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科技來電:為何國內手機喜歡吊打蘋果手機

科技來電:為何國內手機喜歡吊打蘋果手機

智電網訊:這幾年,國產手機的硬體性能和軟體優化上已經越做越好了,當然用戶的群體也越來越大,但這並沒有撼動蘋果手機用戶的數量,影響肯定是有的,但是沒有那麼的大。看看蘋果每年在國內的銷售量就知道,蘋果手機依舊賣的很火熱。

之所以蘋果手機依然賣的很火熱,主要還是在軟體層面上,在加上很多第三方應用的穩定性,這些都比安卓手機要好用很多,不只是國內手機,還有很多大品牌如三星、索尼、LG、黑莓等等都使用安卓系統,主要在於安卓沒有有效的監管,像淘寶,QQ都屬於惡意軟體,強制佔有後台。

但這不影響國內手機的研發,我們看到每次國內手機開新品發布會的時候,有沒有發現一點,那就是國內手機廠商經常和蘋果手機在硬體性能和系統操作上進行對比,比如拍照,跑分,續航,手感等。但無一例外,基本上蘋果的機子都是被秒殺的。

1、工業設計成為消費者選購手機的風向標

蘋果推出iPhone手機的時候,一直都佔領著市場,那麼蘋果為什麼那麼值得我們去欣賞,第一眼就是在工藝材質上,iPhone機身的用料非常的講究,特殊材質的鋼化玻璃非常堅硬,為了加固超薄機身的堅實性,蘋果在其機身的邊緣指出添加了拋光的一體成型金屬鋼圈,並有著超強的抗摔和抗變形能力,以保證機身不受損壞。

然而,這些都是我們國內手機去學習的地方,國內手機在近幾年的發展尤其是工藝材質上突破性很大,我們國內品牌積累了一定的資金, 開始引進技術, 聘請國外技術專家進行開發。在手機外觀造型、應用軟體等方面有了自己的技術, 已從完全貼牌生產階段, 進入到有部分軟體研發的生產階段。

消費者關注更多的是手機外觀和實際功能, 而這些功能的實現更多依賴軟體設計開發和外觀設計等。同時, 國產手機企業大多立足於自身的優勢, 在生產製造和產品設計上下功夫, 然後再圖「 技術創新」 。

點評:在工業設計領域,中國企業往往是屬於金字塔形的,位處塔尖具備優秀工業設計能力的公司寥寥無幾,而設計水準較弱的企業則佔據了大多數,由塔中開始,越往塔基部分延伸,企業密度越集中。

2、消費者選購手機對硬體的性能很重要

PC時代我們同樣經歷過「性能過剩」言論。PC發展的早期,人們已經習慣了期待AMD或者英特爾這樣的廠商發布新型號的CPU,因為這代表著我們電腦運行速度得到質的提升。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硬體配置的狂飆突進也達到了歷史的新高度。如今的旗艦智能手機已經開始跨入八核時代,RAM也彪增到6G甚至8G。屏幕方面,2K屏幕的引入也遠遠超越了喬布斯當年提出的Retina概念。

當人們在說一款手機性能過剩的時候,往往代表兩個意思:一種情況是手機的硬體已經超過了人們正常需求所以沒有意義,比如說既然1080P的屏幕已經讓人眼無法分辨像素點,為何我們需要2K屏幕,然後另一種情況,是軟體的優化跟不上硬體的提升,發揮不出硬體的威力從而讓更高級的配置顯得沒有必要。

點評:iPhone流暢一方面固然有iOS系統和應用優化的因素,但根本原因還在於其處理器絕對超過同時代大部分其它處理器。現在大部分安卓旗艦機型的CPU處理能力都很強,但我們在實用過程中確實存在不少卡頓不流暢的情況。

3、AI應用的方向 讓智能手機更聰明

從2012年蘋果在iPhone上推出了Siri語音助手,這個時候就已經進入了AI領域,雖然那時它只能使用簡單的搜索與簡單的對話,可後續登場三星Bixby的語音助手,在所有智能設備上,都能識別複雜的語音,自主學習和適應用戶的需求,所以也引發行業頗多期待。

不過,在蘋果推出iPhone X之後引入Face ID高精度人臉識別技術後,國內手機也開始通過AI在手機的應用上擴展,隨後出現了智能手機AI拍照、AI人臉識別、AI搜索引擎等一些技術來融入到智能手機AI應用上。

當然未來手機還會通過融合AR增強現實、3D分析等領域,率先提出智能3D生態戰略。並開始積極布局智能3D生態體系,很多國內手機也正在開始完成對3D建模、人眼追蹤感測器等計算視覺領域的布局。

點評:對於國內手機而言,吊打蘋果手機這只是廠商一種營銷策略,手機廠商能真真正正做出一些有用、有價值的東西這些才是非常重要的核心。那麼消費者希望看到什麼?當然是手機廠商順著消費者的路子,往他們希望看到的方向走,對於一些不願意買蘋果的用戶來說,通過更便宜的安卓手機也能獲得蘋果的體驗,何樂而不為呢。

好了,本期科技來電 到此結束,我們下期見。

新鮮資訊,熱辣點評,盡在科技來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智電網 的精彩文章:

侃哥:oppo搞事情 5G、3D結構光技術黑科技感滿滿
《殺手2》倒計時火熱開啟 精盾預約火熱持續

TAG:智電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