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明星4天6000萬讓人憤怒,而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1857萬,卻讓人淚目……

明星4天6000萬讓人憤怒,而中國最後一位「女先生」的1857萬,卻讓人淚目……

回復

晚安

送你一個晚安日簽







 


 



她年至耄耋

為中國詩詞之美吟哦至今,她

被稱為中國最後一個「穿裙子的士

。最近,她又做了一件值得世人傳頌的事兒。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顧景言


新聞背後,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近日,在某明星的「陰陽合同

吸引眾人眼球的時候,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教授的舉動。




94歲的

葉嘉瑩先生

把自己畢生的積蓄1857萬元,捐贈給了南開大學,成立「迦陵基金」,用於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







年輕人或許對「葉嘉瑩」這個名字感到陌生,但是,

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國,她卻是讓各大名校的學生瘋狂崇拜的國寶級人物。




那時候,想要聽她的課,必須拿著特有的聽課證才能進場,瘋狂的學生們不惜用蘿蔔刻假章製作出大量假證,只為一睹葉先生的風采。





葉嘉瑩南開講座,「站著講課是對詩詞的尊重」




大家都尊稱她為「先生",這是民國時代人們對德高望重的女學者的敬稱。




彼時的中國,剛經歷過一場文化浩劫,迫切需要一些學者舉著火把重新燃起人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而從海外萬里歸

的葉嘉瑩先生,用自己的真才實學,重新喚醒了人們對古典詩詞的記憶。




如今,在將近40年之後,她為教育事業又捐出自己的全部積蓄,詮釋了什麼叫真正的大師風骨。




那究竟是什麼,成就了葉嘉瑩?






01.




1924年7月,葉嘉瑩出生於北京。




她是滿族人,祖輩原姓葉赫那拉,辛亥革命後改為葉姓。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葉嘉瑩無疑是幸運的。




她的祖上是官宦人家,家境十分優渥,而她的父親葉廷元是北京大學英文系的畢業生,受西方思想影響頗深,自然在子女教育上秉持著開明的態度。




因此,

葉嘉瑩得以享受到了那個時代普通女子不敢奢望的優質教育資源。





葉嘉瑩3歲時與小舅李棪(左)及大弟葉嘉謀(右)合影




書香門第,藏書頗多,葉嘉瑩在幼年時期便耳濡目染

,識字之後經常自己翻閱家中的典籍書冊,雖然並不能盡懂書中奧義,卻也培養出了手不釋卷的好習慣。




不過,葉嘉瑩小時候所處的那個年代,傳統思想依然認為女孩子不應該出去拋頭露面,她的祖父也堅持這種觀點。




所以,在葉嘉瑩到了開蒙的年紀,她的父母並沒有將她送到外面的學校讀書,而是專門請來了她的姨母作為她的家庭教師,一對一地為她講授《論語》和其他典籍,這些都為她之後的詩詞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國學根基。




嚴厲保守的祖父過世之後,葉嘉瑩得以進入學校學習。





1945年大學畢業的葉嘉瑩




她酷愛古詩詞,一方面在學校大量閱讀唐詩宋詞,另一方面跟隨舊學功底深厚的伯父進行詩詞創作。




徜徉在詩詞的王國之中,不僅使她看到了古典中國最美的文化遺產,也使她感受到了先哲們曾經有過的情感內核。





02.




當時沉醉在唐詩宋詞之中的葉嘉瑩不會知道,平靜安寧的生活很快就會被打破,而她所熱愛的古詩詞,則會成為支撐她走過艱難歲月的重要支柱。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很快淪陷在日寇的鐵蹄之下。




葉嘉瑩的父親在政府部門工作,不得不跟隨單位撤退到了後方國統區,很快就音訊全無,留下13歲的葉嘉瑩和母親、幼弟一起在淪陷區,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原本一直享受著優越生活的葉嘉瑩,一下子跌落到了生活的谷底,嘗遍了世間艱辛。




每天可以獲取到的食物是有限的,而且極度難吃,然而最讓葉嘉瑩感到難以接受的並不是生活上的貧困,而是精神上的苦痛。




1941年,葉嘉瑩考入輔仁大學國文系。不久之後,她的母親身患重病,在前往天津治病的途中病逝。




由於葉母執意不讓孩子們陪同她去天津,所以葉嘉瑩和兩個弟弟都沒能陪她走過生命的最後一程。這件事情,成了葉嘉瑩心中永遠的遺憾。





葉嘉瑩的姨母、母親




她曾在詩中沉痛緬懷自己的母親:「早知一別成千古,悔不當初伴母行。本是明珠掌上身,如今憔悴委泥塵。」




故園淪陷、喪母之痛使葉嘉瑩的心變得更加細膩敏感。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作「國家不幸詩家幸」,外在的苦難對於普通人而言是不幸的,對於詩詞的創作者來說卻未免是件好事。嘗遍了世事的酸甜苦辣之後,葉嘉瑩的詩詞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除此之外,國家破碎、親人四散,在一連串的打擊之後,是古典詩詞支撐葉嘉瑩繼續面對生活。畢竟,沒有哪些悲劇是古代的詩人詞人沒有經歷過的。




詩詞能夠撫慰受傷的靈魂,葉嘉瑩在古典詩詞的滋養中振作起來。




大學二年級,葉嘉瑩遇到了對她一生影響最大的恩師——

顧隨





與老師顧隨及同學合影,顧先生後右側一是葉嘉瑩




顧隨,字羨季,別號馱庵,是我國著名的禪學家和書法家,在古典詩詞領域造詣頗深。他和葉嘉瑩的經歷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少年喪母,性格敏感,在文學領域有著很高的才情,大半生投身於教育事業。




相似的經歷和才情使師徒二人格外投緣,詩詞方面多有唱和。在上課的時候,葉嘉瑩總是聚精會神地記下顧先生說的每一句話,一共記了滿滿八大本筆記。




顧隨曾寫信告訴葉嘉瑩,自己一生中的學問,葉嘉瑩「已盡得之

,這是一位老師對自己學生的最高讚美。




然而師徒之間的緣分卻在1948年春天被突然打斷。




葉嘉瑩結婚了,她的丈夫趙鍾蓀是國民政府的職員,葉嘉瑩也因此需要婚後跟隨他一起去南京。





1948年葉嘉瑩結婚照




雖有千般不舍,顧隨還是為自己的愛徒寫下了贈別的詩篇: 




食荼已久漸芳甘,世味如禪徹底參。


廿載上堂如夢囈,幾人傳法現優曇。


分明已見鵬起北,衰朽敢言吾道南。



此際泠然御風去,日明雲暗過江潭。





03.




大約半年之後,由於國民黨在戰場上節節敗退,很多政府職員都撤退到了台灣,葉嘉瑩也跟隨丈夫趙鍾蓀南下台灣,從此之後,她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恩師顧隨。




雖然離家萬里追隨丈夫南下,但是葉嘉瑩內心深處對丈夫趙鍾蓀並沒有太深厚的感情。





葉嘉瑩50年代在台灣(後排右四)




趙鍾蓀的姐姐是葉嘉瑩的老師,兩人因此相識。趙鍾蓀對葉嘉瑩窮追不捨,其姐也一直幫忙撮合,思想保守的葉嘉瑩不忍心違拗自己的老師,也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卻未曾想到,鑄成了自己後半生的坎坷。




到台灣不久,趙鍾蓀就被國民黨當局以「政治思想問題」為由抓了起來,葉嘉瑩也跟著被牽連,丟掉了工作。




趙鍾蓀被關押了3年之久。在此期間,葉嘉瑩帶著襁褓之中的女兒,寄居在親戚家中的走廊里,受盡了冷眼。為了謀生,她四處求職,終於找到一份教書的工作聊以糊口。





葉嘉瑩與女兒




3年之後,趙鍾蓀被釋。本以為是苦盡甘來,卻沒想到是另一個噩夢的開始。




趙鍾蓀由於在牢獄之中受了很多非人的折磨,性情變得暴躁乖戾,動不動就對葉嘉瑩斥責辱罵。




葉嘉瑩獨自承受著養家的壓力,有時候從早到晚都在上課,回家之後還要面對丈夫的冷臉。趙鍾蓀要求她每天都要回家做飯,否則就把廚房裡的鍋都扔在地上表示不滿。





葉嘉瑩在台大任教時為小朋友講課




對於一個女人來說,既要養家糊口,又要承擔全部家務,動輒還要遭受丈夫的辱罵,這是何等殘酷?最痛苦的時候,葉嘉瑩曾經想過用煤氣結束自己的生命。




但是葉嘉瑩卻從未想過拋棄自己的丈夫。她並沒有過多苛責他,因為她明白,丈夫並非是故意要折磨她,而是被那3年的殘酷歲月折磨得失去了本心。




20世紀60年代末,葉嘉瑩在詩詞上的造詣引起了海外學界的注意,加拿大的哥倫比亞大學向她伸出了橄欖枝。




為了讓丈夫離開台灣這個傷心地,也為了讓海外人士感受到中華詩詞之美,葉嘉瑩接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邀請,帶著丈夫和孩子遠赴加拿大。





葉嘉瑩在溫哥華為幼兒講古詩





04.




在加拿大,葉嘉瑩克服了語言上的問題,旁徵博引地向金髮碧眼的洋學生講述古典詩詞,經常博得陣陣掌聲。




按理說,葉嘉瑩應該知足了。畢竟加拿大的生活條件比較優渥,足以讓她和家人過上平靜安寧的生活。但是葉嘉瑩的心中卻一直有一個念頭:

回到中國,用中文向故國學子講述我國的古典詩詞。




故國難忘,這是很多老一輩文化學者的執念,葉嘉瑩也不例外。




十年浩劫之後,中國百廢待興,文化領域也迫切需要大師出來重整河山。




旅居海外的葉嘉瑩得知這個消息,毅然決定回國!





1979年葉嘉瑩初抵天津與南開大學諸教師合影




葉嘉瑩的歸來,在中國文學界引起了震動。她的深厚學識和教學技巧,讓青年學生們狂熱不已,每場講座都座無虛席,前來聽課的學生把走廊和窗檯都擠滿了。




為了維持講座現場的秩序,高校不得不制定了規則,要求持有聽課證才能入場。然而這也難不倒求知若渴的學子們,一位女生用蘿蔔刻章製作了假聽課證,引來諸多學子紛紛效仿,一時間蘿蔔成為了廣受歡迎的緊俏貨。





80年代在湖南湘潭大學講學




在經過一番考量之後,葉嘉瑩接受了南開大學的邀請,成為南開古典文學領域的執牛耳者。




從歸國至今,大約40年的時間裡,葉嘉瑩始終耕耘在教學的第一線。她不慕名利,從不效仿某些所謂的文化學者寫雞湯文章牟利,而是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教學和研究之中。





1981年在四川杜甫草堂杜甫學會上發言




如今,很多學生慕名去聽葉嘉瑩的課,發現這位已經90多歲高齡的老教授依然站得筆直,儀態優雅地將古典詩詞之美娓娓道來。民國遺留下來的大師風韻,在葉嘉瑩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現。




2018年6月3日,葉嘉瑩將畢生積蓄1857萬元悉數捐出,奉獻給南開大學。




這一舉動堪稱是大師風骨的最好明證,然而卻並沒有多少人注意到這件事。







輿論的焦點,往往在娛樂明星的身上,「

大師風骨無人問,戲子爛事天下知。」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病態之處。




但是想必葉嘉瑩先生並不在意,於她而言,此心光明足矣,又怎會在意外界是否讚譽?




周刊原創作品 |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歡迎分享朋友圈













發現中華之美,為華人發聲


提供有廣度的知識,有溫度的立場和有深度的思想



點擊 閱讀原文,查看「

華人優品

」推薦好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8歲女童與20歲男人畸戀多年要結婚,幾萬人鼓吹真愛,要臉嗎?
一夜間偷空伊朗500公斤絕密核武檔案,這個中東小國,做到了美國沒做到的事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