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到底什麼是對我們的影響最深的?

到底什麼是對我們的影響最深的?

「 做喜歡的事情可以,前提是必須是正確的。」

文 / Ho

昨晚打著遊戲,餓了,想著下樓去小賣部買點吃的。

還沒走到,就聽見了讓我小時候懼怕的聲音。那是一種棍棒類物體擊打的聲音,其中還夾集著大哭後的抽泣聲。

我走過去,果不其然的。

小賣部的老闆拿著膠管,後面的是躲得很開的兩個小女孩。

我思索了一會要不要在這個時候過去,好分開下老闆的注意力。於是我故意繞開他的視線,走到貨架後面,去到小女孩的身邊。

她們眼裡滿是恐懼,兩隻小手已經慌亂得不知道放在哪裡好,離她們父親大概三米,就這樣發抖著站在那裡,不敢再走一步,只能用抽泣的可憐模樣換取一點點的憐憫和少一點受挨打的機會。

真的,看著她們,我想到了我小時候同樣有這種無力的恐懼。

我是理解,也是同情的。

我擺了下手,示意她們往後面走。然後隨手拿了包薯片走去結賬,好讓她們有一陣子喘息的機會,也好支開她們父親的注意力。

好笑的是阿,上一秒還凶神惡煞的父親,馬上就轉化成了慈祥友善的老闆。

「 你好 多少錢?」

「 十一塊 要不要給你一個袋子裝?」

我離開之前,轉頭看了她們一眼。我知道我已經不好再做或者說些什麼了。一我不知道到底她們犯下了什麼的錯誤,二來家事這東西外人也不好參與。

可是我很怕的一件事是,這種教育的方式會在她們這麼幼小的心裡留下一種懼怕家庭,懼怕父親的感情。而且問題是,這樣的回憶,是會在多年後你也會記得的,甚至一絲不漏地記起所有細節。

什麼是打?

是你能看到,能感受到最真切痛楚的方式。以用皮肉之痛這種低俗到原始時代的感覺好讓人記住這種從內心深淵讓你懼怕而無力的恐懼,使人以後看著傷疤就記起痛,滿是不羞恥的做法跟懲罰。

所以打這種方式,看起來,真是可悲。

可悲到沒有利用一種更能保護孩子的心靈且讓她們認識錯誤的方式。可悲到可能是一時的小事就讓孩子受傷終生的做法。

因為,在你責怪孩子做錯事的同時,那麼你給夠足夠的機會和時間了嗎?

說起我的話,必定也是經歷過的。不過這些在我記憶里算是遺忘得差不多了。

不過真的有件事。忘記是幾年級的事情,寫了一篇長長的作文,可是說算是我當時寫的最多字數的一篇了,整個本子上滿滿的都是鉛筆字,像是如獲珍寶的感覺吧,想著待到父親回家的時候,好讓受到一點的表揚和鼓勵吧,跟在幼兒園想拿到老師手上那張大貼紙上的小紅花,讓她親自貼在你額頭上的那種期待感。

可是阿,到最後,我聽到的只是一句

「 只不過是字寫得大一點而已。」

無論是什麼時候,想起來,真是嘲諷的。

我沒有什麼記恨的意思,只是這件事阿,無論是對於當時那個滿懷期待的我,還是現在的成年的我,可能都會有一絲重傷的意味。

同樣可笑的是阿,甚至到大學的這個階段,我也受到同樣的對待。

剛大學開學的時,第一次負責官微的校慶策劃,真算是我大學的第一份任務和責任在身上了吧。好熬了半個月推出來,受到周圍身邊的夥伴和朋友的算是誇獎了吧,看著閱讀量一點點地向上增長到4000+,就莫名有一種小小的自豪感的。

月底回家告訴父母時,一模一樣的也是小時候的對待。

「 閱讀量又怎麼樣,別忘了學習了。」

真的好想嘆口氣了阿。

所以的話,因此緣故,甚至連寧缺毋濫阿的事,我也一概沒說。算是我在堅持做我愛做的事吧。

很多時候,父母會跟我們說,要多點溝通阿。可是他們是真的不知道,在哪句無意中的話,就會深深地把這個透明的隔膜一層層鋪上,想著能跟著我們對話。

殊不知阿,他們所抹上的隔膜,已經能隔音了。

父母跟孩子間這個問題早就算是個亘古不變的溝壑了。無可避免的是,這是我們很多大學生都在經歷的事。

因為當我把我所擁有的全部資源都專註在一件我很喜歡而且我認為值得的一件事情上,而他們很多是會不贊同跟質疑,還會基於很世俗很現實的東西上,去說一大堆的話來嘗試改變你的想法跟做法。

並且認為他們永遠都是對的,這些路,都是他們所經歷過的,而你做的根本沒有意義,對你的未來也沒有幫助。

於是乎你開始害怕你所熱愛且喜歡的東西會被干擾,你怕會有一個人要打壓你的心,那麼我們為了避免澆滅我們對堅持的事熱情的這情況的發生,就會把自己喜歡的事情隱藏在下面,拒絕他們有接觸到我喜愛事情的機會。

雖然你清楚地知道每個人的對很多東西定義不同。但是聽到自己最親近父母這麼跟你說,就會很容易地讓你質疑到自己身上,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走在一條不正確的路上。

還好的是吧,現在的他們,更多的是留下更多的決定權到自己的手上,畢竟長大了後,未來的路,還是要自己選擇走出來的。

跟寧缺的作者討論了下,覺得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最多的,還是父母。

問題就在於父母之所以無法跟孩子進行溝通,很大程度上講是因為他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已經固化了。總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

於是乎,這就造成一場溝通變成了我要說服你,去改變你,讓你理解我的好 。當交流的一方存在侵略性的主導,那麼這場溝通從一開始就是不平等的。所以這場交心的談話,往往是進行不下去的。

父母所做的一舉一動跟價值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性格跟觀念。也不是說打是一件人見人怕的東西,甚至我們的作者還很感謝小時候母親那頓嚴肅到極致的打,因為那次,她才不敢再犯錯,才沒有走錯本該正確的道路。

只是父母要選擇更好的方式,

我們也要把握好自己的分寸。

關於這方面,你有什麼煩惱的?

後台告訴我們,我們一起來解決吧。

@Ho

/ 有些人活到了十九歲之後

便忘卻了十八歲自己的模樣 。

「 兀長無趣的故事來這裡找。」

歡迎來到寧缺毋濫阿 坐下來 一起聽聽故事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寧缺毋濫阿 的精彩文章:

男生和「小男孩」

TAG:寧缺毋濫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