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盜墓史上歷次挖祖墳事件大揭密(上)

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盜墓史上歷次挖祖墳事件大揭密(上)

原標題: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盜墓史上歷次挖祖墳事件大揭密(上)



挖祖墳這種陋習之所以在歷史上屢屢上演,主要是因為迷信風水的結果。人們大都相信,一個家族之所以興旺發達,很大程度是因為他們的家族葬到了一塊風水寶地。相應的,對於帝王家族而言,他們也相信如果他們的祖墳葬在了龍脈上的話,那麼在龍脈的保佑下自己家族的皇位就會千秋萬代。如果龍脈斷了,或者祖墳被挖了,那麼就意味著自己家族和國家的衰落。所以,在古代,不論是王侯顯貴,還是普通百姓,都相信陵墓風水的存在。  


正因為有這樣的心理基礎,所以歷史上才會屢次出現挖祖墳的事件,其目的就是使被挖祖墳的家族從此一敗塗地。當然,對於挖帝王的祖墳,其政治目的也是顯而易見的:就是從政治和心理上來打擊自己所要反對的帝王。不可否認,挖祖墳的行為和帝王所倡導的道德價值觀是不相符合的,但是在中國古代複雜的歷史背景之下,卻又似乎有著某種合理性。


秦朝一統天下靠霸佔周天子墓穴?  

處於西陲的秦國之所以能夠由一個毫不起眼的國家而一統天下,據說是沾了龍脈風水的光。在此基礎上,更為離奇的說法是,秦王佔據了周天子的墓穴,所以才使得秦國從此鴻運當頭,最終得以一統天下。關於這一說法,其背後的「理論依據」便是,考古學家在考察咸陽塬上的「周陵」時,竟然發現西周王陵和戰國秦君墓同穴!  


考古隊考察了位於咸陽市城北的「周陵」,並且探明了周陵外園牆,南陵和北陵共用的陵園園牆以及兩陵各自的墓道,還發現了6處建築遺址、27座外葬坑、161座陪葬墓。現在的陵墓共有南、北兩座,南陵外形為截錐體(即「覆斗狀」),平面基本為方形。北陵南距南陵為145.8米,外形基本為截錐體,方錐體略圓,平面基本為方形略圓。兩座墓葬形制均為「亞」字形,在封土四面的中部各有墓道一條,平面均為梯形。  


一直以來,人們大都相信「周陵」為西周文王、武王墓的合稱,南為周文王之陵,北為周武王之陵。不僅如此,考古人員曾於2004年發現了周公廟遺址群,而且相伴隨著的是出土了一些甲骨文字,價值非凡,也讓考古界更為堅信此處就是西周王陵。  


但是,後來隨著新考古成果的不斷發現,先前所作的推斷似乎又動搖了起來。因為考古隊在陵園內的地表發現了散落的大量殘磚塊、瓦片,並在殘瓦片的外表上還發現有粗繩紋、細繩紋、籃紋以及素麵等。根據有關資料推斷,素麵圓瓦曾存在於戰國早期,到了戰國中晚期就已經很少了。結合以往的文獻記載以及此次考古的調查勘探成果,有些考古專家認為所謂的「周陵」其時代應為戰國晚期某代秦王陵,而非傳說中的周王陵。  


這些考古專家的理由如下:  


第一,歷史上的考古文獻記載傾向於此處是秦王墓。《集解》引《皇覽》曰:「秦武王冢在扶風安陵縣西北畢陌中,大冢是也。人以為周文王冢,非也。周文王冢在杜中。」《正義》引《括地誌》云:「秦悼武王陵,在雍州咸陽縣西北十五里也。」《皇清經解》引孫星衍《畢陌畢原考》云:「畢陌在渭水北,秦文王、武王所葬,即今咸陽之陵,先諸書甚明,其誤自宋人始。」  


第二,根據陵園的布局分析,這座墓符合秦墓規制。因為墓為東西方向,東西方向的「亞」字字形符合戰國晚期秦王墓的特點。此外,根據陪葬坑內所陳列器物的次序比較混亂等情況來判斷,墓葬應該不是西漢時期的。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在考古過程當中還發現了一些青銅器,根據其紋路等特徵被專家鑒定為戰國晚秦時期的器物。  


鑒於以上理由,這些考古專家認為,所謂的「周陵」其實應該為「秦悼武王或者秦惠文王」的墓。既然「周陵」並非周王陵墓,那麼周陵到底在哪裡呢?  


一般來說,周朝之後的陵一般有封土,歷史文獻對此記載也很多。但是,周王陵則是不樹不封的,而文獻對此也少有記載,因此尋找的難度很大。所以,綜合分析這幾種情況來看,最大的可能是,最初的墓穴原址是周王的陵墓,因為他們不樹不封,所以戰國時期的秦王又在其上修建了自己的陵墓,由此便造成了同穴的特有歷史現象(對此,我們將在後文中專門介紹)。  隨著問題的日趨明朗,一些風水術士也就有了所謂的占墓穴討鴻運的說法。而且戰國後期的發展趨勢也似乎印證了這一點,偏安一隅的秦國在不佔據天時、地利的情況下,竟然一舉消滅了其他列國而一統天下。如果真是因為陵墓風水的話,那麼秦始皇真應該謝謝他的老祖宗了。


秦始皇改地名斷「王氣」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總擔心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被別人給搶了去。當他聽方士說,統治天下者,皆因祖陵葬在龍脈上。於是,為了使他的統治能夠綿延千秋萬代,秦始皇想盡了各種招數在全國各地來挖掘龍脈,以避免有人再度稱王稱帝。但是卻事與願違,造成了天怒人怨,天下大亂。很快,人們揭竿而起,奮起反秦,秦朝也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短命王朝。  


那麼,秦始皇又是如何在各地興師動眾亂挖龍脈的呢?  


春秋戰國時代,丹陽是楚國的屬地。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楚國江南地帶,並設置會稽郡,管轄今江蘇東南部和浙江東部,丹陽也被改為了雲陽縣。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雲陽縣邑,不知讓秦始皇費了多少心思,甚至不惜代價地來破壞此地的「王氣」。  


原來,秦始皇這樣做是有他的原因的。當初,他在東巡路過丹陽境界時,隨從史官便占卜稱:雲陽有「王氣」。因而,秦始皇很是害怕丹陽會出皇帝來爭奪他的江山,所以就立即下旨來破掉丹陽的「風水」。這其中的一個「舉措」,就是將帶有「王氣」的「雲陽」縣名改為「曲阿」。第二個舉措,就是將「會稽馳道」經過丹陽的地段改得彎彎曲曲「截直道使曲」,也就是故意把直道修成彎道,其目的也是為了破丹陽的「王氣」。  


這名字也改了,道路也弄完了,但是方士的預言最終還是不幸應驗了。在秦始皇死後的430年(222年),丹陽出了第一位皇帝——三國吳大帝孫權。孫權原籍浙江富陽,後祖輩移居曲阿(今丹陽司徒鎮),祖父孫鍾在丹陽司徒以種瓜為生,死後被葬於司徒白鶴山,其父孫堅死後被葬于丹陽司徒吳陵港,墓叫「高陵」。到了南朝,丹陽又出了兩代開國皇帝。其中的一位是蕭道成,字紹伯,小名斗將,是南朝齊高帝,丹陽訪仙鎮蕭家巷人,享年56歲,死後被葬于丹陽胡橋獅子灣「泰和陵」。另一位便是蕭衍,字叔達,史稱梁武帝,也是丹陽訪仙鎮蕭家巷人,549年在一場大禍中身亡,享年85歲,被葬于丹陽荊林三村巷「修陵」。


項羽一把火是否燒掉秦朝龍脈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國富力強後,自櫟陽遷都至距現咸陽市東北二十里的古都咸陽。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天下十二萬戶富豪遷到此地,設置成帝都,對都城規模,秦始皇一再擴大,並建造「東西五里,南北千丈」、可容坐萬人,一直到秦朝滅亡也未建完的阿房宮。  


在風水學家看來,咸陽城是一個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它以九峻山為祖脈,以渭河平原為明堂,以渭水為朱雀,關住了九峻山的來氣而聚成正穴。這樣,咸陽介於九塔山以南,渭河以北,山水相互映照。同時,由於九峻山主脈的高大特異,加上秦始皇坐天下於此地,於是秦始皇仿效紫微宮,建造宮室145種,著名的有信宮、甘泉宮、興樂宮等宮殿。咸陽宮可謂殿宇林立、樓閣相屬、曲廊幽徑、花香景深。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徵發刑徒七十餘萬人伐運四川、湖北等地的木材,開鑿北山的石料,在故周都城豐、鎬之間渭河以南的皇家園林上林苑中,仿集天下的建築之精英靈秀,營造一座新朝宮。這座朝宮便是後來被稱為阿房宮的著名宮殿。秦始皇還把渭水引入都內,象徵天河,以皇宮標示北極星,告知世人咸陽是帝都,宮殿是天子的住所不可動搖,把整個都城建成一個宇宙圖式。不僅如此,秦始皇死後把自己的皇陵選擇建在渭河平原東北的臨潼,南依驪山、北跨渭河,形成氣度不凡的皇家氣派。  


但是,有人卻說,秦始皇依靠龍脈,附之以阿房宮等宮殿的宏偉設計卻被項羽一把火燒了個精光,這是真的嗎?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姓項名籍,字羽,古代中國著名將領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時被楚懷王封為魯公,在公元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之後「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唐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更是以濃墨重彩地描寫了阿房宮後,無限感慨地歌詠:「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為了尋找項羽火燒秦宮的證據,2002年考古學家來到今陝西西安西郊三橋鎮以南,東起巨家莊,西至古城村的阿房宮遺址上,開始了探索。雖然採用多種先進的設備和方法,但是,結果卻出乎人們的意料:沒有發現阿房宮被火燒的痕迹。會不會因為兩千多年過去了,無數次風霜雨雪的侵襲,已經把大火留下的痕迹抹去了呢?為了進行比較,阿房宮考古隊來到了漢代長樂宮的遺址,東漢末年,長樂宮也和漢代其他宮殿一樣,逃不過被焚毀的命運,兩千多年過去了,這裡被火燒過的痕迹卻仍然歷歷在目。  


那麼,是不是流傳了兩千年的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入關以後,移恨於物,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化為灰燼的說法不真實呢?  


考古學家發現,人們通常所說的阿房宮遺址實際上是阿房宮的前殿遺址,阿房宮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東西1270米、南北426米,台基上面西、北、東三面已有夯築土牆,牆頂部有瓦的鋪設;夯土台基上面沒有建築南牆。三面牆裡面沒有發現秦代文化層和秦代宮殿建築遺迹。從路土分布的情況來看,人們是把夯築台基用土從南面運到北面,再從北面開始往南逐漸夯築台基。專家就此大膽地推測,阿房宮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台基,其他工程尚未動工,阿房宮沒有建成,也沒有像史書記載那樣被項羽放火焚燒!  


我們翻看歷史可以發現,《史記·秦始皇本紀》載:「項籍為從長,殺子嬰及秦諸公子宗族。遂屠咸陽,燒其宮室,虜其子女,收其珍寶貨財,諸侯共分之。」項羽是對咸陽採取了燒、殺、搶虜的政策,然而這裡並沒有明確提到火燒阿房宮。《史記·項羽本紀》載:「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在這裡也隻字未提火燒阿房宮。火燒的很可能是秦朝的其他宮殿。《史記》中的另一條記載也從側面證明阿房宮並未建成:「四月,秦二世還至咸陽,曰:『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未就,會上崩,罷其作者,復土酈山。酈山事大畢,今釋阿房宮弗就,則是章先帝舉事過也。』復作阿房宮。」但是,這年七月陳涉、吳廣就反了。前後就這麼點時間,顯然建不成阿房宮。  


既然阿房宮連前殿都沒有建成,前殿夯土台基上面沒有宮殿建築,項羽也就沒有必要渡過渭河來放火燒一個沒有宮殿建築的夯土檯子,所以傳說認為項羽燒了阿房宮是錯誤的!項羽雖然沒有燒阿房宮,火燒秦始皇依據龍脈所建的咸陽城其他宮殿卻是不爭的事實。


派人挖了李唐祖墳的隋煬帝


隋煬帝楊廣殺父繼位,成為隋朝的第二代皇帝。登上皇帝寶座以後,隋煬帝本性顯露,對民眾實行殘酷的暴政,激起了天下人的公憤。於是,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其中一支便是太原的李淵家族領導的。  


在得知李淵家族反隋的消息以後,隋煬帝深知李淵家族實力雄厚,他不去反思自己的暴政,反而幻想用挖斷李淵家族龍脈的方式來打擊李氏集團,然而,他不僅沒有找到,還落了個死於非命的下場,真是可悲可嘆。  


李淵起兵以後,他向長安民眾「約法十二條」,除此之外,大隋各項苛刻的法令也都被廢除了。當時,隋大臣陰世師、骨儀等按照凡是犯上作亂者都要發掘他的祖墳、污辱他的祖先的法令,命令京兆尹尋找李淵的五服祖墓所在地,將其全部挖掘開來,並將屍骨拋在野地里。李淵對此非常痛心,每一提及必定流淚。  


據說陰世師,頗懂陰陽風水,在派兵士去挖李淵在河東老家的祖墳那天下午,當兵士剛挖開李淵祖父李虎的墳墓,突然,從中躍出一條碩大的青蛇,蛇身有水桶粗,那蛇高昂起頭,「哧哧——」地呼嘯著沖向兵士們,兵士們紛紛閃開,陰世師揮劍上前,不料蟒蛇吐出一團霧氣,陰世師當時便昏倒在地。當時,在蟒蛇身邊還有大小不一的三條青蛇和二隻金蟾,四散逃避,兵士們的趕殺,一隻金蟾跑開了,其餘的則全被隋軍的刀劍殺死了。當李淵的軍隊攻克長安以後,投降的兵士供認了陰世師的惡行,李淵悲憤不已,立即命隴西公李建成把陰世師等人斬殺於朱雀道。  

雖然李淵的祖墳被挖掘了,但是隋朝的天下仍然在農民起義和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的雙重合力下走向了終結,而最終修成正果的則是李淵、李世民父子。


北宋為釘破太原龍脈,火燒水灌太原城


五代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榮病死,七歲的恭帝繼位,時任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的趙匡胤掌握了軍權。翌年正月初,趙匡胤在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發動兵變,黃袍加身。並率軍入開封,脅迫周恭帝禪位,奪取了皇位。因趙匡胤所領的歸德軍駐在宋州,所以建國號為宋,定都於開封。史稱北宋。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唐末而形成的四分五裂的局面,使中國又歸於統一併逐漸進入中國經濟、文化、科技的鼎盛時期。唐朝最盛時有五千多萬人口,宋朝人口最盛時突破一億。宋人有曰:「生民以來,能濟登茲者,未有如大宋之隆也。」  


在宋朝建立之初,為使宋王朝能長治久安,而不致成為繼五代後的第六個短命王朝,北宋王朝除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大力實施「強幹弱枝」政策之外,還致力於結束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特別是當宋太宗聽說,當時仍被北漢統治的晉陽出過好幾個皇帝,是個「龍城」之後,更是親自帶兵攻下太原城,併火燒太原城,再水灌太原城……  


太原古稱晉陽,它西依懸瓮山、東臨汾河水,地勢十分險要,城堡十分堅固。晉陽城城池堅固,唐以後的五代,這裡幾度被一些野心軍閥作為割據稱雄的堡壘,稱王稱霸,自立為帝。太原經歷了後唐、後晉、後漢、北漢等幾個王朝。979年,宋太宗親率大軍,來到太原城下指揮攻城。晉陽城高大堅固,使得宋軍損失慘重,內外馬步軍都軍頭王廷義,殿前指揮使部虞侯石漢卿陣亡,大將李漢瓊、荊嗣、呼延贊、韓起重傷,以下將士傷亡者更多不勝數。當時,主要是由於宋已統一中原,平定南方,傾全力攻晉陽一城,晉陽孤城難守,北漢主才不得已降宋。自此,北漢十州全部歸入宋的版圖。五代十國時期最後一個分裂的小王朝被消滅了。  


太原城被攻破之後,宋太宗趙光義決定平毀太原城,這是出於多方面考慮的。首先是晉陽城城池堅固,易守難攻,宋軍強攻晉陽造成損兵折將,損失慘重,故宋太宗決心徹底平毀晉陽城以消心頭之恨。其次是當時的李唐是從晉陽起兵而奪取天下,到唐末五代一些割據者又據晉陽爭奪天下,或抗衡中原王朝,望氣者認為晉陽有王者之氣,這是宋太宗要嚴加防範的。再次是宋太宗繼位時,多有道教人物相助、道教附會天象認為:宋起之地為歸德(今河南商丘市)屬於「商星分野」,而太原則屬於「參星分野」,自古參商不相見,這樣,當中央政權強盛時,太原地區最後才服從,而當中央政權衰弱時,太原則將最先叛亂,因此,不宜把太原列為方鎮,應當降低它的等級。鑒於上述原因,宋太宗決定平毀太原城,讓居民遷往汾水東的新城,把新設立的并州府遷到榆次。居民出城後,宋太宗下令放火,「萬炬皆發,宮寺民舍,一日俱盡」。第二年四月,宋太宗又封堵汾水、晉祠水,灌入太原。古太原城經此火燒、水灌,變為一片廢墟。往日被譽為「錦繡太原城」,並已逾千年的大都會便不復存在了。  


太原舊城被毀後,宋太宗又命將太原治所從榆次遷到唐明鎮(即今太原市)。逃出城的百姓逐漸聚集到這裡定居下來。由於此處地理位置十分重要,982年(宋太平興國七年),宋太宗趙光義派三交都部署潘美在唐明鎮的基礎上,擴大範圍,修築城牆,興建太原城。宋初修建的太原城是一座土城,城池周長5.28公里。築四門:「東曰朝曦;南曰開遠;西曰金肅;北曰懷德。城西南至現迎澤大街北邊,西至現新建路東邊,後小河、東後小河是當時北面東邊的城壕。據說趙宋在新修太原城街道時,都築成丁字街,取其諧音,「釘」破「龍脈」,使太原不再出現「真龍天子」,危及趙宋天下。並忌諱使用「晉陽」、「太原」名稱,而設為緊州軍事,派潘美、楊業把守。  


金代詩人元好問《過晉陽故城書事》在講到此事時說:「南人鬼巫好機祥,萬夫畚鋪開連岡。官街十字改丁字,釘破并州渠亦亡。」舊的晉陽城平毀了,但太原的戰略地位並沒有變,當時遼據大同,建遼契丹又為游牧民族,其騎兵可以隨時南下太原,太原街道修成「丁」字形對阻遏遼騎兵的馳騁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下篇內容簡介:


李自成與崇禎互斷龍脈便宜了多爾袞

定都南京的六朝短命而亡的玄機


清廷為滅太平天國挖洪秀全祖墳


袁世凱為當皇帝扒掉自己祖墳圍牆


《這個唐朝太有意思了》(套裝1-4卷),噹噹網滿100減40、京東網滿150減50,淘寶5折包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裁縫 的精彩文章:

歷史的底牌:無根男人李蓮英身首異處之謎(組圖)
淡定,這裡是三國:曹操發跡與祖墳風水之謎(圖)

TAG:文裁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