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白撿了一個皇帝的他,為何能成一代明君?| 思想食堂

白撿了一個皇帝的他,為何能成一代明君?| 思想食堂

原標題:白撿了一個皇帝的他,為何能成一代明君?| 思想食堂



有句俗話叫「守業更比創業難」,從《資治通鑒》裡面所載的帝王來看,這句話很有道理。


《資治通鑒》記載了這麼多王朝興衰,各種各樣的君主多達數百人,但真正優秀的守成之君,人數遠少於創業之君,其中堪稱守成之君典範的,大概莫過於西漢時代的漢文帝。


文/姜鵬(思想食堂講師)

漢文帝於公元前180年繼位,也就是西漢統治集團內部平定諸呂之亂之後。在此之前,整個國家可以說動蕩時期遠遠多於和平時期。老百姓無論是在推翻秦朝,還是在楚漢相爭的過程中,都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漢文帝在位23年,始終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給老百姓充裕的生產時間和良好的生活條件,讓整個社會恢復元氣。所以在他統治期間,國庫殷實,百姓家給人足,國家沒有大的動蕩。


漢文帝的治理,不僅站在老百姓的立場上看非常成功,而且為漢朝統治儲備了充足的後勁。所以漢文帝歷來被認為是守成之君的典範。


漢文帝守成的「成」體現在哪裡?讀《資治通鑒》,我想可以概括出三點:不擾法、不擾民、克服享樂主義。


有權者克制權力欲最難得


所謂不擾法,就是君主不憑藉個人政治權威干涉法製程序的正常運轉。先來講兩個漢文帝與法的小故事。


漢代的都城長安是臨渭水修建的。有一次,漢文帝的車隊經過架在渭水兩岸的橋上,按照當時的法律規定,其他人必須迴避皇帝的車隊。


但有一個路人沒有迴避,結果驚到了漢文帝的馬。於是這個路人就被逮捕,並交給廷尉,也就是主管司法的官員處置,當時的廷尉名叫張釋之。



廷尉張釋之

張釋之經過調查審問之後,認為這個路人的確犯了沒有迴避皇帝車駕的罪,按照法律應該處以罰金。


漢文帝看到這個結論之後大怒,說這個人這樣膽大妄為,萬一我的馬性格烈一點或受不起驚嚇,不是要傷到我嗎?漢文帝認為這個懲罰太輕,非常不滿意。


張釋之就對漢文帝說:

法者,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於民也。且方其時,上使誅之則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壹傾,天下用法皆為之輕重,民安所措其手足!(《資治通鑒》卷十四)


張釋之以秉公執法為人稱道


法是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準則。現在法律規定,對不及時迴避皇帝車駕的處罰就是罰金,如果現在僅僅因為皇帝本人不滿意這項處理結果,而加重對犯事者的處罰,那麼朝廷的法令對於老姓來說就沒有信用可言了。


退一步說,當這個路人驚駕的時候,如果皇帝直接派使者誅殺了這個人,那是皇帝特旨特辦。但現在這件事情已經移交給司法部門辦理,那就應該遵照法律來制定懲罰措施,而不能由任何人隨心所欲。


漢文帝思考良久,認為張釋之講得非常有道理,就贊同了他的處理方案。


但之後發生了一件事,使得漢文帝和張釋之在執法問題上又有了意見衝突。

有個盜賊在祭祀漢高祖劉邦的高廟裡偷盜了玉器,這件事性質比較嚴重,交由廷尉張釋之來處理。


張釋之最後的處理意見是,根據法律,該犯應該棄市。所謂棄市也就是在鬧市執行死刑,陳屍街頭以示眾。


這個刑罰當然不算輕,但漢文帝仍然非常不滿意,說這個人膽大妄為到敢偷高廟器具,我讓廷尉來處理這件事,是想讓他遭受滅族之罪以儆效尤,而廷尉只判他個棄市,太令我失望了!



面對皇帝從來「不慫」的大法官張釋之


張釋之再一次據理力爭,對漢文帝說,對於盜竊高廟器具的懲罰,法律規定就是棄市,而沒有滅族一說。


罪責之間有等差性,不同罪責對應不同刑罰,陛下覺得現在這麼懲罰不過癮,盜竊宗廟器物就誅滅全族,那麼以後有人犯了更重的罪,比如去盜掘高祖皇帝的陵墓,那又該如何處罰?


一番爭執之後,漢文帝最終還是覺得張釋之講得有道理,又同意了他的處罰方案。


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漢文帝的性格。漢文帝也是一個普通人,在處理關係到自己的事件時,表現出明顯的喜怒哀樂情緒,試圖依靠自己的權力改變法律。


但漢文帝又有勝過普通帝王的一面,他能做到克己守法,覺得司法官員說的是對的,就馬上能糾正自己。

一個有權力的人行使權力,並不稀奇,難的是,有權力的人能剋制住自己的權力欲。尤其是當自己的意願與法律或者是他人的利益、意願相抵觸時,能夠剋制住自己的慾念,不動用權力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更不會利用權力屈法、枉法。


享樂主義是繼任者的大敵


除了守法之外,國君在治國時,很多方面都需要克己,也就是抑制自己。無論是創業之君還是守成之君,要想把國家領導好,都必須具備這一素質。


但守成之君和創業之君面臨的歷史環境必然大不相同,要做好守成之君,還有其特殊要求,這就牽涉到之前提的另兩條:不擾民和克服享樂主義。



民生安泰依靠君主合理治國


我們先來看,創業之君和繼承之君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創業之君都曾面對過強大的敵人,經歷過艱難的條件,知道最終的成功來之不易,不少人還能保持克勤克儉、關注民生,至少能夠做到行為舉止有節制。


繼承型君主則不同,往往自幼錦衣玉食,坐擁豐厚的祖業,不知稼穡艱難,很容易滋生貪圖享樂的生活習性。所以可以說,享樂主義是繼承之君最大的敵人。


我們還是舉漢文帝為例。

漢文帝曾經想在驪山頂上高顯之處建造一個露台,供登高憑覽之用。對於這樣的事,一般皇帝都是想到就做,不問成本,畢竟皇帝富有四海,造一個小小的露台算什麼?


漢文帝跟這些皇帝不同,建造之前他先找來工匠計算一下得花多少錢。最後算下來,大概要花費一百金。



常見的鋪張浪費的皇族風氣


對於皇帝來說,一百金當然不算什麼,但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一百金已經是十戶中等人家家產的總和,所以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一百金就是天文數字。漢文帝想了想,覺得太鋪張浪費,最終放棄了這個計劃。


其實,西漢時期國家財政和皇室財政是有嚴格區分的,農業稅和人頭稅歸國家財政,山林漁澤之利以及礦產、商業稅等歸皇室財政。


漢文帝想造露台,只要不侵佔國家財政,從他本來就有權力支配的皇室財政中撥付,應該不會遭到很大的反對。


漢文帝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即便這是力所能及的事,最終還是決定不去做。因為這不僅僅是錢的問題,還牽涉到身為皇帝,應該如何為天下做表率的問題。


如果今天造一個抵得上十戶中產人家資產的建築,一點都不放在心上,那明天就不會把一百戶中產人家的資產放在心上,必然越來越奢靡。


上行下效,皇帝如此,達官貴人一定爭相效仿、相互誇耀,一步一步走向把所有民脂民膏用來支撐上層社會的浮華生活,從而積累社會矛盾,引起社會動蕩,「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就是這個道理。


節儉皇帝的代表劉恆


「露台之金」的故事被後人作為著名的政治典故,不停地用以告誡後世帝王戒奢戒侈。《資治通鑒》也是把它放在漢文帝去世的時候敘述,用這個故事來為漢文帝蓋棺定論,體現漢文帝在治國上的過人之處。


總結漢文帝的為政之道,重在三條:不擾法、不擾民、克服享樂主義。擾民和享樂主義具有很大的關聯性。統治階層若沉湎於奢華的享樂生活,必然要通過大量的擾民活動才能支撐。


所以享樂主義很大程度上和擾民政治是共生的,只有克服享樂主義,才能把時間和財富還給人民,不打擾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從而維持國家社會的安定。


勿擾百姓是根本


人無完人,其實漢文帝並不是一個沒有缺點的人


比如漢文帝蓄養男寵鄧通,漢文帝接見大臣的時候,鄧通老在身邊,很不嚴肅。丞相申屠嘉一度想斬殺鄧通以嚴肅朝廷綱紀,最終還是被漢文帝攔下來了。



影視作品中的漢文帝和鄧通

但在治國的大方向上,漢文帝把握得非常好。漢文帝的兒子漢景帝缺陷更多,但他們父子創造的文景時代,老百姓家給人足,天下太平,後來的人們都景仰嚮往,關鍵在哪裡?


司馬光說,其實很簡單,對於老百姓「勿擾而已」。因為老百姓都是喜歡和平安樂的,只要你不去打擾他們,讓他們生產、生活有規律,不受大的影響,他們是不會主動給這個社會製造麻煩的。


司馬光改寫了《史記》中的一段話,放在《資治通鑒》里,對漢文帝的治國特色做了總結:

帝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車騎、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馳以利民。(《資治通鑒》卷十五)

凡是需要用金錢來鋪墊的奢侈生活,一概不取。皇家活動、命令妨礙到老百姓生活的,一概向老百姓讓步。


此外文帝一生中還多次下旨減免百姓的稅役負擔。這就是漢文帝能成為後世繼承型君主最佳榜樣的原因。


課程預告


漢文帝不僅是個體貼百姓的皇帝,他對於權力平衡也處理得非常好。上任之初,面對四股勢力——追隨的心腹重臣、擁立有功的當朝權臣、有功的開國功臣以及被呂后貶斥的劉姓王是如何逐步穩固地位,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守成之君的?


6月23-24日,且聽復旦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姜鵬為你詳解。


課程諮詢 黃老師:13716986368(同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曉波頻道 的精彩文章:

退伍女軍官把中國風推向世界,文化的疆土也應被保衛
沈南鵬:這是一條「穿著西裝的鯊魚

TAG:吳曉波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