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為什麼力挺「微視」?

我為什麼力挺「微視」?

一、我對騰訊投資邏輯的簡單理解

騰訊2018年Q1凈利潤232.9億元,同比增長61%。其中,智能手機遊戲收入約達人民幣217億元,個人PC端遊戲收入約達人民幣141億元。網路廣告業務2018年第一季的收入106.89億元。社交及其他廣告收入73.90億元,主要受益於廣告主基數擴大而提高了微信朋友圈廣告填充率以及移動廣告聯盟CPC增長。媒體廣告收入32.99億元。

在基於龐大社交用戶數量基礎上,從公司戰略角度講,目標肯定是先擴大幾大主營業務營收。首要做的一定是提高目前這個用戶量級下使用騰訊旗下各產品的粘性,再說變現的事。遊戲那就得更好玩+提高收割大R的轉化率,內容那就要更有料+好看+足量以提高留存吸引廣告商投廣告。其次才是落實到執行細節,管遊戲的如何投資開發下一個王者或吃雞、管投資的如何找到構築「流量護城河」的產品、管內容的想想怎麼讓做內容的生產些讓粉絲多耗些時間看的好內容,提高廣告主們廣告展示頻率和消耗。

二、我對微視目前部分機構的看法

我們咖鏈公會也是微視的合作機構之一。近3年來一直從事演出經紀、直播經紀、短視頻經紀的業務,目前旗下綁定微視業務藝人近200人,每名藝人平均每日更新1~2條視頻,只做精,不做量。說前面這2句不代表"我今天就非給微視站台了",就是闡述一下我們深耕經紀這塊業務幾年,公司實打實的有著一套關於經紀及藝人標準化管理的基因。除了每日工作組回傳最新進度表外,對於管理,還可採取編號制,即經紀人有代號、其管理藝人也給與對應編號,拉Excel總表添加篩選情況可查詢完成情況。

(我司微視業務管理表格)

(我司自媒體業務管理表格)

非常客觀的說,凡是對這類大的甲方公司,我司一直遵循著先問問自己有沒有金剛鑽、能不能攔這瓷器活兒,確定後,下一步才是"干TMD!"再下一步是細琢磨"怎麼TMD干好!"而部分機構3~4月的狀態是"我X的嘞~補貼這麼多啊,先擼再說!" 然後部分機構搬運、招不合格的素人一頓往上懟。明知自己不合格,結算少了又嚷嚷。

騰訊是要在增加用戶粘性基礎上賺廣告錢的,這是服務於財務營收目標的戰略及戰術動作。把微視比作一個花店,起碼也得插滿艷麗的真花吧?部分機構明知自己達人的質量是塑料花就非愣充真花,還成批往裡塞。2017年,騰訊就提出過ONE Tencent的理念,從集團層面將騰訊內部的內容、技術和數據打通,並統一對外輸出營銷方案。6月政策若按官方所說全渠道放開,那就等於開全國連鎖花店了,消費者是進來買真花的,不是看到假花還要騙自己當真花去買,大量"假花"就等於低質內容,會降低廣告轉化率,微視不幹掉這種機構,不等於和財務目標對著幹麼?支持"百花齊放"只是喊出來的表面,但機構負責人們不能迷惑,要透過現象看到平台背後的利益訴求點,濫竽充數100%會事倍功半。

微視官方於6月10日也公布了微視達人4月結算情況及嚴打機構虛假招募的公告

看到一些達人被莫名剋扣工資,說真的挺心疼的。拖還可以等打款,但任意剋扣就涉及法律了。其實對於這種機構微視也應該合理整治,可以像遊戲平台對於任意剋扣達人工資的不合格機構收取保證金。

正在創業或創過業的都會有些許體會,少提夢想,先穩住現金流,讓公司活下去。那麼作為各機構的CEO們,如果你覺得能賺微視補貼這個錢,那就細琢磨一下官方發的推薦標準,衡量一下自己的財力人力物力,內心模擬去對賭一下假設評級沒評上,損失多少,假設延遲打款,怎麼辦,畢竟這是個新項目,再大的公司你也不能默認它因為公司大就一切都得順利,平常擬個合同最後幾條還說明刨除天災等情況呢。風控,是一個負責CEO的基本擔當,先算成本!舉個例子,這次有的機構沒提前算好稅點,導致和預想支出不一樣。小規模開廣告費,稅點3%,算上附加稅接近3.26%,文化建設費折算繳不含稅額的3%,營業稅近1%,支出藝人工資,折算還要找發票,按市場價5%去買,12.26%的成本沒了,提前算好稅點沒?還是拍腦門兒說給藝人說三七二八四六五五?

三、如何借雞生蛋?藉助微視的流量,孵化自己的IP?

我細解釋一下上面兩個問句:

1.如何借微視短視頻和企鵝號,用補貼在短期內抵扣旗下合適藝人的人工成本;

2.如何根據數據,挑選合適的藝人並助力其發展,打短視頻+自媒體組合拳,孵化IP;

在AI技術、區塊鏈技術還未孵化成熟形成下一個廣告投放和內容補貼池之前,信息流目前還算是廣告消費的主流之一,當然也是內容創作者的補貼來源之一,下一步該怎麼打?

我的觀點是,要佔微視這個的坑,並且用心去做。那麼至於說回答我文章第一段所提問的對微視的看法,它是不是個好坑,我只能說,我感覺是,佔了的就先佔著,給平台些時間,看看6月政策所說的發力,具體發多大的力,如果不發力,我也不覺得打臉了,做項目本就有賠有賺,正常的很,反正做流量這條道是沒錯的,自己給藝人開工資也是開,平台給補貼還省了份錢,再和藝人合作去發力欄目化的自媒體。我也將在下文第四點內詳述為啥要先佔坑微視的前因後果。

四、對2016~2018內容創業的簡要回顧

隨著2016~2018年信息流廣告的增速發展,承載廣告要有內容載體,各平台對內容創作者的高額現金分成補貼,讓我們見證了一個標題黨、洗稿、假新聞和低俗內容橫飛的所謂內容創業熱潮和灰色產業鏈的狂歡。

作為親歷這個過程的見證者,能感受到"批量化搬運+偽原創擼補貼"這套打法已逐步走向末日,最直接的警鐘就是平台的補貼單價下滑。

2018年必然是一個內容創業的轉折點,短暫紅利期賺到錢的團隊,要麼離場投資其他行業,要麼接著重金投入原創內容開發,反哺平台生態,不敢說爭當頭部,起碼要靠攏腰部。

隨著智能機越來越便宜、5G技術的逐漸普及、移動閱讀低齡化等宏觀社會環境下,大於20歲的消費主力軍這部分人口在電視時代的觀看調性還是保留著的,所以短視頻的欄目化、真人出鏡化,也是必然趨勢。

流量聚集之處,金錢必將追隨。2018年信息流全行業轉化率走低,信息流投放大戶進來,市場在一個周期內疲軟,流量們對各種套路見怪不怪,包括薦股、保健品、招商加盟等。

韭菜們快被洗乾淨了,這也是各大平台著力布局小視頻、短視頻,積攢95後、00後流量的原因。

2018年Q1~Q2,我們聯盟除了布局短視頻、小視頻、自媒體外,還在同步觀察信息流大盤走勢,最簡單接地氣的方法就是去勤問著點各信息流平台代理商他們的開戶和手裡客戶消費情況、轉化率,這樣才有一個全面的大局觀,去判斷總體這個大盤是不是減少量了,內容創業補貼這塊該怎麼優化成本填補員工工資+提成,其餘資金該投在哪裡。

五、對2018~2019年短視頻行業的展望

關於行業動向預測,本人不敢在此班門弄斧,還請參照以下部分知名媒體及深耕行業多年的前輩們的見解。

《創造101》製片人邱越 :年輕人喜歡什麼樣的偶像

頭部賬號拿走了94%的廣告預算和73%的投資總額 | 2018年內容創業年度報告

關於2018年自媒體的30個預判

關於2018年自媒體預判的10個補充

借用摘抄上文鏈接里前輩的預判來個總結:

1.2018年無疑將從增量時代走向存量時代,行業迷茫情緒空前,規模停止擴張,轉向內容、形式、模式的內涵型發展。內容創業向「重模式」轉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2.互聯網紅利消失,低成本創業已是過去式。創業前考慮一是時機,二是成本。時機不對,事倍功半;投入產出比低,將不可持續。

3.自媒體和傳統媒體尤其是區域機構媒體的共舞與共謀,將成為傳媒業的一大亮點。

4.當各平台都看到某公司拿出的「演算法」這個擋箭牌失效時,也會在今年盡到把關人職責,不會因為放開准入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補貼終有耗完的一天,提前優選人才占坑,布局內容才是王道。

5.其實沒有好或壞、大或小的項目,只有此時此刻,好或壞的心態、大或小的慾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DoNews 的精彩文章:

Facebook第一季度營收119.66億美元 廣告業務貢獻近99%

TAG:Do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