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朝鮮戰爭停戰65周年再回首【一】中國出兵前的艱難決策

朝鮮戰爭停戰65周年再回首【一】中國出兵前的艱難決策

原標題:朝鮮戰爭停戰65周年再回首【一】中國出兵前的艱難決策


朝鮮戰爭是冷戰開始後在西方和東方社會主義陣營之間爆發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爭,它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朝鮮分治,以及冷戰初期所形成的緊張國際形勢,對以後的遠東和世界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


由於朝鮮不如日本重要,日本乞降前美國來不及認真設想朝鮮的佔領方案,匆忙之中確定美蘇兩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執行朝鮮受降與佔領,而蘇聯竟也同意了。


這之後,美蘇兩國分別在南北雙方扶持了政府,但他們低估了朝韓雙方渴望統一及獨立的願望,朝鮮戰爭不可避免。


1949年,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受中國革命勝利鼓舞,也想統一全朝鮮,請求蘇聯支持。金日成、朴憲永兩次強烈要求蘇聯軍事援助,支持其對韓國的進攻,但終為斯大林所婉拒。


當時斯大林告誡金日成:「南侵是不允許的。第一,北朝鮮人民軍並未對南朝鮮軍隊形成真正的優勢,人數上處於劣勢。第二,南朝鮮還有美軍,戰事一發,他們要介入。第三,要記住蘇美之間三八線分割協定仍然有效。如果我們首先違反,就不能名正言順地阻止美國的介入。」

金日成沒有死心,轉而向毛澤東求助。1949年5月,金日成派人民軍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訪問北平,與中共領導人商談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編成中朝鮮師轉屬人民軍的問題,並表露了準備採取軍事行動的意向。因國共內戰尚未結束,毛澤東只答應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把中共軍隊中的兩個朝鮮師轉給北朝鮮,如果朝鮮半島發生戰爭,中共「將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特別是上述師的給養和武器」。但是,毛澤東「勸告朝鮮同志」,即使在美國撤軍而日本人也沒有回來的情況下,也「不要向南朝鮮發動進攻,而是等待更有利的形勢」。



毛澤東對朝鮮戰爭的前景有錯誤的預測,他以為戰爭爆發後美國將派日本步兵而非美國步兵幫助韓國,所以對金日成的戰爭計劃持積極態度。


但這無法改變斯大林的態度,斯大林對朝鮮的軍事行動一再警告。這種局面在1950年得到改變。


1950年1月5日,美國總統杜魯門與國務卿艾奇遜並承認台灣和朝鮮半島都不在美國太平洋的防禦線之內。

這之後,在蘇聯和美國相繼撤出在朝鮮和韓國的駐軍。隨後,1月19日,蘇聯駐平壤大使什特科夫電告斯大林:金日成很激動地請求允許他對南朝鮮發動進攻。斯大林一改對朝他鮮的約束,30日,斯大林讓什特科夫告訴金日成:可以幫助他,但是前提是要得到北京的支持。


在現有資料及研究文章中發現,金日成沒有急於與北京聯繫,而是與蘇聯不斷磋商。



這年3月,蘇聯表示願意為朝鮮提供大量資金和軍事裝備。4月金日成前往莫斯科請示斯大林。根據當事人回憶錄可知,金日成一直宣稱北方佔有優勢,一旦發起戰爭將會在3天內取得勝利,並保證美國不會參與這場戰爭。在這次會面後,美國在朝鮮半島採取防禦和退守政策的同時,斯大林決定支持並幫助金日成發動統一朝鮮半島的戰爭,且蘇聯直接參与了戰爭的策劃和準備。


儘管斯大林已經同意,但他依舊要求金日成就戰爭一事來徵求毛澤東的意見。

5月13日金日成訪問北京,向中國通報情況,當時周恩來驚訝得不敢相信,當即中斷會談並向上報告,毛澤東當即緊急要求直接向斯大林證實。斯大林5月14日電報的答覆是「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他同時告訴毛澤東:儘管他已同意了朝鮮人關於實現統一的建議,但是,「這個問題最終必須由中國和朝鮮同志共同解決,如果中國同志不同意,則應重新討論解決這個問題。」


沒有證據表明毛澤東當時是否同意,中共與蘇共對此有過漫長的爭論,雙方都指責對方支持金日成發動戰爭。有學者認為,在斯大林決定後,毛澤東沒有不同意的餘地。


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毛澤東俄語翻譯師哲稱戰爭爆發時,毛澤東並未事先得到消息。而當時朝鮮並未考慮中國的規劃,毛澤東無法知道精確的進攻日期和侵略計劃,導致戰後雙方關係陷入不穩與搖擺,這點還是可以肯定的。


另一點可以確定的是,朝鮮戰爭爆發後,金日成的預言沒有實現。

朝鮮戰爭爆發第二天,美國就採取了軍事干涉行動,並且進駐台灣海峽,而蘇聯多次不出席安理會會議,導致美國打著聯合國的旗號組成聯合國軍正式介入。當時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提醒了斯大林:蘇聯代表應該參加安理會會議以否決任何不利決議。但斯大林卻出乎意料地指示:蘇聯拒絕復會。朝鮮在美國為首的強大的聯合國軍攻擊下兵敗如山倒。


儘管斯大林支持金日成的軍事行動,但斯大林不願在亞洲激怒美國也是眾人皆知的。因此,蘇聯在6月27日發表公報,表示蘇聯不會在朝鮮半島與美軍對抗。6月28日,周恩來發表聲明,強烈譴責美軍第7艦隊開進台灣海峽,認為這是「針對中國領土的武裝入侵……公然違反聯合國憲章」並宣稱韓國在美國的指使下入侵朝鮮是「美國為侵略台灣、朝鮮、越南和菲律賓製造借口」。同日,毛澤東發表講話,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



但中共領導人是否如同毛澤東所宣稱的那樣準備好了出兵是個謎團。


為了應付可能出現的危急情況,1950年7月2日,中共中央或毛澤東本人決定成立東北邊防軍,並通過周恩來將這一情況向蘇聯大使做了通報。在7月7日中共中央正式做出成立東北邊防軍決定之前,已經確定由正在籌備台灣戰役的總指揮粟裕擔任東北邊防軍的領導職務。


在戰爭開始後,中共不僅做好了戰爭準備,8月中旬,高崗就曾在一次東北邊防軍的幹部會議上說,「我們必須主動幫助朝鮮人民……讓朝鮮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只不過毛澤東為了獲得更多的蘇聯軍事供應和空中保護而不斷擺出退縮的姿態。


但也有資料顯示,從5月13日得知金日成的戰爭計劃,到金日成於10月初向毛澤東求救,在這短短的幾個月中,中國領導人至少召開了九次會議討論朝鮮問題。中國將領的回憶錄顯示,直到出兵前,中共高層還未就此達成一致。毛澤東甚至說,當時在中共領導人中,只有一個半人主張出兵(那半個人是指周恩來)。甚至彭德懷最初也對出兵有異議。


所以,史學界比較傾向於毛澤東主要是出於對國家安全利益的考慮,為了保護東北的工業基地,免除反動勢力的威脅,中國必須進行一場禦敵於國門之外的戰爭。另一種看法認為毛澤東的舉動主要是出於革命的信念和意志,及其渴望戰勝美帝國主義的激情,並以此作為繼續革命的動力和提高中國國際地位的手段。


不能簡單的看待出兵,毛澤東的考慮包含了這兩方面的因素,而不僅僅是出於某一方面的考慮,但也不是這兩種因素的簡單綜合。面對當時中國所處的複雜環境和條件,毛澤東的決策動機並非如有些國外學者認為的那樣「混亂不清」,而是由多種因素構成的,且隨著朝鮮局勢的變化而逐步臻於成熟。


10月初,聯合國軍逆轉戰情,向北開進,越過38度線,最終促使中國政府決定出兵介入。10月19日,中國志願軍出兵朝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西北軍閥發家史,寧夏馬鴻逵與青海馬步芳原來不是一家人
徐向前在元帥里排行老八的原因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