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國兩位大佬過招,軍隊過萬卻無人死傷,引得人們爭相觀瞻

民國兩位大佬過招,軍隊過萬卻無人死傷,引得人們爭相觀瞻

歷史波譎雲詭,我們為您探奇解密,始終如一

清末民國政壇波譎雲詭,風虎雲龍,各路權臣你方唱罷我登場,共同譜寫了一篇篇精彩的歷史錦繡文章。李鴻章心心念念的大清,伴隨著南方武昌城頭的炮火而匆匆謝幕,無數人趨之若鶩的中樞權力,再一次實實在在的掌握在了漢人手中。這位祖籍河南項城的漢人,早年曾拜入李鴻章門下,受其特殊栽培,總攬外邦大權,後又兵戎相向嚇退清帝,搖身一變主政中國。此人並非他人,正是一代梟雄袁世凱。

袁項城在山東巡撫任上時與外國使節的合照

這位練兵出身的政治巨擘,一手開創了一個叫做「北洋時代」的近代史分水嶺。這個體系中名將雲涌,有聲名烜赫一時的「北洋三傑」,更有眾多手握重兵主政一方的上將軍。這個雲集而成的「龐然大物」,其實力驚人側目,但卻有一處最為致命的弱點,即各自為政唯利是圖,缺乏真正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袁世凱是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北洋群雄領袖,很不幸,也是最後一位。

有意思的是,反對帝制復辟維護共和的這一光輝形象,段祺瑞先後塑造了兩次,這只是第一次。

一場稱帝的夢幻泡影,讓袁世凱經歷了從「君臨天下」到「天下獨夫」的致命跳躍。次年,袁世凱在一片非議中病逝,可能他的心腹將領們尚未察覺,袁的死開啟了北洋時代中的一個新格局。沒有了袁世凱的彈壓,北洋體系內的利益矛盾井噴爆發,此後十年,早已註定是一個「群魔亂舞」的歷史階段。

根據袁世凱遺命,1916年6月黎元洪繼任為第二任民國總統。這個手無實權、忠厚老實的老好人何以被袁世凱選中,北洋袞袞諸公未必不能略窺一二。此時的黎元洪又被「趕鴨子上架」,他自己都知道,所謂的民國總統於己而言,不過是一個空頭虛銜而已,但他所發揮的調和南北關係的作用,確實是無人可以替代。

黎元洪生活照

然而在靠實力說話的北洋時代,生性寡淡的黎元洪終究還是捲入了政治紛爭之中。袁世凱之下的北洋二號人物段祺瑞,雖沒如願以償繼任為大總統,擔任國務總理,卻成為北洋政府中真正掌握實權之人。

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府和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院,在人事任命和對外政策上針鋒相對互不相讓,展開了一系列爭鬥,民國史上稱之為「府院之爭」。

1917年,段祺瑞私自向日本借款之事事發,反響巨大。黎元洪抓住時機,以段私自舉借外債之事將其罷免,拿掉了他的總理職務。根據約法的規定,總統並不能決定總理的去留。遑論黎元洪是否真的有權力撤銷段祺瑞的總理職務,不可忽略的一點是,段祺瑞只要一天軍隊在握,二者的爭鬥就不可能真正結束。

果不其然,被「免職」後的段祺瑞氣憤離京,但抗爭的努力也一刻沒有停止。他不僅四處運作,拉攏各地督軍大員為自己造勢,更在軍事上頻繁動作,打出一套漂亮的軍政「組合拳」。

段祺瑞的嫡系部隊近在京畿,動作頻頻,不免令黎元洪如芒在背。面對威脅,黎元洪不得不將目光放向地方實權派,意圖利用地方軍隊進京以抗衡段祺瑞。而他選擇的這位地方大員,不偏不倚正是滿清遺老張勳,人稱「辮帥」。

宣統帝溥儀

一方病急亂投醫,一方正中下懷心懷鬼胎。黎元洪召張勳「辮子軍」入京,無異於引狼入室,自找麻煩。總統黎元洪開了「綠燈」(當然也不排除段祺瑞等人的故意聽任),數千「辮子軍」一路北上,打著支持總統的旗號,暗行復辟帝制之實。張勳提出「非復辟不可」的主張,黎元洪無可奈何,只能灰頭土臉的宣布下野。

一代梟雄袁世凱,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尚難以實現復辟,張勳實力遠遜,憑藉一腔愚忠就想倒行逆施,是不自量力。就在張勳為宣統復辟做準備,召集前朝王公遺臣,忙的不亦樂乎之時,殊不知,段祺瑞早已等待這個機會多時。段祺瑞不能公然用武力推翻黎元洪總統之位,但打倒帝制,出兵伐張無疑是師出有名。

如此一來,不僅將黎元洪驅逐下台,還可以成就自己維護共和的美名,可謂一舉兩得。可憐張勳,一路奔波,卻做了他人手中的槍。

在段祺瑞的牽頭聯絡下,馮玉祥、曹錕、段芝貴等軍閥紛紛響應,由段出任「討逆軍」總司令,約定各路共同出兵。「亂拳打死老師傅」,縱使好漢也架不住人多,在巨大的劣勢之下,張勳「辮子軍」節節敗退,幾乎未經過幾場激烈的抵抗就全線退入北京城。

張勳「辮子軍」進入北京城

而就在段祺瑞的軍隊進入北京城,圍攻張勳府邸時,發生了這樣有趣的一幕:雙方軍隊你來我往互相招呼,陣仗不可謂不大,但好像很有默契似的,沒有造成任何的傷亡。可能是段祺瑞故意給張勳留了一條活路,聊以補償。據說,當時有不少附近百姓前往觀瞻這一民國戰場上的「奇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鎖鑰 的精彩文章:

百團大戰後,當地百姓把自家狗都殺掉,首任二炮司令感恩一生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擊敗第一棋手後拆人招牌,得知真相卻羞愧不已

TAG:歷史鎖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