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寶釵的心思有多細膩?這個情節,說是寶釵嫁禍黛玉,其實含義很深

寶釵的心思有多細膩?這個情節,說是寶釵嫁禍黛玉,其實含義很深

很多人說寶釵的金蟬脫殼,其實是在嫁禍黛玉,可事情其實沒有這麼簡單。

一、寶釵心思細膩,擁有與年齡不相匹配的成熟

寶釵早年喪父,只有一個性格懦弱的母親,以及一個不著調的哥哥。

無論寶釵是否願意,她都必須承擔起家庭的責任,成長成為一個心思縝密,做事嚴謹的女孩。

這樣的女孩,真的讓人心疼。

她太懂事了,懂事到擁有完全和年齡不相匹配的成熟。

她是大觀園裡最端莊的姑娘,大方得體,幾乎不曾做錯任何的事情。

她的心思細膩,在第二十七回有一個完整的體現。

當時眾姐妹聚在一起,唯獨不見林黛玉。

寶釵說:「你們等著,我去鬧了他來。」

說完這句話後,她便起身去尋找黛玉。但走到瀟湘館,她並沒有直接進去,因為她在半路上看到了寶玉。

「寶釵便站住低頭想了想:寶玉和林黛玉是從小兒一處長大,他兄妹間多有不避嫌疑之處,嘲笑喜怒無常;況且林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的。此刻自己也跟了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罷了,倒是回來的妙。想畢抽身回來。」

這是一段原文中關於寶釵的心理描寫。

她自揣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性兒」,又想到寶玉黛玉二人從小一處長大,恐此刻自己進去,不僅惹了黛玉猜忌,還會讓寶玉不爽,於是乾脆回來了。

進瀟湘館這一小事,便能體現出寶釵這麼多的心理活動,可見她素日里是多麼小心謹慎的一個人。

曹公素來善用對比,才寫完寶釵的成熟老練,立刻筆鋒一轉,轉而寫她的可愛動人。

撲蝶,在現在看來是一件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可在古代,尤其是作風嚴謹規矩的大家族中,女子是不可以隨便蹦蹦跳跳的。

寶釵撲蝶的這一段描寫,也將讀者的心思拉了回來,認清了這個心思細膩的女子,不過青春年華的妙齡少女罷了。

二、彷彿情報高手,周旋賈府遊刃有餘

撲蝶的路徑將她引向了滴翠亭,也是最出名的寶釵嫁禍黛玉案。

原文里說「寶釵在亭外聽見說話,便煞住腳往裡細聽……」

一個「煞」字,彷彿本能反應一般,可見寶釵並不是第一次坐這件事了。

按照儒家「非禮勿聽」的規矩,寶釵其實是應該要離開的。

可偏偏她的心思細膩得不得了,因此偷偷去聽了個完全。

或許這論不上險惡用心,只能說習慣使然。

薛家畢竟沒有一個靠譜的男主人,自己母親又懦弱不管事,若是她再不管事一些,恐怕家底都要被人搬空了。

只是,這種行為,或許也能算得上鬼祟了。(或許用詞有些重,但沒有羞辱的意思。)

而且,寶釵並不是聽一聽就離開了,而是將整個對話完整得聽了下去。

以書本上文字的篇幅來看,這個停留的時間可不短。想必,她除了好奇以外,應該也有一些別的用心。

當然,這個用心,可能並不是通常理解的勾引寶玉,只是一種習慣,一種將所有的事情瞭然於心的控制欲。

而寶釵最讓人害怕的,還是她聽著聲音便將說話的人給辨認了出來。

「況才說話的語音,大似寶玉房裡的紅兒的言語。他素昔眼空心大,是個頭等刁鑽古怪東西。」

這是寶釵的心理活動,她不僅能聽聲音辨認出小紅,而且對其性格非常了解,可見其心思細膩到怎樣的地步。

要知道,前文才寫過,寶玉看見小紅都認不出來這是自己房裡的丫頭。

寶釵對一個粗使丫頭都如此了解,可以推測到她對於寶玉房中幾個大丫頭是何等熟悉。

這種心思細膩的程度,或許不能稱之為險惡,但絕對有某種連她自己都不知道的潛意識在其中。

寶釵對寶玉,或許沒有勾引的想法,但必然存在某種習慣。一種將事情掌控在自己手裡的習慣。

她彷彿一個情報高手,周旋在怡紅院乃至整個賈府,不動聲色地掌握著所有人的動向。

至於評論小紅是個「眼空心大」「頭等刁鑽古怪」,也許也並不是寶釵惡意,只是作為純粹儒家文化堅守者,她是真的看不上這樣的丫頭。

但是前幾天的文章曾分析過,小紅的性格其實非常值得現在的我們去學習。

她有本事,懂謀略,會爭取,有所為有所不為,是真的符合現代女性的優秀特徵。

只是,這些優點,放在古代的傳統倫理道德的觀念里,確實有些刁鑽古怪了。

三、心思縝密不等於惡毒,只是不喜她的自私

小紅的伶俐真的不是說著玩的。她忽然想到隔牆有耳,立刻讓墜兒把窗子打開,把窗外偷聽的寶釵搞了個措手不及,只能使了個金蟬脫殼的法子。

原文里說寶釵故意放重腳步笑著喊道:「顰兒,我看你往那裡藏!」

然後在小紅等人驚魂不定的時候,故意問她們:「你們把林姑娘藏在那裡了?」

最後她還強調:「我才在河那邊看著林姑娘在這裡蹲著弄水兒的。我要悄悄的唬他一跳,還沒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見我了,朝東一繞就不見了。別是藏在這裡頭了。」

短短一番對話,她三次提到林黛玉,也許真的是為了讓小紅等人相信,可也不得不讓人有些脊骨發冷。

這裡並不是說寶釵險惡的意思,只是用西方哲學上的名詞「潛意識」或許更容易解釋一些。

大觀園裡,黛玉防著寶釵,寶釵又何嘗沒有防著黛玉?

只是,黛玉的性格光明磊落,雖然脾氣不好,可從不屑於偽裝。

寶釵素來心思縝密,端莊大方,只有在這樣情急的時候,才會暴露出她內心的層層防備。

有人說,提到黛玉的名字,可能是因為她本就是來尋黛玉的緣故,並非故意陷害。

這樣的說法有一定的道理,至少,陷害這個詞太重了。

我們或許能將這種反應稱之為自我保護。

很多人因為這一段不喜歡寶釵,其實也並非因為她的「陷害」,只是不喜因為自己的所謂「好奇」而將旁人陷於不利之地的自私。

寶釵未必故意陷害黛玉,只是她的做法實在是太自私了一些。

當然,這樣的自私,並非不可原諒,只是不怎麼討喜罷了。

她自小承擔起家族的大小事務,不得不養成心思細膩的模樣,不得不以種種手段來保持自己的進退自如。

這些經歷和懂事,都讓人心疼。

可心疼並不代表著,她可以肆無忌憚傷害旁人。

並不是說她陷害了黛玉,只是在選擇上,自私到不討人喜歡罷了。

很多人不喜歡她,也並非否定她的人設,說她是不折不扣的壞人,只是不喜歡這樣的性格罷了。

不喜歡,不代表她是壞人。

曹公的這一段,或許意在表現的,是寶釵的一種世故,一種清醒到極致的小小冷酷。

她太懂得進退了,也太知道分寸了。

她懂得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對自己最好,卻少了那份對人赤忱的熱情,因此才會讓許多人不喜。

但也只是不喜歡罷了,並非說她就不是一個好姑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文化歷史 的精彩文章:

這道菜,武俠小說的英雄都愛吃,背後隱藏深意,你看懂了沒
這個少數民族,曾是外國人,清朝時逃難進了我國,盛產美女

TAG:野文化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