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從三個故事來分析晉惠帝司馬衷的性格特徵,他到底傻不傻

從三個故事來分析晉惠帝司馬衷的性格特徵,他到底傻不傻

原標題:從三個故事來分析晉惠帝司馬衷的性格特徵,他到底傻不傻



世人評價歷史人物的時候,一說到古代的帝王中不成器的接班人,每每要提到幾個典型人物,如秦二世胡亥、孫皓、劉禪、隋煬帝、司馬衷這幾個敗家子皇帝。他們有的致使王朝滅亡,有的造成國家的大混亂。其中,司馬衷打的標籤,比較統一的名稱是「白痴」皇帝。事實真的如上敘述的那樣嗎?我們就先以評價他白痴的兩個著名故事來進行仔細的分析。


司馬衷(259年-307年),即晉惠帝(290年-307年在位)。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次子, 母武元皇后楊艷,西晉第二位皇帝,在位17年。司馬衷於泰始三年(267年)被立為皇太子,太熙元年(290年)即位,改元永熙。司馬衷在中國歷史上有名氣,並不是他的文治武功,而是帶有貶義的兩個故事,這兩個故事不是野史,不是傳說,而是來嚴肅的史書《晉書》。



第一個故事:原文:帝文嘗在華林園,聞蛤蟆聲,謂左右曰:「此鳴者為官乎,私乎?」或對曰:「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

司馬衷在皇家御花園散步時聽到蛤蟆叫,就問左右:「它是為官家叫?還是為私家叫?」對於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提問,侍從們卻不敢妄自回答。有一個侍從腦子轉的特別快,回答道,「在官地里叫的是為官,在私地里叫的是為私。」



司馬衷提的這個問題真的很低級嗎?其實未必。我們再仔細琢磨一下晉書的原文,就能體味出,這個提問恰恰反映出司馬衷的幽默來。但是讓後來的歪嘴和尚一念,就把經給念差了。


我們想想當時的時代背景,大家就能夠有所理解了。歷代皇室的宮廷之爭,存在著三股政治勢力,外戚、宗室、大臣,皇帝周旋在三股勢力之間,高明的皇帝會遊刃有餘地駕馭他們,昏憒的皇帝則會被他們不停的玩弄。司馬衷不幸做了後者。


司馬衷繼位後,皇后「牝雞司晨」,把持著朝政大權,門閥也興風作浪。賈后自元康元年誅殺楚王司馬瑋而專斷朝政,西晉王朝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賈后專政 時期。賈后憑藉她的毒辣兇殘和二面三刀沉重地打擊了司馬宗室和士族集團,憑藉賈氏及其姻親集團的勢力開始了她的外戚專一政 。誅殺司馬瑋有功的張華被委以重任,擔任中書監,與中書令裴楷、司徒王戎並管機要。除張華與其無姻親關係外,裴王二家均是賈氏姻親,河東裴氏、琅邪王氏在當時是頗具影響力的高門望族。裴楷、裴頠、王戎、王衍、張華等後黨為穩定朝局,鞏固統治出了不少力,此後七八年間,晉朝的局勢基本平靜。



司馬衷看到賈南風專權,十分不滿,但無力改變現狀,心結鬱悶,憂心忡忡。每每一想到賈南風「牝雞司晨,」就來氣。同時,朝臣整天在朝堂上吵來吵去,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理由都是冠冕堂皇,其實都是為了自己小集團的利益甚至私利,真正為江山社稷考慮的大臣少之又少。這日正在思考這個問題時,被院牆外的蛤蟆聲所打擾,才隨口這麼一問。意思是他們究竟是為國(公),還是為私?



其實,當時跟隨的這些太監們,並不知道司馬衷此時的心中所思,所以才面面相覷,不知如何回答。直到有一個機靈一點的太監回答:「在官地為官,在私地為私。」司馬衷才點頭稱是。其實司馬衷這時想的是大臣們要各負其責,忠於自己的職位。在朝堂上就要多為國家社稷考慮,在府內要為自己家族來著想,不要把國事家事攪作一團,搞得本末倒置了。他是對這個觀點的認可,但是沒有明確表達出來,才引起大家的誤會。


第二個故事:原文:及天下荒亂,百姓餓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類也。


司馬衷從小接受的是儒家文化,他9歲被立為皇太子,當時的名臣李憙是他的太子太傅。太傅能教他什麼?在當時「罷黜百家,唯儒獨尊」大行其道的歷史時期,除了「之乎者也」這些儒家經典以外,當真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了。


從小沒有感官過外面的世界,當了皇帝以後也是生活在深宮大院,他能了解世情?他能知道老百姓的疾苦?那才叫奇蹟呢!他天天吃的是山珍海味,時時嘗的是熊掌魚翅,一盤盤油膩膩的大菜,吃多了,連筷子都不曉得往哪裡下了,相比這些東西,肉倒成了他眼中最低賤的食物。他哪裡吃過糠啊!他一定以為吃糠香得很呢!所以,他心裡想:"肉經常吃,不好吃。糠還沒見過,稀缺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司馬衷肯定是按自己的感性認識,才形成了以上的判斷。因此,他覺得不能理解,心說這些老百姓真笨,吃不到糠,為什麼不把最賤、最多的肉拿出來做成肉糜吃呢?



第三個故事:分析完以上兩個故事,我們再看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載於《晉書·嵇紹傳》 。在八王之亂的湯陰戰役中,司馬衷被東海王司馬越挾持出征成都王司馬穎,不料戰敗。當敵軍攻殺過來時,司馬衷面頰受傷,身上還中了三箭,左右的百官都四處逃散。



看到皇上情況危急,侍中嵇紹(大名鼎鼎的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之子)身著朝服,跳下馬來,疾步登上輦車,用身體保護住皇帝。攻上來的士兵把嵇紹拉到車轅上就砍,司馬衷阻止道:「忠臣也,勿殺!」兵士們回答道:「奉皇太弟令,只是不侵犯陛下一人,別人一概不赦。」說完手起刀落,殺了嵇紹,血濺了皇帝一身。後來進入鄴城,侍從們要洗司馬衷的衣裳,司馬衷急忙阻止道:「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惠帝還是有良心的,他一直保存這件袍子,不準洗濯,作為紀念。



通過以上三則故事,我們應當對司馬衷有個大體的認識,其實司馬衷就是一個愚鈍、純真、率直的人物,很平庸,但絕不是白痴。如果他僅僅是一個生於平常人家的人,他可以無憂無慮地渡過一生,可惜他生在帝王家,他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做為一個帝王,他確實百分之一百的不合格。



結語:我們後人評價歷史人物,要本著公正、客觀的態度來還原歷史的真相,不要抹灰,也不用塗金粉。如果作為一般老百姓,司馬衷胸無大志,忠於家庭,也是一個很不錯的人物。但是,放到人尖子聚堆的地方,他的能力的確不夠,沒有治國的才能。這隻能說是他投錯了胎,或者說歷史錯誤的選擇了他。悲也!嘆也!把適合的人放到恰當的地方,才是最佳的選擇。但是,世間的事物哪有那麼完美的呢?大家說,是不是?


參考資料:《晉書》唐·房玄齡


老衲侃春秋嚴正聲明: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衲侃春秋 的精彩文章:

明朝最大的漢奸,沒有吳三桂有名氣,但破壞力遠超任何人
東漢年間的「黨錮」案為何被後來的讀書人所津津樂道

TAG:老衲侃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