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道試題要了出題老師的命,冤還是不冤?

一道試題要了出題老師的命,冤還是不冤?

一道試題要了出題老師的命,冤還是不冤?

雍正

「查嗣庭試題案」是清初的一個大案,民間傳說,查嗣庭因為出了一道考試題,結果把自己的性命給搭進去了。

查嗣庭(?~1727),字潤木,號橫浦,浙江海寧人,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進士,累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一道試題要了出題老師的命,冤還是不冤?

查嗣庭

雍正四年(1726),查嗣庭擔任江西鄉試主考官。其所出的試題中,有一道題為「維民所止」。

這道題為保犯忌呢? 「維民所止」中的「維」「止」二字,如果上面加上「亠」與「一」,就變成了「雍正」。 「雍正」去掉「亠」「一」,就變成了「維止」。所以,「維止」等於是「雍正去頭」。

砍掉皇帝的腦袋,這意思就太惡毒了!

一道試題要了出題老師的命,冤還是不冤?

清代照片

將「維民所止」聯想成「維止」,再將「維止」解釋為 「雍正去頭」,是非常牽強的。

「維民所止」,語出《詩經·商頌·玄鳥》:「邦畿千里,維民所止。」所以,這個試題既在科舉考試的出題範圍,語義也是很好的,沒有什麼「陰謀」的成份。

民間的這個傳說,算是空穴來風。徐珂《清稗類抄·獄訟類》載:「或曰:查所出題為「維民所止」。也就是說,查嗣庭主持任江西鄉試時,確實出了「維民所止」這道題。

一道試題要了出題老師的命,冤還是不冤?

古裝照

實際上,徐珂在《清稗類抄》中,並沒有肯定查嗣庭出了這道題,而是在前面加了「或曰」二字,也就是有人這麼講,是查嗣庭諸多死因的一種說法。

根據法式善《清秘述聞》,雍正四年江西鄉試的三題,一是「君子不以言舉人」一節;一是「日省月試」 一句;一是「山徑之溪間」一節。查嗣庭出的江西鄉試題,根本就沒有「維民所止」這道題。

但是,査嗣庭曾著有一本《維止錄》,這本書的頁云:「康熙六十年某月日,天大雷電以風,予適乞假在寓,忽聞上大行,皇四子已即位,奇哉。」

一道試題要了出題老師的命,冤還是不冤?

雍正

「皇四子」即愛新覺羅·胤禛(1678—1735),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即清世宗),年號「雍正」。

《維止錄》實際上是査嗣庭的日記,下筆比較隨意,不僅書名像是要將「雍正去頭」,裡面的內容有多處犯忌,雍正皇帝勃然大怒,是針對査嗣庭這本書的,而不是他出的試題。

一道試題要了出題老師的命,冤還是不冤?

官員妻妾

査嗣庭的其他筆札、詩鈔,「語多悖逆」,「諷刺時事,心懷怨望」。雍正五年(1727)五月,査嗣庭自感問題嚴重,在獄中自殺。死後被戮屍梟示,其子十六歲以上被處於斬刑,十五歲以下被流放,其他家人發配邊疆為奴,其妻與二兒媳含恨自殺。

綜合相關史料,査嗣庭應該是個言行不夠謹慎的封建官員。因為這一點,葬送了一家老小的性命。

一道試題要了出題老師的命,冤還是不冤?

清代照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