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太放射性監測2018第一航次返航

西太放射性監測2018第一航次返航

2018年6月7日,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牽頭實施的我國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2018年度第一航次任務圓滿完成並順利返回到廈門。海洋三所黨委書記吳日升、副所長陳玉榮、陳彬,科技處、辦公室和有關實驗室負責人和科研人員等到廈門東渡碼頭迎接監測隊員們返航。

航次首席科學家于濤,船長徐華分別彙報了航次任務完成情況,船舶保障和黨的建設等工作情況。

在聽取彙報後,吳日升書記對航次圓滿完成既定任務表示祝賀,對全體監測隊員和船員團結協作、密切配合為任務完成所作出的貢獻表示衷心感謝。

吳日升書記要求,一要繼續發揚本航次中所形成的好經驗、好做法。二要及時總結臨時黨支部在航次中所發揮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三要進一步提高「向陽紅03」船使用效率,為相關國家基金申報提供平台支撐作用,形成多學科交叉、多任務執行的工作局面。四要抓緊航次任務後續工作,總結凝練西太專項任務成果。五要針對航次中所發現的問題及時採取措施加以改進,確保「向陽紅03」船運行更加高效。

陳玉榮副所長、陳彬副所長分別講話,對航次所取得的成績表示高度肯定,並提出下一步工作要求。

本航次充分發揮「向陽紅03」船的平台作用,努力實現航次資源共享優化,開展了海洋放射性、海洋化學、大氣化學、海洋生物、物理海洋和海洋地質等多學科綜合監測任務。航次歷時29天,航程約5830餘海里,共完成了49個站位的監測任務,包括25個加密站位和3個全水深站位,採集到3根重力柱和3個站位多管海洋沉積物樣品,捕獲40餘公斤海洋生物樣品,為後續研究奠定堅實基礎。

本航次在完成既有工作任務的基層上,還針對一些熱點海洋科學關鍵問題開展了多項科學考察。航次首次開展福島核事故污染物新型指示劑—135Cs的監測工作,有望為進一步明確福島核事故污染物質運移路徑及動力機制提供科學支撐。同時,為深入研究福島核事故泄露入海的人工放射性物質對西北太平洋海域沉積環境的影響,本航次還首次進行了全水深海水及對應沉積物樣品的採集和分析研究。

本航次還搭載開展了西太平洋監測區域海洋酸化研究,投放了9個Argo浮標,並進行全程pCO2監測,為研究西北太平洋區域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積累科學數據。航次還開展了海洋微塑料等新興污染物的監測工作,為深入了解東亞海洋垃圾在西太平洋區域的跨界輸移提供必要數據支撐。

西太平洋海洋環境放射性監測任務由原國家海洋局環保司組織,海洋三所牽頭實施,自2011年以來已連續開展了14個航次的監測工作,為掌握福島核事故對我國海洋海域可能造成的跨界污染影響積累了寶貴的監測數據,為國家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提供了科學支撐,開創了我國海洋生態環境監測範圍從管轄海域拓展到大洋區域的新局面。

信息來源: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海洋知圈

知曉海洋 | 探知海洋

宣傳海洋 | 服務海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洋知圈 的精彩文章:

中國海洋科研機構的空間分布特徵與演化趨勢
我國科研人員成功製備三維水下聲學隱身毯

TAG:海洋知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