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德國的戰爭之路:從凡爾賽到希特勒

德國的戰爭之路:從凡爾賽到希特勒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敗,戰後又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那它又是如何走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條不歸路的呢?

對答案的尋找,還得從《凡爾賽和約》開始。《凡爾賽和約》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戰勝國之間就如何對待戰敗國和未來的歐洲秩序而產生的巨大分歧。其中尤以法國的主張最為嚴厲。一戰西線的主戰場就在法國北部地區,那裡是法國的工業區,可以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法國造成的創傷遠大於英國和美國。而且德國的威脅實際上早在1871年普法戰爭開始就已經成為法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因此法國堅持要嚴厲懲罰德國,甚至提出肢解德國的計劃。但該計劃遭到英美的反對,英國在經歷了一戰巨大的傷亡之後,重新回到了「均勢」思維之中,擔心過渡削弱德國會導致法國的獨大。這條路走不通,法國便退而求其次:一方面提出了巨額賠款要求,另一方面又努力尋求獲得英美等國的軍事保障承諾,但又始終無法獲得英美兩國的明文保證。

我們常說,歷史是由必然和偶然共同決定的,這種遊走於確定與不確定之間的藝術也正是歷史迷人的所在。在這種迷人之中存在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一個國家的危難之際總會有一個大師橫空出世。對於百廢待興、前途迷茫的德國來說,這個時候真的有一位外交大師站了出來,他就是魏瑪共和國傑出的外交部長和總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我們先將視野拉回到施特雷澤曼上任之前的1922年4月的熱那亞會議。這是一次討論戰後歐洲經濟的國際會議,在這次會議上,兩個被凡爾賽體系孤立的國家——德國和蘇聯——也都派代表出席了會議。這兩個國家都是凡爾賽體系被壓制的對象,外交上都十分孤立,並且都面臨著來自協約國的巨大的賠款和債務壓力。因此這兩個國家走到了一起:協約國希望讓蘇聯承擔前沙俄的債務,迫使其重新回到資本主義道路。同時通過誘使蘇聯加入對德國的賠款要求,離間德國和蘇聯。德國和蘇聯也都不想給自己再多加上一個敵人,也都希望在彼此身上找到外交突破口。因此兩國在拉巴洛簽署了《拉巴洛條約》,建立外交關係並且撤銷彼此之間的一切債務。這個條約的意義遠不止於此。除了明文寫到的經濟需要之外,考慮到當時的外交環境和東歐新出現的一些列小國這一地緣現實。實際上《拉巴洛條約》開啟了蘇德的合作之路,這條路最終一直走到了1940年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但是《拉巴洛條約》的簽署徹底激怒了協約國。法國和比利時立刻駐軍到魯爾工業區。這是一步很差的棋。魯爾工業區是德國經濟的命脈,協約國對這裡的佔領使得德國本就十分糟糕的經濟更是雪上加霜,德國通貨膨脹暴漲,很快就漲到了紙幣都不如一張白紙的價值。這樣一來,德國更加沒有資金支付賠款。法國和比利時很快發現,他們對魯爾工業區的佔領所得到的收穫最多只能勉強維持駐軍的開支。從長遠來看,這一舉動嚴重破壞了德國中產階級的經濟地位,中產階級一直都是社會穩定的核心力量。德國極右翼和極左翼組織紛紛成立,社會矛盾更加激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將來納粹的上台。在這樣的危急關頭,施特雷澤曼正式出任外交部長。他認識到魯爾對德國的重要性,也敏銳地感覺到在整個事件中法國和英美等國的矛盾。因此,施特雷澤曼主動放棄所有抵抗,表現出屈服於法國的姿態。贏得了英美等國的認可,也將法國至於一種尷尬的境地之中。

很快,1923年來自英國、美國、法國、比利時和義大利的代表在美國聯邦預算局長道威斯的主持下成立了旨在解決德國賠款問題的會議。並且提出了著名的《道威斯計劃》。該計劃提出先給予德國大量的貸款,讓德國恢復經濟,然後再支付賠款。在1927年的《楊格計劃》中,又撤銷了對德國的監督,協約國也提前從萊茵蘭撤走。緊接著,1925年德國又與協約國在瑞士的洛迦諾簽訂《洛迦諾公約》。這個公約值得細說一下。首先《洛迦諾公約》是由一些列單獨的公約組成的。它包括了德國與比利時和法國的邊界確認,並且得到了英國的保證。但是他也包括德國與波蘭和捷克的邊界承諾,這裡承諾雙方將來通過仲裁來解決彼此之間的邊界矛盾。但是協約國卻不願意對此給予軍事保證。實際上,《洛迦諾公約》使得法國和英國得到了德國對西部邊界的承諾,自鳴得意;而德國又保有改變東部邊界的可能。為彌補該公約的不足,法國又與波蘭和捷克簽署了互助條約。但很快法國開始修建馬奇諾防線,實際上等於放棄了將來對東歐國家的軍事支持。隨後,德國被獲准重回國際聯盟。可以說,施特雷澤曼準確的認識到協約國之間的矛盾,巧妙地利用這些矛盾,獲得貸款恢復經濟、減少了賠款,並重新獲得了外交承認。

單論外交手腕。施特雷澤曼完全可以成為與俾斯麥和梅特涅媲美的外交大師。但不幸的是,施特雷澤曼也同樣和俾斯麥、梅特涅一樣,是悲劇人物。俾斯麥在威廉二世上任後黯然離職,隨著他的離開,德國外交也全線崩盤。梅特涅在拿破崙戰爭之後為奧地利量身打造了維持其地位的維也納體系。但在1848年的民族主義巨浪中被轟走,隨後奧地利在歐洲的地位也日薄西山。施特雷澤曼也是。他的閃轉騰挪,為德國贏得了一片外交新天地。但是他在魯爾危機中向法國屈服、在洛迦諾公約中承認阿爾薩斯-洛林回法國、在賠款計劃中認可德國的責任。這些被當時的德國極右翼和極左翼視為「賣國行為」。完全無視這樣做對德國的意義。1929年10月施特雷澤曼去世,同月,席捲全世界的大蕭條爆發。德國歷史即將走進更黑暗的一頁。

說到施特雷澤曼,由於《洛迦諾公約》,他和法國外長白里安,英國外交大臣奧斯汀·張伯倫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但是諷刺的是,根據戰後繳獲的德國檔案發現,施特雷澤曼根本不是什麼和平主義者。他是一個堅定地德意志民族主義者,堅定地維護德國的國家利益,始終立志於解除《凡爾賽和約》的枷鎖。不過,不同於希特勒,施特雷澤曼認識到一戰後德國外交的孤立和實力的虛弱;也認識到協約國之間的貌合神離。因而他選擇通過外交手段而非軍事侵略來實現自己的計劃,並為德國贏得了近十年的恢復期。

感謝大家的支持,歡迎關注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緣分析君 的精彩文章:

簡答:戰後日本為何追隨美國?

TAG:地緣分析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