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淮海戰役對當今指揮員培養的啟示

淮海戰役對當今指揮員培養的啟示

淮海戰役是國共兩黨在解放戰爭時期空前規模的戰略決戰,最終我軍以參戰兵力、武器裝備均處劣勢的60萬人打敗了裝備精良的80萬國民黨軍,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我軍取得淮海戰役勝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雙方軍事指揮員素質的巨大懸殊,無疑是影響這場戰役最直接的因素。而今,戰火的硝煙雖已遠去,但國共雙方在指揮員能力素質培養上的得與失卻為今天我軍指揮員素質的培養提供了借鑒和警醒。

堅定的信念是支撐指揮員作戰意志的基石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軍事指揮員最本質、最核心的素質,是戰場上軍事指揮員不畏犧牲、勇往直前的思想根基,是支撐軍事指揮員作戰意志的基石。

國民黨軍指揮員口口聲稱信仰三民主義,實則他們信仰的是金錢和官爵,追隨的是賜予他們榮華富貴的蔣介石個人,而決不是三民主義。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指揮員的種種行為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最為典型的就是徐州「剿總」司令劉峙,此人不僅胸無大志、任人唯親,而且貪生怕死、貪婪腐化,被人稱為「逃跑將軍」。十二兵團司令邱清泉雖頗有才華、但此人特立獨行、狂妄暴躁、意志薄弱。淮海戰役前,邱率部駐紮河南商邱,他認為「商邱」與「傷邱」諧音,對自己不利,整天琢磨著如何儘快撤離。淮海戰役剛打響,邱就把「向徐州靠攏」的命令變成了大逃亡,不僅丟下友軍黃伯韜兵團,還扔下編入自己兵團的一個雜牌軍。可邱清泉最終還是未逃脫被圍殲的命運。

而我軍指揮員鄧小平、劉伯承、粟裕等雖然家庭背景、學歷層次、人生閱歷和性格特點不盡相同,但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在他們眾多差異背後,卻隱藏著一個共同的素質,那就是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信念—共產主義。鄧小平、陳毅早在留法期間就接受了較為系統的馬克思主義教育,而後成為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劉伯承、粟裕、譚震林是在苦苦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上自覺選擇了共產主義。自從他們接受共產主義的那天起,就把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為實現這一理想他們甘願血灑疆場、馬革裹屍。同時,堅定的理想信念也為我軍指揮員傑出軍事才能的培養、團結協作精神的培育、強大心理素質的鍛造和優良作風的弘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戰場較量的是軍心,比拼的是軍魂。理想信念缺失,戰時就要打敗仗。正如被俘國民黨軍將領王耀武等人在 《告國民黨官兵書》中所說:以無主義、無理想、被迫為蔣美作炮灰之反動武裝,對抗有認識、有理想、自願為人民服務之革命軍隊,勝負之數,不卜可知。所以,無論未來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如何改變,而堅定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終是支撐指揮員作戰意志最堅強的柱石,任何時候都動搖不得。

高超的軍事才能是指揮員出奇制勝的法寶

戰場上在交戰雙方勢均力敵的情況下,指揮員個人的軍事才能往往就成了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一名優秀的軍事指揮員總是能夠準確把握戰爭內在規律,超前預測戰爭發展趨勢以及有效駕馭戰場發展態勢。

淮海戰役中,單從所受正規軍事培訓、戰場礪煉和專業軍事素養來看,國民黨將領與我軍毫不遜色。例如,劉峙畢業於保定軍官學校,杜聿明、黃維畢業於黃埔一期,邱清泉畢業於黃埔二期,而且很多軍官都曾到德國學習深造,有的還接受過美國的特訓。在作戰經驗上,杜聿明、黃維、黃百韜也都是久經沙場的老手,有的還是抗日名將。但是,由於長期受蔣介石建立的過分集中指揮體制的影響,一線指揮員掌控全局和靈機處置戰機的能力得不到鍛煉,導致國民黨軍中雖然不乏能征善戰的將才,卻鮮有運籌帷幄、統領全局的帥才。最典型的就是淮海戰役國民黨軍實際總指揮杜聿明,他是從排長靠一路拼殺成長起來的高級將領,身經百戰、戰功卓著。然而,在其參加或指揮的戰役戰鬥中,杜聿明扮演的都是優秀執行者的角色,在大的戰役戰鬥中需要他臨機決斷的機會並不多。不管是指揮「崑崙關大捷」,還是帶領遠征軍翻越野人山損兵折將,杜都是在機械執行上級命令。這也是他在淮海戰役再次慘敗的原因之一。

而淮海戰役中我軍主要指揮員都是經過第一次國內革命和八年抗戰千錘百鍊的傑出將帥,他們不僅精通作戰指揮,還都有帶領部隊衝鋒陷陣的經歷,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在開闢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還練就了超強的軍事領導才能和駕馭全局的能力。所以,在這種戰爭環境和軍事實踐中成長起來的鄧小平、粟裕、劉伯承等都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帥才。例如,華野代司令粟裕在長達2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終處在戰爭第一線,指揮過不同規模樣式的戰役戰鬥,尤其是獨立開創浙南遊擊根據地的經歷,更培養了粟裕獨立思考、通觀全局的能力。也正是粟裕具備了這種能力,才有淮海戰役的神來之筆。

粟裕的勁敵杜聿明說:「粟裕指揮靈活,有遠見。粟裕的戰略戰術我非常敬佩,不管在什麼時候,總是他領先一步,搶在我們前面,等到我們想到的時候已來不及並已經被包圍,這次突圍也是這樣的。」淮海戰役中,我軍指揮員對於戰爭的指導,總是走一步看幾步,並在關鍵時刻勇於擔當、敢於決斷。而國民黨軍指揮員指揮僵化,不顧戰場實際,盲目執行上級命令,生死時刻又猶豫不決,貽誤戰機,所以從這點來講,國民黨軍輸掉淮海戰役也不足為奇。

未來戰爭中,戰場情況瞬息萬變、戰機稍縱即逝,這對指揮員的軍事才能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指揮員軍事才能的培養上我們既要強調黨委的集中統一領導,又要像指揮淮海戰役那樣,賦予指揮員獨立決斷和臨機處置的權力,充分發揮指揮員的主觀能動性,著力培養他們根據戰場態勢,靈活機動,排兵布陣、巧妙制敵的軍事能力。

高度的戰場協同是指揮員聯合制勝的關鍵

戰爭的殘酷性和戰場的瞬息萬變要求指揮員必須具備精誠團結、生死相依的協作精神。在敵我雙方的殊死搏鬥中,指揮員只有做到勝則舉杯相慶,敗則出死力相救,才有可能在戰爭中取勝。

國民黨軍內部派系林立、將領之間明爭暗鬥、相互傾軋。每當大戰來臨,他們竭力逃避作戰,盡量保存實力。對蔣介石的命令,能拖就拖,實在拖不了就敷衍了事,甚至陽奉陰違。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軍指揮員各自為戰、見死不救的現象屢屢發生。戰役第一階段,為解救被圍的黃百韜兵團,國民黨陸空軍就開始相互扯皮、互相責難,甚至鬧到了蔣介石那裡。當黃伯韜突圍不成,向邱清泉求救時,因二人素有矛盾,邱拒不救援。當參謀總長顧祝同責令其出兵時,邱甚至公然頂撞道:「什麼總長不總長,我就是不出兵。」顧無計可施,只得報告蔣介石。蔣介石再三督促邱清泉出兵,但他仍拒不從命。第二階段,當黃維兵團被圍時,駐紮確山的張滏兵團距黃只有70華里,從軍事學的角度講,若張滏及時東援,黃未必會被殲滅。後來,當杜聿明幾十萬大軍被圍時,蔣介石使勁渾身解也未能從別處調來一兵一卒,最後,只得無奈地對杜聿明說「不要再有任何幻想」。恰如國民黨戰史在分析徐蚌會戰失敗原因時所說:「會戰進行中,我各強大兵團,均因時間、空間上之關係,未能收到切實配合協同作戰之效…,各部指揮之職責不專,各級之牽制過甚,不能適應戰機。」

而我軍指揮員在整個淮海戰役中都體現出高度的團結協作精神。戰役前及第一階段,為配合華東野戰軍殲滅黃百韜兵團,劉鄧率中原野戰軍先是攻克鄭州、洛陽、開封,清除淮海戰場的外圍之敵。繼而又揮戈東進,阻擊黃維、孫元良等兵團,牽制邱清泉兵團。第二階段,圍殲黃維兵團時鄧小平說:「只要殲滅了南線敵軍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國各路解放軍還可以取得全國勝利,這個代價是值得的。」為保證中原野戰軍圍殲黃維兵團,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北阻邱清泉、孫元良兵團;南擋李延年、劉汝明兵團;還先後抽調4個縱隊協同中原野戰軍圍殲黃維兵團。在兩大野戰軍指揮員密切協同下,確保了整個戰役的勝利。

當前,世界新軍事革命迅猛發展,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都發生了很大改變,在一體化聯合作戰已經成為基本作戰樣式的背景下,要想在未來戰爭中取勝,就要求指揮員必須樹立聯合制勝的理念。所以,在指揮員聯合素質的培養上,我們不僅要學習淮海戰役中鄧小平、粟裕等人聯合制敵的思維,更要學習他們聯合制勝的精神。

過硬的心理素質是指揮員科學決策的保證

軍事指揮員最基本的職責就是進行科學決策,而進行科學決策就必須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戰場上你死我活的激烈拼殺、撲朔迷離的戰局轉換、稍縱即逝的戰機捕捉、靈活機動的攻防轉換,都給戰場指揮員心理帶來極大的考驗。因此,指揮員心理素質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其決策水平乃至戰爭成敗。

大量史料顯示,大多數國民黨軍將領長期養尊處優,很少有指揮員經歷過雪山草地、彈盡糧絕等近乎絕境的礪煉和考驗,哪怕是在最艱難的抗戰時期,他們也享受了較高待遇。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軍事指揮員其心理素質可想而知。淮海戰役初期,國民黨軍將領就有畏戰怯戰心理,隨著戰場上的節節敗退,很多指揮員的心理防線也隨之坍塌。戰役期間,由於杜聿明被蔣介石調往東北,作為前線總指揮的劉峙竟然疾呼:「光亭走了,這可如何是好?北進誰能做主?」杜聿明也承認自己 是「以赴刑場之心上戰場」的,故以作戰指揮需要為由,請求何應欽撥輛新吉普車,實則想作為逃跑的工具。至於兵團級指揮員,其心理也幾近崩潰,曾經不可一世的邱清泉,在陳官莊被圍後突然變得情緒異常,整日帶著隨軍女護士到處尋歡作樂,軍中事務撒手不管,直至神經失常。其他將領也如喪家之犬,惶惶不可終日。第五軍軍長熊笑三臨陣逃竄,李彌面對解放軍送來的勸降書,當著部下的面嚎啕大哭。至於激戰中,官找到不兵,兵找不到官,棄職逃命的事情更是接連發生。

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無論戰事多麼激烈,我軍指揮員都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知道,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最關鍵的一戰,也是我軍打的最為艱難的一仗。毛澤東就曾對劉伯承、鄧小平講過:「淮海戰役打得好,好比一鍋夾生飯,還沒有完全煮熟,硬被你們一口口地吃下去了。」,可見此役的激烈程度。在如此驚心動魄的戰場環境下,我軍指揮員心理同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粟裕講解放戰爭他緊張過三次,而淮海戰役消滅黃維兵團是他平生最緊張的一次。為了徹底殲滅黃維兵團,粟裕連續七天七夜不吃不睡,由於長時間高度緊張導致美尼爾氏綜合症發作,頭昏目眩、噁心嘔吐、頭痛欲裂,連頭髮都不能碰,血壓高達180至200,醫生也束手無策。在這種情況下,粟裕仍忍受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以超人的毅力堅持指揮戰鬥。最終,粟裕不僅在戰場上擊敗了敵人,也在心理上徹底擊垮了對手。

國共指揮員心理素質為何差距如何之大呢?這是因為我軍指揮員過硬的心理素質是建立在堅定信仰基礎上,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堅韌性。同時長期的艱苦卓絕的自然環境、嚴峻殘酷的白色恐怖以及敵人強大的軍事壓力,也塑造了我軍指揮員處變不驚、堅忍不拔和勇往直前的強大心理。而信奉金錢權勢的國民黨軍指揮員是不可能做到這點的。由此啟示我們,在非線性、高強度、快節奏、強殺傷為特點的信息化戰爭中,要培育我指揮員臨危不懼、處變不驚、穩定堅韌的過硬心理素質,就必須把理想信念教育與近似實戰的礪煉緊密結合起來。

優良的作風是指揮員凝聚軍心士氣的基礎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指揮員作風的好壞不僅關乎到部隊的士氣,更關係到戰爭的成敗。淮海戰役中,國民黨高級軍官與商人勾結、謀取暴利的現象比比皆是。淮海戰役期間,「剿總」司令劉峙為了一己私利,竟然把軍事秘密泄露給他的生意搭檔,氣的李延年大罵:「劉老總把自己的生意看得比部隊還重,不敗天理不容!」蔣介石也曾指出:「許多高級指揮員每到作戰的時候,不是在陸上準備了車輛,就是在水上準備了船舶,一到緊急關頭,就不管他的部下生死,而先自上車或者登船逃命。這樣沒有人格的官長,可以說是寡廉鮮恥,怎能再取得部下的信仰呢?而且一般高級將領在生活上驕奢淫逸,盡情享受,而部下的官兵,則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何嘗還有一點同甘苦、共患難的意思?」

而我軍的性質和宗旨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指揮員必須具備優良的作風。自建軍之初,我軍就把清正廉潔、官兵一致、一心為民列為各級指揮員的必修課。我軍指揮員也是靠這種「從軍長到伙夫,除糧食外一律吃五分錢的伙食」的清正廉潔,「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的率先垂範,「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的為民情懷極大激發了軍心士氣,由此才贏得了淮海戰區500萬民工大力支援,從而保證了淮海戰役的勝利。

拿破崙曾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力量—劍和精神,從長遠說,精神總能征服利劍。」戰爭既是雙方物質力量的較量,更是彼此精神力量的比拼。歷次戰爭反覆證明,不管是機械化戰爭,還是信息化戰爭,決定戰爭勝負的始終是人而不是物,而優良的作風又是人的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特別是在我軍信息化建設與世界軍事強國還存在差距的情況下,我們更要注重培養各級指揮員勇於犧牲、率先垂範、官兵一致的優良作風,從而最大限度激發官兵戰鬥激情,最終實現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

轉載請註明來源

歡迎關注光明軍事微信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軍事 的精彩文章:

俄羅斯的神秘作戰力量實力如何
構建太空命運共同體路在何方?

TAG:光明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