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淝水之戰後東晉不乘勝追擊,是政治失誤么?

淝水之戰後東晉不乘勝追擊,是政治失誤么?

在我國,「淝水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那麼大勝之後的東晉為何不乘勝追擊,消滅北方各個割據政權呢?

大戰之後,東晉拓土萬里,收復了益州梁州豫州司州徐州袞州青州七個州,而且利用河北後燕和前秦的戰爭,兵鋒已經推進到了河北的鄴城。如果東晉把這種全面進攻持續下去,先河北後河東最後再關中的各個擊破打下去,那東晉收復北方是非常可能的。

但是劉牢之帶的只是東晉北府軍一小部分部隊。雖然失利很可惜,但是對東晉的國力軍力並沒有大的損失。慕容垂當時立足未穩,如果東晉真如淝水之戰前那麼團結,以淝水之戰那樣以主力軍進入河北,也不是不可能。

阻止東晉繼續北伐的主要因素是東晉內部原因,東晉在淝水之戰後外敵被打垮,原來被壓制的內部矛盾開始加劇。主要矛盾是復興的司馬家和其盟友太原王家琅琊王家和主政的桓家謝家的矛盾。

另一方面東晉的執政謝安死去,他在死前還希望來年大舉北伐。但是他死後東晉當政的孝武帝和執政司馬道子顯然不願意看到謝家和桓家的勢力隨著北伐繼續擴大。於是否決了繼續北伐,連謝玄請坐鎮彭城以西援洛陽北護河上的要求都拒絕了。然後謝玄病重請求辭職,辭職回會稽後很快去世,至此東晉北伐顯然告一段落。

東晉是士族政治,朝廷與士族,各士族之間互相牽制達到力量平衡。只有在面臨強敵壓境的情況下,大家才能同仇敵愾,同舟共濟。一旦外來威脅消除,就又恢復了本來的各懷心事,同床異夢的狀態。

士族們不想讓朝廷借北伐之機擴大影響,建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改變他們做土皇帝的逍遙日子。朝廷和其他士族也不會允許某一士族借北伐之機提高威望,改朝換代建立不世功業。這也就是從桓溫開始,東晉歷代北伐都不能成功的原因。而東晉不趁機繼續北伐,並不是政治失誤,而且有其歷史原因的。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關注「想和歷史做朋友」。本文系作者原創,不盡之處請指正,歡迎大家多多點贊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晉 的精彩文章:

一個女人的傳奇,20歲喪夫37歲喪子,做過1任皇后5任太后
你以為陶淵明真的一生閑適安逸,他心中竟有如此想法!

TAG:東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