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徐焰:一百二十年後,回望戊戌變法

徐焰:一百二十年後,回望戊戌變法

晚清哀傷史,痛徹警世人。120年前即1898年的6月11日,急於挽救中國危亡的清德宗(光緒)皇帝發出了《明定國是》詔,即日起正式開始了戊戌變法,可惜這個「百日維新」卻是速興速亡。站在今天回看120年前,那場變法為何最終失敗?它給中國帶來什麼?120年後我們能從中得到什麼意義和啟示?

短命的「口水變法」

前些天,筆者又進入清西陵光緒的地宮內,站在那個為無數後人所嘆息的皇帝靈柩前,不禁思緒萬千。聯想到十年前「光緒死因報告會」發布的結論,法醫檢驗鑒定中心等單位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檢驗已證實,光緒帝確屬砒霜毒殺,這說明不僅有「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獻出頭顱,連支持他們的皇帝都付出了生命代價。自古變法之難,總伴喋血之災!

作為一場由封建皇帝下詔書自上而下推動的「變法」,為什麼最後會落到如此結局?從今天來看,一方面大多數人在執行「變法」中的政策時並非真心擁護,而只是敷衍了事;另一方面推行變法的人只追求「改變」,忽略了更多人能從改變中得到什麼。

在那個戊戌年的夏天,面對列強要瓜分中華的危境,不甘心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倚重剛進入官場、品級較低的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等,幻想進行一場幾年內就能強國的變法。據《戊戌變法史》統計,在這103天內,光緒帝讓那幾個書生起草並自己審定發出的變法詔令,居然超過110道,包括了政治、經濟、軍事、文教等各方面的根本性變革。此間各衙門、各省、各州天天奉詔,可謂歷史上下達中央政府文件最密集的時期。不過,除湖南有些動作外,京官和各處督撫們對落實新法至多停留在口頭上,所以事實上只形成一場短命的「口水變法」。

雪片般的「變法」詔令飛來,官員幾乎都是觀望、延宕,其關鍵在於提出的新政未讓多少人馬上受益,廢除舊制立即得罪的人卻遍及朝野。詔令中,「興辦工商、倡新學、建新軍」的內容看似美好卻畢竟還是畫餅,尤其是廣大民眾都感到與己無關。裁撤大量衙門和官員、廢除八股考試,裁撤驛站設立郵局等詔令,卻馬上會讓大批官員、文人丟掉飯碗和晉身之階。全國幾十萬綠營官兵聽到裁汰令就面臨失業,多數軍營中已是群情洶洶。

此前清廷同意李鴻章等人辦「洋務」時,行新政卻不廢舊衙門和舊軍,頑固派雖有反對之聲卻還能勉強容忍。戊戌變法時拋出如此激進的裁汰命令,光緒帝和草擬詔書的康梁等人卻沒有提出相應的安置辦法,必然引發一片嘩然。

被低估的「反改革」力量

站在歷史的角度,以全球視野來看,任何變法和改革都會損害一些守舊者的利益。如果推動變法的人低估了「反改革」勢力的能量和意志,那麼變法成功的可能性自然不高。要使「變法」取得成功,關鍵是革新的一派有更強的力量,同時也要採取妥當的措施。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從時稱「西亞病夫」的奧斯曼帝國,到「東亞病夫」大清帝國,直至朝鮮和日本,都在西方的壓迫下為自強而進行過變法維新的嘗試。其中,只有日本獲得成功。

明治維新能夠較順利進行,是由於天皇掌握了實權,「尊王」的長州藩等武士集團又擁有壓倒德川幕府的軍力,同時對舊勢力還保留其一些待遇,英美也想利用日本牽制沙俄,所以又給予了幫助。

相比之下,戊戌年只有28歲的光緒雖在名義上「新政」,決定權卻仍由慈禧太后在背後操控,皇帝本人缺乏理政經驗。他所破格提升重用的康有為等人,更是既不知兵也不諳官場之道的文人學士,只能得到國內極少數激進知識分子和工商業者同情。那些手握兵權、財權的洋務派如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雖不同於慈禧為首的頑固派,卻對那幾個一步登天的維新派文人更為不滿,關鍵時刻都不會支持變法。

歷史悲劇的啟示

此外,有青春熱血和書生意氣者若突然掌握了權力,往往會急於推進改革,冒進的結果必然欲速則不達。作為一場全國範圍的「變法」,改革的「工程量」是巨大的,而且很多必須貫穿到細微之處。改革從來都不只是從紙面理論到現實中複製那麼簡單。

因戊戌變法是以日本為榜樣,康有為等人竟想讓光緒帝聘請在東京剛換屆卸任的伊藤博文任「客卿」,以指導中國改革。伊藤到北京受過光緒接見後,卻向李鴻章說,那些「三五喜事之徒」只會把國家大廈搞垮。可見,對維新派充滿了輕蔑。

頒發那麼多急躁的變法詔令後,光緒在朝廷變成了「孤家寡人」,慈禧太后卻成了眾望所歸。面對皇帝之位岌岌可危的形勢,手無寸鐵的康有為等人只好鋌而走險,求助於在天津小站編練新軍的袁世凱。袁世凱的告密,也最終導致戊戌變法的全面失敗。

變法在旦夕間輕易被扼殺而毫無抵抗之力,說明維新派既沒有群眾基礎,也無軍隊和上層實權者支持,如此豈能不敗?

戊戌變法被輕易撲滅,是當年立志改革強國者的歷史悲劇。此事反映出當時中國頑固守舊勢力的根深蒂固,想以變法撼動他們全無可能,只有靠革命將其打倒。隨後也有了孫中山等領導的辛亥革命。最後由共產黨人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終於把上至官僚軍閥買辦、下至土豪劣紳幫會的黑惡勢力全部剷除,迎來了神州「天翻地覆慨而慷」的人間巨變。

歷史證明,沒有理想和激情就不會有變法和革命,缺乏務實精神又無法成就變法和革命。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反差,往往會刺激人出現冒進情緒,20世紀的革命中也出現了不少「幼稚病」和盲目求速勝的急性病。後來得以成功的鬥爭,恰恰都是注重政策和策略,將創新計劃與穩妥落實相結合的成果。

當然,後人不能苛求前人,回首推進戊戌變法的失敗者,可稱其事可哀,其情可感。譚嗣同殉難前「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詩句,仍長久地激勵著後來的改革創新者。而百年來,居安思危、永懷進取,已經印在中國人的思想里。(作者是國防大學教授、少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文在寅:金正恩25日下午主動提出會晤
Wired:VR熱度回歸理性 中國主題樂園帶來新契機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