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加密貨幣正在成為真正的貨幣?

加密貨幣正在成為真正的貨幣?

在經歷了2017年的曲折起伏後,之前的「幣圈」也開始延伸出了名為「鏈圈」的群體,同時在2017年底,幣圈的人大都開始宣傳自己是鏈圈的一份子。

我們先不去討論圈子的文化演變,僅僅看看Token在2017年的變化,其名頭也誕生了「虛擬貨幣」、「數字貨幣」以及「加密貨幣」(「山寨幣」儘管使用時間更長,但離共識太遠未列入其中)。

而作為最原始的「虛擬貨幣」,目前已經走在了淘汰邊緣,因為該詞名義上實在是太過「虛情假意」,也容易引起人的誤解。

而現在較為流行的兩者說法為「數字貨幣」和「加密貨幣」,但從其定義本身來講,我更喜歡稱這些Token為加密貨幣(Cryptocurrency),也更符合區塊鏈技術。

雖然這些Token被賦予了加密貨幣的稱呼,但也算佔到了「貨幣」二字,既然歸屬於一類貨幣,那麼其必然會帶有貨幣的一些屬性包括交易媒介、儲藏價值和記賬單位等。

就目前的狀況而言,這些加密貨幣離真正的貨幣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並且最終能不能成為真正的貨幣,似乎仍然顯得「撲朔迷離」。

因此,我們試著去尋找加密貨幣欲成為真正的貨幣要跨過的幾座大山,以及它們可能會面臨的更艱難的困境。

交易媒介

首先我們來看看交易媒介的趣味百科。在交易初期,是物與物的交換,其最大不足是無法在短期內完成甚至無法完成,因為這需要對交易的另一方進行搜尋,在缺乏信息的條件下,搜尋成本非常高。隨著交易數量的增加,人們自然想到了中介等價物,即當一個交易者,遇到一個所有交易者都需求的物品時,他可以把手中的物品換成此物品,以降低對其他需求物品的搜尋成本。這些為大家所需求的物品即是人們對其他需求物品的交易媒介。

貨幣的存在是人類進化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但現在一些延續幾百年的貨幣史,似乎正面臨著挑戰者的到來。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

——聖經·馬可福音第四章

價值儲藏

價值儲藏(store of value)作為貨幣屬性的另一個重要職能,被定義為從獲得到消耗收入的過程中對其購買力的保存。

貨幣的這種功能非常有用,因為大多數人不希望在獲得收入的時候立即消費,而是願意在有時間或者更需要的時候再消費。

在價值儲藏中包含了兩個含義,其一是作為購買力的保存,畢竟誰也不希望自己當天發的工資晚上就縮水5%,這是惡性通脹;

另外,如果是純粹的價值儲藏只要購買力短期穩定,長期略帶一點波動人們也是可以接受的,當然如果是向上的波動(購買力增強)必然更受歡迎。

但對於加密貨幣而言,尤其是在2017年,包括比特幣、以太坊在內的加密貨幣,均出現過10%的日漲幅或者10%的日跌幅,在圈內投資者看來這樣的漲跌幅並沒什麼奇怪的。

但是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回憶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可曾見到過某個主流貨幣購買力一天有這樣大的波動。人民幣在2016年一整年兌美元的貶值幅度也才6.98%,而這相對來說已經很高了。

在2017年12月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集團(CME)推出了關於比特幣的期貨,使得比特幣被關入了 「籠中」,使得其鮮有日均5%的波動,更何況10%,但這離作為貨幣價值儲藏仍然還有一段距離。

至於其他一天有超過10%以上波動的加密貨幣,想要成為某種真正的貨幣實在是道路艱難,即使僅僅作為一種投資品種也還略帶牽強。

記賬單位

相對於前兩者的貨幣特性,記賬單位則是一個比較淺顯易懂的名詞,作為貨幣計量名詞的記賬單位,我國會計準則中常以人民幣「元」作為貨幣記賬單位,當然往下的「角」、「分」同樣是其中的一類。

在不同的國家記賬單位可能會採用不同的單位,但都會存在一種能夠與主流貨幣掛鉤的兌換機制,例如美元、歐元、英鎊甚至黃金等等。

儘管存在這樣不同的記賬單位,貨幣之間的流通、轉換還是相對比較流暢的,手續費也還在可接受範圍內,只是跨國交易費率相對高些,效率也不是太高(對一些加密貨幣而言可能是擊潰點)。

至於加密貨幣中目前接受度最高的比特幣,其記賬單位雖然較為統一,但作為要在全球範圍內流通的貨幣,目前的轉賬效率每分鐘僅能處理420次交易事務,遠遠不能滿足作為一種流通性貨幣的需求。

更何況其轉賬手續費在比特幣交易高峰期曾創下過55美元每筆,遠遠高於單筆國際轉賬費,自然顯得不那麼友好了。

相對於其他加密貨幣,例如以太坊、萊特幣、比特幣現金或者瑞波幣,都存在各式各樣的問題,要麼是易擁堵,要麼是認可度不夠抑或使用成本太高,這些都不能勝任作為一個記賬單位的需求。

因此,我們在呼籲加密貨幣的使用時,往往會受限於現階段的各種困擾,即使是比特幣這樣廣為人知的「等價物」,其背後仍然還不能滿足貨幣的使用功能。

我們前面探討的貨幣交換媒介、價值儲存和記賬單位,僅僅還是滿足於貨幣正常使用的三個屬性。

但可以直觀看出的是,目前加密貨幣並不能有效地處理好這些問題,或者說它們都還比較稚嫩,還未成長到貨幣的正常水平。

而作為金融強國的美國來說,其最早也並不是央行負責發行權威的貨幣,一些中小銀行同樣可以發行自己的銀行票據來供人們使用。

但這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包括票據不能在全國各地流通使用,甚至一些小銀行還面臨著倒閉風險。

直到1863年《國家銀行法》的頒布,才使得中央銀行拿回了自己的權利,開始全權掌管貨幣發行權。

站在央行的角度來看,加密貨幣的發行就有點想回到從前「自由銀行」的時代。但這些已經延續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習慣」想要改變,絕非易事。不僅關乎貨幣使用、央行地位還關乎著各國經濟命脈,所以其他非央行推出的加密貨幣面臨著的挑戰便來源與此。

另一方面,之所以加密貨幣的堅定擁護者會相信,其可以成為未來全球的一種主流貨幣。

原因在於,儘管各國央行對於貨幣的監管和使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縱觀整個金融歷史,那些金融危機的發生或多或少都跟貨幣有些關聯,要麼是貨幣濫發,要麼是利率未把控好,抑或一些強國之間的「貨幣戰爭」,這些事件都可以落腳到貨幣的問題上。

正因如此,我們回到2009年中本聰推出比特幣的事件線,正是基於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而激發這位神秘人研發出了去中心化的一類加密貨幣,也開闢了目前加密貨幣的發展盛況。

但現在我們又很難去評判兩者之間的取捨性,因為所謂中心化的貨幣體系必然有其帶來的益處,而加密貨幣的一味去中心化就目前來看,即使滿足了作為真正貨幣的基本屬性,在權益面前仍然還是有些「紙老虎」的味道。

區塊鏈行業有句目前被廣泛提及的話術,也是《三國演義》的開篇語: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在貨幣領域雖然這樣的趨勢目前還不夠明顯,但隱隱約約的面紗最惹人眼,那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也越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

至於加密貨幣能不能翻過這幾座大山,這是個問題,但又不是絕對的困難,因為推動者會加速趨勢的演變。

▼求關注的分割線

?

關注 / 區塊鏈最新動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區塊鏈最新動向 的精彩文章:

比特幣礦機生產有多掙錢?嘉楠耘智兩年利潤飆230倍
IBM聘請區塊鏈研究人員,擴充法國團隊

TAG:區塊鏈最新動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