束縛,伊朗既有著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雄厚的石油資源,又有著與域外大國的良好關係,勢必在中東這一地緣板塊中成為區域大國,美國再也無法約束打壓。接下來,美國不管是在攻打阿富汗、二次攻打伊拉克,甚至在中亞挑起等一系列動作中,都寧願親力親為,絕對不為圖一時之便利,從而讓伊朗得以脫身。伊朗也慢慢明白了過來。在確定美國不會鬆手後,伊朗大力研發核武以求自保,而這又招致美國的更強硬制裁,「伊核問題」就此也成為了國際社會中的矚目焦點之一。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平台觀點

文章來源:專欄來稿;國關國政外交學人微信公眾平台首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的精彩文章:

【中東研究】章遠:民族主義抬頭為中東格局添變數
【中東歐研究】維斯拉·特內瓦:保加利亞的歐洲化將更進一步

TAG:國關國政外交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