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關於中國古代騎兵馬戰的疑惑---元芳,你怎麼看?

關於中國古代騎兵馬戰的疑惑---元芳,你怎麼看?

原標題:關於中國古代騎兵馬戰的疑惑---元芳,你怎麼看?


轉載請於文首註明以下內容


【整理:馬術微學院/煙灰飛飛,資料整理於網路】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騎馬作戰的軍隊。其長處在於較強的機動力能力和衝擊能力,是中國古代較為盛行的兵種,無論是衝鋒破陣,追擊肅敵還是遠程奔襲,都有其無與倫比的優越性。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各國都不能忽略的作戰力量。


在現代很多古代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中,也經常能看到兩軍作戰,萬馬奔騰的熱血場面。更有傳奇將領兩軍對壘單挑,縱馬大戰幾百回合的經典片段。這些影視作品中到底有多少誇張演繹成份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春秋戰國直至秦時是以車戰為主(即馬拉戰車),那個時代是沒有馬鐙和高橋馬鞍的(秦鞍兩端沒有凸起,高橋馬鞍兩端從平坦轉為高翹,限制了騎手身體的前後滑動趨勢,提供了縱向的穩定性。而馬鐙則提供橫向的穩定性,讓騎兵馬上砍殺能夠借力)。所以在上面大秦帝國的劇照中出現馬鐙是不符合史實的。(當然為了演員的安全,不要求無鐙騎乘小編表示理解。)


下圖的秦鞍馬佣,我們可以看到肚帶和秦朝平坦的馬鞍,但前邊沒有盤繞馬胸的胸帶,使鞍易於向後滑動,鞍馬上也沒有配備馬鐙。而且在兵馬俑戰陣的布局上,騎兵數量相對很少,且被布置在遠離主陣的側面角落裡。



為此提供佐證的還有孫臏對騎兵作戰的敘述:「用騎有十利: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虛背敵;三曰追散擊亂;四曰迎敵擊後;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關津,發其橋樑;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振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蓄,虛其市裡;十曰掠其田野,繫纍其子弟。此十者,騎戰之利也。」


說明這一時期由於沒有高橋馬鞍和馬鐙,騎兵的戰鬥力大大受限,擔任的只是輔助任務,如迂迴,偵察,偷襲等,少有直接對抗,武器也是遠程弓箭為主。戰爭主要還是步兵戰車的搏殺。


也有很多沒有騎馬經驗人認為,沒有馬鐙和高橋馬鞍,根本無法進行騎兵作戰。這也是一個極端。騎馬的人都知道,無鞍無鐙騎乘在現代馬術中非常常見(我們稱之為驏騎)。


下面視頻中騎手無韁無鞍,僅靠重心和腿的輔助就可以靈活的控制馬匹做出各種轉向動作。(小編眼裡的小心心冒啊冒)


https://v.qq.com/x/page/k068004jh2m.html?


馬鐙之疑惑

1965年,考古學家在北燕貴族馮素弗墓里,發現了一對直柄包銅皮的馬鐙,是世界上最早的雙馬鐙實物。據此認定,馬鐙的發明,最晚在西晉。(最早的高橋馬鞍文物是東漢末的作品)



那麼問題來了,在晉之前,秦之後的強盛的大漢王朝,關於騎兵作戰的記載不勝其數,那個時候真的沒有馬鐙嗎?由於長期以來始終沒有在考古中發現兩漢馬鐙的實物和雕塑,傳統觀點認為漢代是沒有馬鐙的。


但是,也有很多人認為,根據歷史記載的漢代騎兵作戰記錄來看,西漢末年應該出現了馬鐙。(你問小編怎麼想,其實小編也很糾結,繼續看吧)

理由1:歷史記載中對騎兵戰役的描述證明鞍鐙存在的可能性極大


史載至武帝時已能運用十餘萬騎兵主動出擊,對匈奴作戰。漢名將衛青,霍去病等多次率數萬騎兵,採用迂迴包抄,深入敵後等戰法大破匈奴。衛青率部夜行六百里急襲右賢王部,右賢王不及防備,僅率侍從百餘人逃脫。霍去病部深入匈奴兩千餘里,大破敵軍封狼居胥山(在今蒙古)而還,傳為佳話。


在這些戰役中,我們可以看出騎兵的總兵力不斷增加,明顯已經取代步兵而成為戰鬥主力。而且一次戰役就長驅奔襲數百里乃至一兩千里進行會戰,在沒有鞍鐙的情況下,這樣的戰役幾乎無法想像。組織一支十幾萬人的騎兵部隊,且要保證每個騎兵都能達到無鐙騎乘作戰水平,需要付出的時間和成本在當時基本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史料中還有關於飛將軍李廣的記載:「匈奴追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這種轉身後射的情況,說明此時應已有馬鞍和馬鐙的使用。否則這些大將的騎術武藝就真的神乎其神了。


理由2:匈奴發明馬鐙傳入中原


匈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全族均為能騎善射之士。漢初匈奴已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時刻威脅著漢朝的北部。他們作為游牧民族,從小生長在馬背上,史載,匈奴騎兵「飆舉電至」, 「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 「星散電邁,隱見不測」。這就是說他們來去迅捷,進退自如。



漢朝匈奴戰爭之後,匈奴西進橫掃歐洲,鐵騎一直打到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堡,整個歐洲為之震撼。西方一本《阿提拉的傳奇--匈奴人入侵歐洲》的書籍記載,「上帝之鞭」 阿提拉率領的匈奴騎兵,裝備有歐洲人從來沒有見過的馬鐙。不過那種馬鐙是在馬鞍上繫上繃帶、皮帶或者用一種亞麻織成的腿帶,讓腳有個可以踩踏的地方。這種腳扣更可能是真正意義上的馬鐙的祖先,其材質都極易腐朽而難於保存至今,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始終沒有發現漢代馬鐙文物的原因。


如果說宿敵匈奴有馬鐙的話,漢朝沒有理由不去效仿。即使一開始沒有足夠的重視,在漢高祖劉邦白登之圍後,情況也一定會改變。


史載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以40萬騎兵圍困漢高祖劉邦於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東),曾經以馬的顏色編隊,西方盡白馬,東方盡青龍馬,北方盡烏驪(黑色)馬,南方盡騂(赤黃色)馬。真可謂戰馬如雲,龍氣衝天,銳不可擋。從那之後漢朝一直採取與匈奴的和親政策得以休養生息。西漢自此開始重視發展騎兵,從各處搜尋良馬,並為之建立了一整套養馬政策,裝備騎兵和戰馬護具。加之那時匈奴出了很多內奸,把匈奴騎兵的所有作戰的底細都告訴漢朝人,而且無償給漢朝人訓練騎兵。匈奴人的腳扣很有可能在那個時期傳入漢朝。


好啦,到底漢朝騎兵有沒有配備馬鐙呢?會騎馬的你,你怎麼想?


歡迎文末留言討論


本文編輯


煙灰飛飛實習編輯



願時光能緩,願故人不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術微學院 的精彩文章:

TAG:馬術微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