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北宋一個皇帝和明朝兩個王爺,完成了中國書法的傳承,澤被後世

北宋一個皇帝和明朝兩個王爺,完成了中國書法的傳承,澤被後世

原標題:北宋一個皇帝和明朝兩個王爺,完成了中國書法的傳承,澤被後世



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中國書法藝術。


可以說,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燦爛之花,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是我們民族永遠值得自豪的藝術瑰寶。


但很多人不會注意到,中國書法藝術在長達三千多年的演變和發展中,是依賴什麼來完成其傳承與發揚的。

這個過程中,有三個人起到了無可估量的作用——也許,這三個人本身也並未料到會有如此重大和深遠的影響。


這三個人中的第一個,是北宋太宗趙光義。


北宋第一代皇帝趙匡胤、第二代皇帝趙光義在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以後,都致力於改變唐晚期以來重武輕文局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而由於皇家內府珍藏有許多漢魏、西晉、南北朝及隋唐以前歷代名家墨寶,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某天,趙光義心血來潮,盡出內府所藏墨寶,交由翰林侍書王著甄選,命其編次成卷,通過雙鉤描摹法,刻於棗木板上,名曰《淳化閣帖》,珍藏於秘閣,故又稱為《淳化秘閣法帖》。



《淳化閣帖》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書法集帖,璞玉深金,字字珠璣,歷來被稱作「法帖之祖」,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書法遺產。


這種北宋初版的淳化閣帖成本高,棰拓講究,全部採用當時名貴的歙墨和澄心堂紙。


澄心堂紙為五代十國時期產自南唐徽州的一種名紙,膚卵如膜,堅潔如玉,被評為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明代董其昌曾偶得一張,因為太珍貴,連呼「此紙不敢書」。


也由於造價太高,北宋初版的淳化閣帖印本很少,只賞賜給皇親國戚和中書省、樞密院大臣。而在宋仁宗慶曆年間(1041年-1048年),不幸宮中失火,刻帖的木板與所藏曆代名帖原作悉數被毀,則從宋代留傳到明代的《淳化閣帖》就成為了麟毛鳳角。


明太祖朱元璋將這麟毛鳳角之一賞賜給了酷愛書法的第十四子朱楧。

朱楧後來被封為肅王,治理甘肅,王府就設在蘭州。



朱楧赴任之時,不忘攜《淳化閣帖》相隨,子孫相傳,珍藏於內府。


時光飛快,一轉眼到了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


陝西右參政、甘肅洮岷道兵備張鶴鳴偶得一《淳化閣帖》別本,向肅憲王懇求王府所藏閣帖相比照校勘。


肅憲王朱紳堯為朱元璋九世孫,為人慷慨豪爽,平日臨摹帖子時,就覺得「各王府不遍及且無以公海內」,出借過後,另延請著名金石摹刻專家,姑蘇人溫如玉、南康人張應召將閣帖雙鉤臨摹並精刻於陝西富平所產質量特優的銅磐石上,以傳世人。


據記載,「溫、張兩生功苦堅一片石,朝暮作對,若面壁達摩,雪沒脛而弗退也」。


由於工程浩大,肅憲王朱紳堯未能親見刻帖完成而身先逝。他的兒子朱識鋐繼位後,繼承父親遺志,前後耗時7年之久,終於在明天啟七年(1627年)完工。


刻石共144塊,多為兩面刻文。每塊碑石高27.8厘米-34厘米,寬36.5厘米-40.5厘米,厚6厘米-8.7厘米。


所刻《淳化閣帖》又名「肅府本」或「蘭州本」,又因刻成後藏於肅王府東書堂尊訓閣,而稱為《尊訓閣本》。


各卷末除照刻宋本款識外,新鐫「萬曆四十三年乙卯歲(1615年)秋八月九日,草莽臣溫如玉、張應召奉肅藩令旨,重摹上石」隸書三行。


肅府本《淳化閣帖》初拓用太史紙,計253紙,程君房墨。


該帖摹工精良,鋒棱宛然,點畫顧盼,神完意足,有「淳化亞帖」之美譽。


倪蘇門在《古今書論》中稱:「《淳化帖》在明朝,唯陝西肅王府翻刻石最妙,謂之肅本。從宋拓原本雙鉤上石,所費巨萬,今市本相去天淵。」



陳奕禧《皋蘭載筆》稱:「初拓用太史紙,程君房墨,人間難得。」


不管怎樣,《淳化閣帖》通過石碑所拓的肅府本得以傳世,並大發光芒。


可以說,肅府本對傳統書法起到了導引和弘揚作用,成為了中國書法史上一部不朽的經典,即使將之視為中國書法發展的「命脈」也不為過。


趙光義、朱紳堯、朱識鋐三人,對中國書法的傳承與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清順治三年,陝西人費甲鑄曾將「肅本」再刻於西安,藏於西安碑林,稱為「關中本」或「陝西本」。


此外,江蘇溧陽虞氏也有按照肅府早期拓本重摹上石,後藏於南京博物館。


肅府本《淳化閣帖》石刻成20年後即迭遭兵燹,損壞嚴重。


明末李自成義軍猛攻蘭州,石刻被深藏深於府內井中。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由洮岷道陳卓打撈起,並聘邀陳曼仙、毛香林補摹40餘 處,復成完璧。



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陝西提督王輔臣在起兵響應吳三桂叛亂,其部將攻陷蘭州後,曾用閣帖刻石充作馬槽。


該年三月,清軍圍城,王輔臣又欲毀石為炮子,後改壘於城樓作為防禦軍事,使部分帖石遭到損壞。


歷盡劫難後的《肅府本淳化閣帖》現存刻石141方。


清宣統二年,劉爾炘移刻石於蘭州文廟(今蘭州二中)尊經閣保管,並增刻木版釋文四十塊。


1938年,日軍轟炸蘭州,為策安全,時人將石刻埋於大成殿南面院中。


1966年,經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專家組確認,肅府本《淳化閣帖》刻石為我國現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刻石,被認定為國寶級文物,並於當年移交甘肅省博物館珍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說史 的精彩文章:

同治、光緒、宣統三帝無後,有人自稱末代皇后女兒,專家直接笑噴
歷史上最生猛的「武狀元」,生前封王拜相,死後配享歷代帝王廟

TAG:覃仕勇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