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智慧的起源——《易經》

中國智慧的起源——《易經》

說《周易》是中國智慧的起源,可能會引起一些人的反駁:《易經》不是周文王寫的嗎?難道周朝以前就沒有中華文化和智慧嗎?

在這裡,筆者首先要糾正一個誤區:我們現在接觸到的《易經》其實是《周易》,有的出版社按照《周易》的書名出版,有的就乾脆按照《易經》的書名出版。內容都一樣,因此把《周易》和《易經》划上等號也就不奇怪了。這裡插一句:購買古籍的時候建議選擇「中華書局」出版的(這不是廣告,純屬「好東西要和大家分享」)。

《易經》也叫《三易》,包括:《連山》、《歸藏》、《周易》。《周禮》記載「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易》,二曰《歸藏易》,三曰《周易》,其經卦皆八,其別卦六四有四」。

《連山》相傳是伏羲氏或者神農氏所做,成於夏朝,以「艮卦」為首,相傳於漢初已失傳;《歸藏》傳統認為是商朝的《易經》,因此也稱《商易》,以「坤卦」為首,魏晉之後失傳;《周易》傳統觀念認為是周文王被囚禁於羑里的時候,在獄中所創,不過現在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就不具體列舉了。

《連山》和《歸藏》既已失傳,就不再多說,只要知道是源於八卦就行了,這裡只談《周易》。說到八卦,又不得不簡單做一下介紹:

八卦的起源也有爭議,主要有三種:一種認為八卦是伏羲所畫;一種認為是張政烺的筮數多步演化出八卦;一種認為是劉林鷹的天文六卦演化出八卦。世人普遍認知的是「伏羲畫卦」。

八卦分為先天八卦、中天八卦、後天八卦。一般情況研究中天八卦的比較少。普遍認為伏羲所做的是先天八卦,周文王所做的是後天八卦,兩者的區別在於卦象的方位不同。

不少人會將《周易》里的卦也稱為「八卦」,嚴格說起來這樣的叫法並不準確。因為《易經》里的卦象都是六畫卦(也叫六爻卦),一共有六十四卦。帶有神話色彩的說法是當初周文王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推演出了一百二十八卦,卻因為泄露了天機,被天神抹去了一半,留下了今天的六十四卦。

當然,根據目前我們掌握的數學排列組合的知識,以先天八卦這八個最基本的元素,進行排列,也只能得到六十四種結果。

至於八卦,是指三畫卦(也叫八經卦),一般和太極圖案一起出現,合稱「太極八卦」。

無論是哪種卦,基本單位都是「爻」,就是那一條橫杠,連在一起的叫「陽爻」,用「九」表示;斷開的叫「陰爻」,用「六」表示。如乾卦就是三個陽爻,坤卦就是三個陰爻。

《周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對八卦進行了排列組合,使原本只體現了基本自然變化的八個卦象,加上了外界因素的影響,大大增加了變化的範圍——包括了人在內的許多事物的發展規律。

《周易》以乾卦做為首卦。乾代表天,天在古人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卦象由上下兩個八卦中的卦組成,因此一般說上(卦名)下(卦名)XX卦,如:上乾下乾乾卦、上坤下坤坤卦、上離下坎未濟卦、上坎下離既濟卦等等。看卦象都是從下往上。

每個卦都有對應的卦辭和每一爻對應的爻辭。不過乾卦中的「用九」和坤卦中的「用六」,是這兩個卦相比於其他卦象所獨有的。

一個乾卦已經包含了很多道理,不信?你看看:

初九:潛龍勿用。

初到一個新的環境,要藏拙,別急於表現,急於發言,先觀察好環境再做下一步打算;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有道則現,無道則隱,如果所在的環境可以展示你的才華,就大膽的展示一部分,會得到處於更高位置的人的賞識;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要保持清醒和謹慎,不要得意忘形,自然遠離禍端;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可以嘗試朝更高的目標邁進,不會有壞處。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九四的嘗試成功了,就得到了全新的升華,利見大人,要記得人外有人。

上九:亢龍有悔。

得意忘形,終究會自食其果,悔不當初。

卦辭:元亨利貞。

事物從起源開始,亨通順利的成長,祥和有益前進,貞正堅固。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事物還在發展期,未現龍首,最終的發展方向尚不明確,還屬於相對自由發揮的時期,一旦龍首現,發展脈絡清晰,既定規則形成,不遵守規則行事就可能遭殃。另一層意思也是要保留自己的實力,沒到底牌盡出的時候就還不算最糟糕。

乾卦純陽,坤卦純陰。乾卦是龍,坤卦是馬,並且是母馬。卦辭和爻辭都不難理解,主要說一下「用六:利永貞。」這裡主要強調的是「貞」,配合坤卦的「上六」爻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乾卦講剛,坤卦講柔。

古代認為馬是可以化為龍的,因此如果母馬化為龍,與乾卦的飛龍相爭,結果就只能是兩敗俱傷。這裡的陰陽、牝杜並不是簡單的講性別,而是講一種從屬關係。這種從屬關係不是一成不變的,《周易》本身就是一部講述「變化」的作品,「易」即為變化。

不少人覺得《易經》就是用來算命占卜的,這樣的想法是典型的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易經》被奉為「群經之首」不是古今眾人信口胡說的。

首先,孔夫子也用《易經》占卜過,而且不少算命先生用《易經》的知識也做出過一些準確的預測,究其原因,正是上面說的:《易經》是一部講述「變化」的作品,同時它教給人們在這些「變化」中「趨吉避凶」的方式,因此,以《易經》來通過當前形勢對未來發展的趨勢做出一些預測也就不奇怪了。

《易經》(或者說《周易》)究竟憑什麼被稱為「群經之首」,中國智慧的起源呢?因為諸子百家的思想全部來源於《易經》,隨便舉幾個例子就能看到《周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有多大:皇帝的代稱「九五之尊」、元朝的朝代名、多個和「龍」有關的成語都出自乾卦;清華大學的校訓也來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文化中的其他例子不勝枚舉。

而最重要的是《周易》的哲學思想又深遠的影響了中國人兩千多年。有人或許有異議:我可沒有受到影響。你仔細想想是不是聽過「不以成敗論英雄」,還聽過「成王敗寇」;是不是聽過「禮讓為先」,還聽過「當仁不讓」?

這就是《周易》最核心思想「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表現,也就是今天我們說的「辯證思維」。其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只要理解這七個字,並記住《周易》裡面的「潛龍勿用,亢龍有悔」八個字,大半輩子也夠用了。

那究竟要怎麼辦呢?很簡單:看著辦。

再說詩意一點就是:張弛有度,遊刃有餘。恰恰是這句最簡單的話做起來最難,而《周易》就是教人們如何張弛有度,如何遊刃有餘,作為指導思想並不神秘,難的只是如何運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麟視角 的精彩文章:

中國宗教盤點——道教

TAG:麟視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