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家之言論無為

一家之言論無為

>>>>

無為無不為

在中國哲學中「無為」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概念,也具有很多的意義。在很多人看來道家是消極的避世的,所以作為先秦道德家的核心思想「無為」在很多人看來是少為;寡為;甚至不作為。事實上這種理解並不透徹,道家所謂「無為」是指無為而無不為,道家注重保存人的本性,因此如果一個人可以率性而為,便是道家所謂的無為。

如郭象在《莊子注》中所舉,一個詩人,面對生活情感的體驗有感而發而成詩句,這種順應自身情感而所成的詩便是他自身天性的表達,所以即使他著詩千百篇,亦是無為。而一個斗方名士,扭捏造作來寫詩以向別人證明自己是詩人,這種為賦新詞強做愁所得詩句即使只有一篇亦是有為。在道家看來,人如果可以自由的發揮自己的本性,便可以獲得一種相對的幸福。

在《逍遙遊》中,莊子將大鵬鳥與學鳩互相對比,在學鳩看來,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已經是自己的快樂所在,因此鵬鳥飛於九天是它所難以理解的,因為它所感受到的幸福來自於其自身只是一隻小鳥,所以兩棵樹之間的距離已經足以發揮其自然的天性。而鵬鳥不同,兩棵樹之間的距離遠遠不足以發揮其自然的天性,所以它扶搖直上九萬里,用更廣闊的天地來展示自己的天性。這種自然天性的表達,便是鵬鳥與學鳩的無為,若鵬鳥聽從學鳩的議論,從而抑制自己的天性,這便是因外物來損害自己,反而會使自己感到痛苦。而學鳩本是小鳥,若強行去學習鵬鳥的姿態,最終反而會因為無法達到目的而陷入痛苦,便是有為。

道家注重人的天性,但這種自然天性的表達在生活中卻並不是總是可以達到,對於過度追求自然天性所形成的慾望在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對我們自身造成的情感痛苦堪比肉刑,所以按照道家「無為」的說法,一個人應當將自身的行為控制在自然的範圍之內。這種自然是指不做人為努力的追求,在道家看來,人們要滿足慾望是為了尋求快樂,但越想滿足的慾望太多反而卻會適得其反,所以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因此道家強調寡慾,這樣才能真正的去實現自身天性的「無為」。

這一點儒家與道家的觀點相同,儒家所謂的無為即時此類「無所為而為」。不同之處在於道家偏向於一個人的性情,而儒家則偏重於一個人的「道德」。

>>>>

無所為而為

在論語中有記載子路與一位隱士的對話,他向子路暗喻了儒家四處奔波「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弊端,並展示田園生活的寧靜與愜意。而子路則不從這一點上來講,他說「君子之仕,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在儒家看來,一個人自身具有對社會以及國家的道德責任,因此君子之所以入仕是因為存在有君臣的關係,所以他應當這樣去做。

並不是說他想入仕,也並不是他入仕一定會取得什麼成功。在儒家看來,一個人干一件事應當注重應不應當去做,而不是在意是否會取得成功以及是否存在個人的利害,因為如果注重個人利害以及事情的成功,在沒有成功的時候會害怕失敗,在失敗之後又因為渴求成功反而造成自身情感上的痛苦,在成功之時則害怕失去。這種患得患失的痛苦在儒家看來便是因為有所求而造成的有為。所以儒家強調: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因為無所為而為,所以他的心中沒有患得患失的痛苦,而小人則因為常計較利害而心中經常患得患失。

>>>>

為無為

道家的無為可以順應我們的天性但卻缺少我們的社會責任,儒家的無為注重我們的社會責任有時卻易形成遏制我們天性的枷鎖,因此如果能夠將倆者結合,便是一個完整的使我們獲得相對幸福的「無為」。事實上在後期儒家的概念中,作為新理學的陸王心學,早已將二者相結合。在心學者看來因為我們自身存在於對親人,朋友,愛人以及國家的感性衝動,所以他們可以為這種感性的衝動付諸於行動與擔當,同時又並不人為刻意的去追求這種情感衝動,從而達到既不遏制自身天性,又不缺失自身的道德責任。所以在道家看來他們比道家更入世,在儒家看來他們又比儒家更出世,「君子應酬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世間萬物,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思脈,國學思想,以及共同讀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月臨竹 的精彩文章:

TAG:素月臨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