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終評《歸去來》:一次「企圖心」的暴裂盛放

終評《歸去來》:一次「企圖心」的暴裂盛放

文 | 柯蛙

聊了這麼久的《歸去來》,這次終於塵埃落定,圓滿謝幕。

在播出成績上來看,《歸去來》堪稱完美,穩居衛視排行榜第一,網路播放量破45億。

在網路風評上,劇內劇外卻有些類似。

劇中一波三折高潮不斷,劇外也同樣坎坷,多次被急轉直下,又多次峰迴路轉。

歸根結底一句話,有人不遺餘力的贊,也有人窮追不捨的黑。

孰是孰非?誰對誰錯?我們今天來做一個復盤。

開門見山,我先站個隊——

在沆瀣一氣的國產劇大軍中,這是一部難得的好劇。

它的優點在於——

它的走向很難猜;它的節奏不停滯;它的類型很多樣;它的立意有企圖心。

《歸去來》

「這是一部有企圖心的劇」——這是看完《歸去來》最大的感受。

企圖心是什麼?

就是創造者費老大力氣拍出一部劇來,除了掙錢之外,總還想說點什麼。

對現實有不滿了想吐一吐;心裡有委屈了想訴訴苦;對社會現象有觀點想罵罵人。

總而言之,就是不光想著掙錢、收視率,還要心裡有話。

有很多的國產劇恰恰相反,它們心裡沒話,或者它們裝作心裡有話,但其實沒話。

所以就是沒話找話,很無聊。

但《歸去來》不是,它是真的心裡有話,而且好像是憋了很久不吐不快的感覺。

首先從類型上,我們就很難給《歸去來》定性。

是描寫高校學子們的青春校園劇?還是明爭暗鬥的商業諜戰?是像《人民的名義》一樣的官場反貪劇?還是都市情感劇?

都有,也都不是。

它是試圖用各個層面各個角度去探尋當代社會的肌理。

它的載體是年輕人,和年輕人的迷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煩惱,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問題,而迷茫是一直年輕人的主題,這是亘古不變的真理。

年輕人從象牙塔將出未出,在學堂向江湖躍躍欲試,曾經的純潔理想與社會真相激烈對抗,要麼被撞個稀碎改造三觀,要麼就建立起新的秩序。

是掙脫鎖鏈獲得整個自由?還是戴上項圈乖乖做個寵物?

《歸去來》講的就是這個。

書澈不願意戴上脖圈,他是個愛哭愛鬧獨善其身的革命者;蕭清不願意戴上脖圈,她是個拿著槍兼濟天下的革命者。

所以他們是男主女主。

繆盈對脖圈又愛又恨,她沒有革命者的熱血,但願意成為追隨革命者的仁人志士;寧鳴的脖圈戴得太久太緊太牢固,以至於他都看不見脖圈在哪,他是芸芸眾生的視角,是群眾。

所以他們是男配女配。

那講了這麼久,脖圈是什麼?又是誰給我們戴上了鎖鏈?

這就是《歸去來》好的地方,它有一個極其敏銳的視角,揪出了當代社會的病灶所在——

我們某些父輩的處事方式和處世哲學。

我們剛剛經歷了一個魚龍混雜財富大爆炸的時期,短短几十年之間,社會的財富迅速重新分配。

不過,社會給他們分配了大量的財富之外,還附加給了他們一套的根深蒂固充分自洽的行為邏輯。

這套邏輯從來就沒對過,但架不住一個事實,它有用,它完美適用於彼時的社會法則。

所以在繆盈的爸爸入獄後,會跟繆盈說:「我們這個世界是這樣的,如果你遵守這個規則,你不會被抓,但你會一事無成。」

書澈的副市長爸爸在即便貪腐的情況下,還會對書澈說,「我堅守住了一個黨員的底線。」

不是他們知錯不改將錯就錯,而是他們連認知都沒有,他們的那套邏輯已經凌駕於法律之上(當然不是指所有的父輩,每一個年代都有一大批為價值堅守的人)。

所以《歸去來》並不是一個你愛我我愛你的青春故事,它要厚重得多,慘烈得多。

這是一場在新時代背景下發生在兩代人之間的革命。

而且這還不是老調重彈,在影視劇中,這幾乎是一個前無古人的視角,這是一場嶄新的革命。

而「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讓。革命是暴動,是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歸去來》的結局,就是一場慘烈的暴動。

書澈的爸爸入獄;繆盈的爸爸入獄;成然入獄......

書澈去柬埔寨尋找自我;繆盈接任下搖搖欲墜的偉業......

革命成功,也自損八百。

這就是對的,革命後的陣痛,往往比革命本身更加撕心裂肺;硝煙過後的寧靜,也比硝煙燃起時更讓人茫然無措。

好在一切都已經是倒計時,舊秩序轟然倒下,新秩序正在生長。

罪惡在墳墓里,希望在田野上。

這就是《歸去來》的心裡話,也是最主要的價值觀。

當然,《歸去來》是一個大舞台,誰都能上來說兩句,所以劇中還展現了許多其它價值觀的存在。

比如「綠卡」「成然」始終如一的富二代價值觀、小三劉彩旗的價值觀、莫妮卡「百合」的價值觀.......

這些說實話都是屬於時代下的小眾價值觀,它們只要在大秩序之下,便可在時代中自由生長,他們與現實碰撞後,便會得到合適的回應。

聊完價值,我們再回到人。

《歸去來》在寫人上,最成功的,是它給每個人都留有了一絲餘地。

這絲餘地讓人真正成為了人,既去除了神性的偽崇高,也不至於露出尷尬的恥毛。

首先是蕭清,蕭清的人設一直就是接近於聖人的角色。

但劇中有兩次把她故意拉下神壇,又恰到好處的重新把她供了回去。

一次是書澈在美國的高速頂包案。

繆盈的爸爸送車送錢讓她出庭作偽證,她都不幹。

但在繆盈的請求,她為了朋友,還是屈服了理想,答應出庭作偽證。

不過最後書澈主動交代,蕭清在法庭上也沒有真的作偽證。

編劇的這一筆很妙,書澈人格成型,蕭清人設未倒,一筆救了兩人。

一次是最後對書澈父親和繆盈父親的指控。

蕭清要想指控他們有罪,就必須把男友書澈跟她說過的心裡話,全部在法庭全部和盤托出。

於公說,這是遵紀守法匡扶正義;於私說,這是徹底的冷血無情辜負了朋友的信任。

在這一刻,編劇們又幫蕭清選擇了一條路。

它讓就父心切的成然去刺蕭清,最後讓蕭清躲過一劫。

這一筆,也很巧妙,寫完了成然的歸處,也讓蕭清回歸了人性的本色。

如果回到之前的革命論來說就是:革命不是空洞崇高的口號,革命的背後是人,給人留一絲餘地,才是對革命觀點最大的尊重。

《歸去來》一曲落幕,所有的塵埃和霧氣,開始在混沌中面目清晰起來。

如今回頭看去——

書澈被這場革命奪去了兩次愛情,但他堅守了童貞,也得到了蕭清。

繆盈失去了一次愛情和一個海市蜃樓般的公司財報,不過得到了一次愛情。

他們好像都失去了父親?並沒有,他們只是得到了一個更好的父親。

蕭清似乎沒有失去,得到了更好的書澈。

寧鳴似乎也沒有失去,他得到的最多。

看,他們失去都是鎖鏈,得到的卻是心安理得的自由。

但願《歸去來》給我們描繪的時代盛景,能早日實現。

它必然會是另一派熙熙攘攘,陽光下我們呼吸著自由的空氣。

?

《四味毒叔》是由策劃人譚飛,劇評人李星文,編劇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發起的影視文化行業第一垂直獨立視頻表達平台。歡迎有個性、有觀點的導演、製片人、編劇、演員、經紀人、評論人、出品人等前來發聲,或脫口秀,或對話,觀點不需一致,但求發自內心。「說」 責自負,拳拳真誠在心。

?

觀點不需一致,批評發自內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四味毒叔 的精彩文章:

鑽進人物,趙立新就成了《遠大前程》的「杜月笙」
我為什麼不能給《復聯3》打高分?

TAG:四味毒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