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互聯網時代,故宮這種老古董為啥能火起來?

互聯網時代,故宮這種老古董為啥能火起來?

風靡網路的故宮出品雍正表情包。(圖/網路供圖)

全文共2635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文 / 賀芸

編輯 / 謝曉 張何莞爾

今天,是我國「文化與自然遺產日」,故宮文物醫院啟動試開放,6月4日開始預約當日官網頁面就顯示「文物醫院門票」已無剩餘,首批40個名額已經約滿,故宮的火熱程度可見一斑。

在流行文化和互聯網快餐文化的今天,故宮憑什麼能這麼火?

而就在七年前故宮還被大規模「群嘲」,2011年,故宮丟了7件珍寶,小偷身高不足1米60,脊椎還患有疾病。最後案件迅速偵破,故宮給北京公安局送了面錦旗感謝,裡面竟然有一個錯別字,將「捍」寫成了「撼」。一時間輿論嘩然,故宮作為具有文化符號意義的聖地竟然鬧出這種笑話,當時的媒體也絲毫不留情面,通欄大標題寫著:故宮丟物又丟人。故宮一時成為全民笑柄。然而短短七年時間,故宮重新「洗白翻紅」,這場翻身仗是怎麼打的呢?

臨危受命,58歲的單霽翔被任命為故宮博物院新院長。他一上任,第一件事就是花掉5個月的時間老老實實把故宮走了一遍,9371間古建築,1807558件文物一樣不落,磨破20多雙老布鞋。「布鞋院長」的稱號就這麼喊出來了。一條故宮的逆襲之路就此風風火火的展開了。

故宮的主業毫無以問是供遊客參觀為主,於是服務遊客就成為了「故宮改革」的第一步。

過去,買票難是很多人提起故宮的第一印象,一個多小時的大長隊,大太陽底下就這麼排著,票是買到了,參觀的興緻卻沒了。為了改變這個局面,故宮將售票窗口增加到32個,遊客三分鐘就能買到票。過去,人們說「去故宮就看到了人頭」,現在故宮開始限流,每日人流量控制在八萬以內,人們的目光可以重新回到文物上。 過去故宮裡一片空曠,連個椅子都沒有,遊客常常是坐在欄杆上休息,現在故宮增加了1400把椅子。過去,由於沒有通電故宮各個宮殿里黑漆漆的,遊客根本看不清楚文物,現在故宮引進不發熱的LED燈,遊客的參觀體驗大大提高。「故宮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對遊客的尊重,對故宮的尊重。

讓故宮重新在人們眼前火起來的,最重要一步應該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等一系列紀錄片的出現了吧。 2016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中央電視台播出,但是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視頻上傳到B站之後,這部低成本、小製作的紀錄片出乎意料的「火」了起來,在豆瓣也取得了達到了9.5的高分。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海報。(圖/網路供圖)

在流行文化肆虐、互聯網新潮文化不斷更替的今天,代表著對歷史、文化和「匠人」精神傳承的紀錄片出現在充斥著「彈幕」「鬼畜」的B站,並且受到了年輕人的歡迎。 看起來違和又出乎大家意料,但是故宮文化就以這樣的方式進入了年輕人的視野。

紀錄片那麼多,為什麼《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麼火爆?不同於以往的宏大格局和講述上嚴肅正統,《我在故宮修文物》則選用了全新的視角,聚焦到以往不常見的文物修復工作,專家和文物之間的故事拉近了觀眾與故宮的距離。日常的視角,以個人為的敘事方式讓紀錄片變得生動而豐富。

文物修復對於很多人是陌生的,那些在故宮修文物的人,他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每天和那些價值連城的國寶打交道,但同時。他們也是生活在當下的平常人:按點上班、下班,工作們只是做著一份手藝活,一份本本分分的匠人工作。在嚴肅的皇家宮殿的一角,他們散發出一種平凡的煙火氣。他們可以彈吉他、種樹、打杏兒、喂貓,他們會跑出宮牆抽根煙,再回來。《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出現》人們發現故宮不再是印象中嚴肅又莊嚴的地方,文物修復的講述使得故宮的活了起來。

文物本身所承載的歷史、文化精髓,以及文物修復專家的「匠人」精神,在慢慢悠悠的生活與工作中傳達出來,一群「貌似普通卻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專家和他們手中的文物實現了故宮傳統文化內涵的宣傳工作。

然而,互聯網時代,故宮能夠火起來,可不單單是本本分分整頓秩序,認認真真拍紀錄片就能達到的?互聯網時代的規律告訴我們,凡是能火起來的,一定得有互聯網思維!

精美的照片、廣受好評的「故宮出品」系列App、「讓皇帝賣萌」的表情包都來自一個由11位80後、90後組成的新媒體團隊。這個新媒體團隊負責故宮所有線上數字展示的內容製作與運營維護。

故宮博物院的官博每個月都會更新不同主題的故宮照片,依靠「紫禁城歲時」,「九月鏡天」這些精美的攝影作品,故宮博物院成功打入微博領域。

2013年5月故宮博物院首次嘗試開發的 app《胤禛美人圖》下載量就高達20萬次,此後《皇帝的一天》《每日故宮》等一系列故宮出品app紛紛受到網友追捧。

app《胤禛美人圖》中的一頁。(圖/網路供圖)

2016年9月一個名為「穿越故宮來看你」的H5創意案例一夜之間刷爆了朋友圈。在這則動畫中,永樂帝朱棣唱起了Rap,後宮嬪妃戴上了VR眼鏡,他們不時自拍發朋友圈,引來眾朝臣的點贊和留言。一邊是傳統文化資源,一方面是現代社交媒體,在這種結合中,故宮文化在互聯網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故宮還有另外一個新媒體團隊,負責開發故宮相關的文化用品以及…… 編段子……,總得來說呢,就是賣東西寫宣傳文案……

故宮產品的真正轉變其實是從台北故宮開始的。2013年,台北故宮一款「朕知道了」紙膠帶在網上爆紅,人民幣40元的紙膠帶可以說是被瞬間搶購一空。這給北京故宮提供了新的思路,博物館周邊產品不再是以往的紀念品,也可以是有趣的生活用品。

2013年8月,北京故宮第一次面向公眾徵集文化產品創意,舉辦以「把故宮文化帶回家」為主題的文創設計大賽。從這以後,故宮的文化產品越來越火爆,截至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共計研發文化創意產品8683種,故宮的文創產品銷售額也從2013年的6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近10億元。朝珠耳機、皇帝摺扇、「奉旨旅行」行李牌紛紛成為「網紅商品」。故宮還開發了故宮食品,「妃常暖」薑茶、「掬水月在手」月餅、「朕的心意」系列食品,也大受追捧。

故宮文創產品。(圖/網路供圖)

故宮的形象於是在厚重歷史感與輕鬆有趣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將傳統與流行結合讓故宮接地氣的同時又不失文化內涵。 故宮從一個文化符號,一個文化意象的集合。故宮「不只是賣紀念品而已,最終要做的,是文化的、時尚的生活用品。」

除此之外,故宮在營銷上也很有一套,和大熱的手游奇蹟暖暖合作開設故宮傳統服飾的專有板塊、和招商銀行信用卡合作推出了定製款「奉招出行」行李牌、攜手騰訊推出的故宮H5、延續節目熱度開展《國家寶藏》特展,通過這些營銷與和合作不斷發掘故宮文化的內涵和外延,在營銷的同時也兼顧了文化的傳播。

近年來,博物館熱持續升溫,故宮文化的火爆就是一條可以借鑒的道路,文化是嚴肅的,但體驗文化則可以是活潑的,對於新的時代,傳統文化大可放下自己千百年的「架子」,擁抱互聯網,在保有文化內核的同時積極創造出符合新時代的文化傳播方式。這不僅是文化功能的延伸,也是時代精神的融合,進行創新過程中,找到傳統文化與流行文化之間的平衡點,才是文化得地傳承和發揚的渠道。

喜歡這篇文章就狠狠點贊留言吧~

歡迎分享到您朋友圈。

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是個局 的精彩文章:

被流行文化誤讀的林徽因

TAG:文藝是個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