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作者|趙希夷

編者|陳露

編者按:時人對於明憲宗成化帝的認知,多源於當年紅極一時的《明朝那些事》。然該書戲說成分過多,時常招人詬病,而且書中對成化朝的篇幅也很簡略。故時人對成化朝的認識,很難說不是極為刻板的。本文作者有成化立嗣開始,推出一系列文章,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力圖還原一個真實的成化時代。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提到明朝的皇帝,另類的有好幾位,成化帝以他那曠古絕今的「姐弟戀」名噪於後世。隨著人們自由戀愛的觀念產生,「姐弟戀」已經被人們接受,如今某冰冰的男朋友比她本人小20幾歲,似乎成化帝與比他那位大自己17歲的萬姑姑的愛情也不再稀奇。

人們在心理上,有一個選擇性記憶,總是會記住某個人不尋常的舉動,而忽略掉其他行為。人們只記住成化帝另類的愛情生活,卻忽略掉他作為一個帝國執政者主動或者被動做出的決策,如何影響了帝國進程,而帝國進程又是如何影響到他個人決策的。

即使是常人,也不可能日日夜夜只有一個愛情的主題,瓊瑤阿姨也得考慮到柴米油鹽醬醋茶。作為一個偌大帝國的一號人物,他在享受做皇帝的優越感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如何保證延續自己來享受這種優越感。成化帝幼年多災,在他執政的幾十年,天賦並不算太高的他,還是進行了一定的努力。

初為太子

1

公元1449年的中秋節,偌大的北京城顯得異常冷清,正統帝朱祁鎮率五十萬明軍抗擊蒙古人的內犯,傳回京城的卻是一個比一個讓人揪心的消息,先是諸如成國公朱勇等戰將戰死,後來連皇帝本人也在土木堡被俘虜。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土木堡距離京城距離不算太遠,敗兵在中秋節當天已經陸續逃回,第二日懷來守將報告,皇帝陷虜。朱祁鎮的生母、皇太后孫氏和同父異母弟,留守京城的郕王朱祁鈺頓時慌亂,消息不脛而走,一下子傳遍了北京城。

危難時刻,方見中流砥柱」,兵部侍郎于謙呵斥遷都的主張,並且積極布防。太監李永昌也勸說孫太后要考慮社稷蒼生,倉廩府庫,還舉了南宋的例子進言。孫太后這才下定決心,然後任命朱祁鈺監國,積極對付蒙古的入侵和也先的要挾。

正當人心趨於穩定的時候,僅隔一日,司禮監金英卻傳出了一道瞠目結舌的「皇太后聖旨」,要立皇帝的庶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禮部官員尚未提出冊封意見,皇太后的正式詔令便到了:

邇者虜寇犯邊,皇帝率六軍親征,已嘗敕爾朝百官。今尚未班師,國家庶務不可久曠,特命爾暫總百官理其事。爾尚夙夜秪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眾。欽哉!又敕文武群臣:凡合行大小事務,悉啟王聽令而行,毋致違怠

這位被立為皇太子的朱見深,就是後來廟號憲宗的成化皇帝。但此時,還是個不滿兩周歲的娃娃,所以,朱見深被冊封為太子,「」是真,「」卻不得而知,固然有「」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太后孫氏自己的打算。

孫太后此舉不難理解,因為監國朱祁鈺的母親是賢妃吳氏,而自己的兒子朱祁鎮生死叵測,一旦朱祁鎮有意外,朱祁鈺做了皇帝,那吳氏就會母因子貴成為太后。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孫太后像

孫太后立朱見深為太子,即使朱祁鎮死於塞外,皇位繼承人也應該是她的長孫,由於孫太后的精於算計,全然不懂世事的朱見深成為了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雖說國危立長君,但周武王死後,成王年幼,叔父周公、召公輔政,古代已有先例,在孫太后看來,內外臣子對他的安排是提不出異議的。

景帝易儲

2

女人天生不太適合搞政治,況且孫太后也不是呂后、武則天一類的女人,就在她認為萬無一失的時候,僅僅離朱見深被冊立為太子後的第四天,在京的文武百官就聯名給他上了一份奏疏,奏疏的要點如下:

聖駕北狩,皇太子幼沖,國勢危殆,人心洶湧,古雲「國有長君,社稷之福」,請定大計,以奠宗社。

南京翰林學士周敘則直接勸進朱祁鈺:

昔周公輔成王,當承平之日;今殿下輔皇太子,於有事之秋。視周公之時又甚艱大,雖曰日望聖駕早還,以慰臣民之思,然虜情叵測,時月悠邁,天下之大,蒼生之眾,易以搖惑,殿下得不於此深謀熟慮之乎?

這份詔書直接撕毀了孫太后詔書的理論依據,土木堡固然是多事之秋,難道成王繼位時就是歌舞昇平?且不說當時商朝中原的遺民蠢蠢欲動,誰敢保證那個遠方的箕子朝鮮不會趁機發難?孫太后舞文弄墨,豈能是翰林學士的對手。

朱祁鈺推辭再三,借坡下驢,於九月初六登上了皇帝位,這就是代宗景泰帝。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景泰帝

按照傳統慣例,皇帝的父親才是太上皇,或許朱祁鈺覺得立朱見深為帝,以新君的名義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再廢掉朱見深不合適,所以寧可違背傳統,直接即位,雖然這樣,名分會低一輩。

朱祁鈺即位後,發了一道詔書,強調了內外局勢的嚴重性,並加入了英宗讓人帶回的口信:「都指揮使岳謙出使瓦剌歸,傳英宗口諭,以郕王年長且賢明,令繼統以承奉祀。

觀英宗復辟後,太后下詔仍廢代宗為郕王,曆數其罪,也只是「貪天位」而已,並沒有加入矯詔的情節,從這一層面看,岳謙傳詔,應該為真。

無論是真是假,代宗的即位,都意味著朱見深皇儲地位的動搖。只是這位未滿兩周歲的皇子,既不知被立為太子的意義,更不知父輩們權力鬥爭對他的影響。景泰帝登基後,任用名臣于謙,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于謙

于謙才德兼備,加強邊防,蒙古無計可施。突如其來登上皇位,大權在握,景帝也就不願意放手。北京保衛戰之後,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也先見撈不到好處,便想放了明英宗,藉此求和。

他想放,可是景帝卻不願意接。在公忠體國的于謙勸說下,景帝只得勉強同意,便先後派遣李實、楊善出使瓦剌。

派去瓦剌的使臣楊善隨機應變,竟將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飯,景帝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事實,明英宗回歸之後,雖為太上皇,卻被軟禁在南宮。景帝從內心來講並不希望明英宗回朝,為防備明英宗與舊臣聯繫,對他的一舉一動,都嚴加防範。

景帝接受太監高平的建議,將南宮的樹木全部砍伐,以防有人越過高牆與明英宗聯繫。客觀的講,明英宗對這位弟弟還算不錯,景帝二十歲的時候尚且留在京城,沒有就藩,北征蒙古時,專門讓他「居守京城」,但朱祁鈺卻不希望這位哥哥回來,人性有的時候就是敵不過權力的誘惑。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明英宗

隨著帝位漸漸鞏固,景帝並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明英宗的太子朱見深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於是他一手導演了賄賂朝臣的鬧劇。

由於太子是皇太后立的,景帝不得不慎重。他先試探頗有資歷的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是東宮太子的生日」。金英立刻回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 前者是朱見濟的生日,後者是太子朱見深的生日。不久,景帝便羅織罪名將金英下獄。可見,景帝易儲的決心之大,金英的勸諫也僅僅是推遲而已。

就在景帝愁悶的時候,一道奏疏遞了上來,核心內容是勸景帝易儲。上疏者,是廣西土官都指揮使黃矰。廣西距北京近五千里,黃矰何以率先提議易儲,迎合帝意?《明史》記載:

黃矰以私怨戕其弟思明知府岡,滅其家,所司聞於朝。矰懼罪,急遣千戶袁洪走京師,上疏勸帝早與親信大臣密定大計,易建東宮,以一中外之心,絕覬覦之望。

意思是說,黃矰殺了人,為求活命,急忙派人持書向皇帝獻媚。看到這份奏疏,景帝大悅,於是說了九個字,「萬里之外,乃有此忠臣」。既然有人提議,事情開了頭,朱祁鈺借梯上牆,隨即將奏疏下發,讓群臣討論。

這種討論,很明顯是景帝在向群臣炫耀兼示威,你們不提,終究有人會提,說說你們的看法吧!但群臣仍保持沉默,「眾心知不可,然莫敢發言,遲疑者久之」。

司禮太監興安見群臣不語,厲聲道「此事今不可以、不肯者不用僉名,尚何遲疑之有?於是無一人敢違者,其議遂定。」,「疏下之明日,禮部尚書胡濙,侍郎薩琦、鄒干集文武群臣廷議。眾相顧,莫敢發言。……司禮太監興安厲聲曰:『此事不可已,即以為不可者,勿署名,無持兩端。』群臣皆唯唯署議」。

簽名的大臣極多,包括公侯將相不下數十人,「聯名合奏,父有天下,必傳於子,此三代所以享國長久也。惟陛下膺天明命,中興邦家,統緒之傳,宜歸聖子。今黃矰所奏宜允」。

見群臣就範,景帝反倒謙虛起來,向皇太后請旨,皇太后見群臣聯名易儲,也不好反對,於是宣諭「只要宗社安,天下太平,今心既如此,當順人心行」。改換太子的事情就這麼定下來了。

景泰三年(1452年)五月,景帝更封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朱見濟為太子。在詔書中,景帝稱「天佑下民作之君,實遺安於四海;父有天下傳之子,斯本固於萬年」,不但自己要當皇帝,而且要子孫後代也永遠當皇帝。

事後,景帝又對群臣進行封賞,並大赦天下,普天同慶。對於首倡易儲的殺人犯黃矰,景帝也沒虧待,「令釋矰罪,進階都督」。在特定時間特定背景下的一道奏疏,不僅讓一個殘忍的滅門案兇手逍遙法外,而且加官進爵。為了傳位親子,景帝已經置《大明律》於不顧。

這些變故對朱見深來說沒有產生過太深刻的印象,無論因孫太后私心被立為太子,還是被景帝廢掉,都沒有太多的影響到他。一直以來,他在孫太后的監護下生活,照料他飲食起居的便是那位萬姑娘。正因為他沒有受到影響,所以他登基為帝後,才對長輩的權力鬥爭顯得超然。

重為東宮

3

景帝處心積慮得讓自己的兒子當上了太子,可惜的是,朱見濟在景泰四年十一月就因病夭折,而朱見深在萬貞兒的照料下卻長得結結實實,看來籠子里的雞是不如野雞生命力強,朱見深沒能像平常的皇室子弟一樣,享受特別安逸的環境,倒是自然成長,這不能不說因禍得福。

景帝在位期間,任用于謙整頓軍務,對受災地區減免稅負,發展經濟,同時對邊境少數民族的動亂高度重視。

同時,景帝知人善任,派當初主張南遷逃跑的徐有貞治理河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大明朝恢復了往日生機的同時,景帝還遣進士王重等二十九人分行全國各地﹐博採有關輿地事迹﹐又命陳循、高谷、王文等總裁根據永樂年間集錄的地理之類的書籍、資料,編輯整理成書,至景泰七年(1456年)五月書成,名《寰宇通志》。

從種種表現看,景帝算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可隨著朱見濟的死去,景帝有點頹喪了。偏偏景帝沒有其他子嗣,這樣朝廷上下便開始醞釀重立朱見深為太子。率先發難的是監察御史鍾同和禮部郎中章倫。鍾同的奏疏如下:

父有天下,固當傳之於子。乃者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臣竊以為上皇之子,即陛下之子。沂王天資厚重,足令宗社有托。伏望擴天地之量,敦友於之仁,蠲吉具儀,建復儲位,實祖宗無疆之休。

天命」二字刺痛了景帝的內心,等於揭了景帝的傷疤,更可惱的是章倫的奏疏中,直接指責景帝食言,景帝勃然大怒,將二人下獄。但緊接著南京大理寺少卿劉球和廖庄緊接著上書,廖庄可能吸取了上次的教訓,奏疏寫的比較委婉:

臣曩在朝,見上皇(明英宗)遣使冊封陛下,每遇慶節,必令群臣朝謁東廡,恩禮隆洽,群臣皆感嘆,謂上皇兄弟友愛如此。今陛下奉天下以事上皇,願時時朝見南宮,或講明家法,或商略治道,歲時令節,俾群臣朝見,以慰上皇之心,則祖宗在天之神安,天地之心亦安矣。太子者,天下之本。上皇之子,陛下之猶子也。宜令親儒臣,習書策,以待皇嗣之生,使天下臣民曉然知陛下有公天下之心,豈不美歟?

雖然廖庄的奏疏讓他認為景帝無法直接針對自己,但景帝卻還是找了個機會,對他廷杖八十,憤怒的景帝甚至想起了下獄的鐘同、章倫,對他們用刑,鍾同被擊斃獄中。給事中吳江、徐正揣摩上意,奏請將朱見深逐出京師,加強對明英宗的監禁,卻被景帝發配鐵嶺。景帝心理上竭嘶底里的時候,身體也一落千丈,來日無多。

景帝此時的心理,恐怕最需要安靜,按他的行為,他也明白,見濟既死,不立見深還能立誰?但見濟的死對他的打擊尚未平復,這個彎需要自己來轉,文臣的進諫可以說不合時宜。

即便是景帝倚重的大臣于謙,也主張重立見深。吏、禮、兵三部尚書王直、胡濙、于謙,內閣諸大臣都主張重立見深,兵部左侍郎兼左春坊大學士、「三元」進士商輅草擬奏疏,準備向景帝進言。

但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野心家卻搶先一步,發動「奪門之變」,擁戴明英宗複位。在石亨等人看來,景帝朝的重臣陳循、王文、王直個個是名臣精英,況且還有于謙這樣的文武全才、高風亮節之人。一旦他們擁立見深為太子,那麼從龍有功,被重用的絕對輪不到被壓制的他們。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影視作品中的奪門之變

這次「奪門之變」並未對明朝長期的格局形成太大的影響,變動的是決策層,于謙等人遭到清洗,取而代之的是徐有貞、楊善等人,那位被冷落的孫太后迫不及待到了台前。

明英宗複位以後,廢景帝仍為郕王。這種變局對朱見深來說,卻不算是太好。景帝在位,沒有子嗣,朱見深是第一繼承人,況且也是「眾望所歸」,連于謙等人都支持他為太子。

但明英宗複位以後,客觀上卻推遲了朱見深的即位時間,天有不測風雲,君有難測之威,誰擔保皇太子問題沒有變故,因為支持見深複位的于謙等人已經被清洗,徐有貞、石亨等人難保不會再推選符合他們期望的繼承人。

且明英宗早年被俘虜,回來又被監禁,與朱見深並無多少接觸,父子之情很難說有多麼濃厚,這就不難解釋英宗在天順元年三月初六,立朱見深為太子的時候,冊封的詔書還出了問題,將朱見深誤寫成「見濡」,還將二子見清寫為了「見潾」,如果是忙中出錯,解釋太牽強,這恐怕是英宗早有改立其他皇子的想法,在經歷了思想鬥爭後,靈機一動給出的解釋。

連見清的名字都寫錯方便更好的掩人耳目。明英宗對朱見深不太滿意還表現在與大學士李賢的討論:「然則必傳位於太子乎?」李賢回答:「宗社幸甚。」即使在明英宗病重期間,還有「間東宮於帝者」,至於是誰在進行易儲,或許是英宗自己的考慮。

朱見深被冊立為太子後的第二年才出閣讀書,大學士李賢、彭時、呂原等人第一次見到了這位儲君,未來的大明皇帝。明英宗召來這位並無太多感情的兒子,李賢趕忙扶著他拜倒在英宗腳下。

畢竟是親生骨肉,在剎那間,父子相擁,失聲痛哭。這是人類最真摯的情感流露,經過此次會面,朱見深的太子位算是穩固了下來,但對於他來說,未來才是真正的考驗。

初登皇位

4

明英宗通過「奪門之變」,重新登上皇位八年以後,他三十八歲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明英宗一生驚心動魄,在複位後還遭到了「曹石之變」,但早年的大風大浪使得他還是比較從容的應付了這場鬧劇。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明英宗坐像

明英宗的執政,早年寵幸王振,以致有土木堡之變;晚年又有曹吉祥,還或主動,或被動得殺害了一代名臣于謙。他的許多為政,尚不如景泰帝。

但明英宗好在為登基的朱見深留下了一批賢臣輔政:如內閣中的李賢、陳文、彭時;吏部尚書王翱、戶部尚書年富等人,均是一時之選。

朱見深在天順八年正月二十二日即位,次年改元成化。成化帝登基時僅僅只有十六歲不到,他的登基多半也是被動的,雖然他一直是矛盾的中心。在他登基之前,宣德朝,已經形成了內閣票擬與內監披紅已經成為定製。

無論古今中外,皇帝要認同政治習慣的話,即便庸庸碌碌,也可以成為守成之主,相反諸如商紂王、隋煬帝等才智突出、能力強悍的雄主,只要折騰,破壞了政治習慣,就容易天下大亂、生靈塗炭。因此王導說:「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與天下安」,是有幾分道理的。

成化帝甫一登基,便由李賢主筆,頒布故君遺詔,新君赦令,這也是中國傳統政治的慣例,同時也是興利除弊,重新理順各種關係、緩和矛盾的契機。

這部詔書大部分都是國計民生的老生常談,這符合李賢「太平宰相」的希望,也是成化帝「太平皇帝」的性格體現,由此為成化一朝的政治方針奠定了基本格局和指導方針。不難看出,成化帝忠厚的性格,是不希望破壞政治傳統的「習慣法」的,同時這部詔書也是日後官僚集團對他進行行為約束的依據,這也影響了後世的明朝政治。

平反冤獄

5

明英宗復辟以後,寵幸奸佞。一方面是這些人從龍有功,另一方面也是明英宗對皇位失而復得更加珍惜的緣故,所以增加了錦衣衛的權勢。成化剛即位,就發生了都指揮使門達結納東宮內侍王綸,密謀由翰林侍讀學士錢溥取代李賢輔政之事。

門達在英宗晚年深得寵信,而李賢時為內閣首輔,對門達統率的錦衣衛官校「恣橫為劇患,賢累請禁止,帝召達誡諭之」。門達因此銜恨入骨,設計構陷李賢,事情敗露,英宗也未處置門達。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成化登基

英宗病重,門達蓄意勾結王綸,欲除掉李賢。他們的陰謀被朝臣揭發,憲宗大怒,結果王綸被斬,錢溥被貶,門達因他罪並發,「論斬系獄,沒其資巨萬」。而與此同時,李賢則進少保、華蓋殿大學士,知經筵事。憲宗十分倚重李賢,李賢也「以受知人主,所言無不盡」。

實際上,這次整頓,是牛玉、李賢等當權派對急於秉政的王綸、錢溥的打壓。王綸窺伺司禮監,直接觸犯了牛玉的利益,這是英宗晚年最信任的宦官。錢溥想擠壓李賢,卻沒有與當時在內閣,威望僅次於李賢的陳文合作,陳文也不想錢溥與王綸成功後,反壓自己一頭,所以縱然他與李賢有矛盾,卻反而與李賢站在同一陣線。

王綸與錢溥忽略了成化帝的存在,在英宗入殮這天,王綸在素衣外面套了一件貂裘,使成化帝頗為不滿,所以,成化帝藉機將王綸、錢溥下獄,追究同黨。錢溥、王綸內外官交通,按律當斬,但大赦令剛發,便從輕處置,二人均遭降職處理,錢溥的被貶頗受人同情,時人評價「為權貴所擠,而有順德之行」。

而此次事件的另外一個人物門達,因為結交王綸,也被發配充軍。門達作為一個酷吏,只知道個人奮鬥,沒考慮到歷史進程,統治者需要酷吏維護統治,清除腐敗,又不能讓他們搞的太過分。成化帝新君登基,需要給人民恩惠,作為前朝的鷹犬,作用已失,自當剷除。

門達的被貶使人拍手稱快,成化帝還召回老成持重的袁彬來主持錦衣衛事務。門達的事件表明:新君是要革除前朝弊政的,既然受英宗寵信的門達被處置了,那麼含冤屈死的大臣是否該得到平反?

這時候,監察御史白侃給新君上書,要求為英宗朝因彈劾曹吉祥、石亨而受迫害的御史張鵬、楊暄、耿九疇等人平反,成化帝欣然應允。這封奏疏,也拉開了平反冤獄的缺口。

成化元年,御史趙敔上疏,請求為于謙平反,見深讀罷,頗有感觸,直言:「蓋謙確有安社稷之功,而濫受無辜之慘,比之同時駢首就戮者,其冤尤甚。所司其悉如御史言,亟行之。

于謙在世之時,儘管與孫太后有嫌隙,但在聽聞于謙被殺,孫太后也是十分嘆息。即便是英宗本人,也有點追悔莫及。成化帝還在幼年之時,怕已經對於謙有仰慕之意。成化二年,當于謙之子于冕請與祭祀時,成化帝十分重視,特命翰林院撰寫祭文:

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材,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並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於忠肅公平反後,與也先激戰,屢立戰功的驍將范廣也被平反,范廣被石亨陷害,子發配廣西,妻子宅第被賜給蒙古降丁皮爾馬黑麻,成化帝給范廣平反,同時讓范廣的兒子繼承父親原職。同時英宗復辟,清洗的諸位大臣大都得到了平反,部分恢復了原職。

與此同時,成化將已故國子監祭酒李時勉的謚號由「文毅」改成了「忠文」,李時勉性情正直剛烈,敢於直言,永樂年間下獄,洪熙年間被仁宗用金爪打斷三根肋骨,正統年間不屈服於王振,被帶枷三日,成化認為「臨難不忘國,勤學好問」。李時勉謚號「文忠」比較合適,但成化帝定為「忠文」,突出「忠」,看來也是下過一番功夫的。

景帝加謚

6

于謙等人公忠體國,再造社稷,無論是朝野還是民間,為于謙等人平反都是一致呼聲。但成化帝如此高調,也使一些大臣嘗試討論最敏感的話題,就是如何給景泰帝適當的評價,因為于謙畢竟對景泰帝的即位起到了推動作用。成化三年,湖廣荊門州訓導高瑤上疏成化帝:

正統己巳之變,先帝北狩,陛下方在東宮,宗社危如一發。使非郕王繼統,國有長君,則禍亂何由平、鑒輿何由返?六七年間,海宇寧謐,元元樂業,厥功不細。迨先帝復辟,貪天功者遂加厚誣,使不得正其終,節惠隮祀,未稱典禮。望特敕禮官集議,追加廟號,盡親親之恩。

高瑤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卻代表了當時的一種呼聲,景帝在位期間,施政還算不錯,某些方面是要遠遠超過英宗的,奏疏裡面對景帝的評價還算客觀,但高瑤乖巧的是,將英宗與景帝的皇位之爭釀成的後果的首要責任推給「貪天之功」的曹、石等人。

成化帝見到這封奏疏並未表態,而是將奏疏交由禮部廷議,但禮部的官員拖了一年沒有定論,還將皮球以一句「非臣下所議,請自上裁」踢回給成化帝本人。倒是狀元出身的左春坊左庶子黎淳鮮明得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瑤此言有死罪二:一誣先帝為不明,一陷陛下於不孝。臣以謂瑤此舉,非欲尊郕王,特為群邪進用階,必有小人主之者。

到底是狀元出身,文章遠勝高瑤,且簡單直白。但對於兩種不同的呼聲,成化帝表現出了自己的政治手腕:

景泰往過,朕未嘗介意,豈臣子所當言?淳為此奏,欲獻諂希恩耶。

一方面,成化帝對於政治傳統的尊重和稀泥,另一方面也對黎淳奏疏中將景帝與昌邑王、更始帝比較的不滿。這也表明,成化帝對這位叔父的功績有清醒的認識,也有一絲感激,同樣成化帝也是一位比較忠厚的帝王,臣子不會因言獲罪。

歷史上被廢立次數最多的太子,最終還是當上了皇帝|文史宴

景泰陵

為景帝加謚的提議既然被提起,就不能不被重視,再加上大臣對這位君王的性格有了了解,因此,成化六年,巡按直隸御史楊守隨上疏,再次討論給景帝加謚:「郕王受命艱危時,削平禍亂,功甚大。歿乃謚以『戾』,公論不平。此非先帝意,權奸逞私憾者為之也。亟宜改易,彰陛下親親之仁。

成化帝想到若不是這位叔父,也先打破北京,別說自己做皇帝,能否保住性命還很難說,終於下定決心直面這個問題,所以下詔:

向者朕叔郕王踐祚,戡難保邦,奠安宗社,亦既有年。及寢疾臨薨之際,奸臣貪功生事,妄興讒構請去帝號」,(聖旨中特為先帝父皇開脫並雲尊先帝和皇太后本意,)「……其郕王可仍舊皇帝之號,所有前謚,禮部會議以聞,務合人心,毋乖典禮。仍會所司修飭陵寢,如敕奉行。

成化帝在詔書中,將為景帝加謚號的決定說成是英宗的本意,自己只不過是謹遵聖賢教誨、為父盡孝而已。為此,成化還專門諮詢以商輅為首的內閣。

商輅本就為人公正,此刻正好順水推舟,稱讚英宗聖明,不忘怒斥曹、石的罪惡,最後擬上謚號:「恭仁康定景皇帝」。「布義行剛曰景」,對景帝評價也算客觀,雖然此刻景泰帝有謚號無廟號(廟號在南明朝才有),而且謚號的字也只有四個字。

成化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在奉天門舉行給景帝加謚儀式,規格不高,卻也莊重。對於景泰帝時被廢的成化帝來說,這實在難能可貴,王世懋評價:「大哉!憲皇追封景帝,挽回元氣多矣。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宴 的精彩文章:

通貨膨脹極度變態的永樂盛世|文史宴
秦朝崩潰於無仗可打,美國也面臨過類似的困境|文史宴

TAG:文史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