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的氣節到底是什麼?看看明朝這位「中國式硬漢」

中國人的氣節到底是什麼?看看明朝這位「中國式硬漢」

今天看到一個有意思的話題,討論「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這句話的真實性:是不是真的文化水平相對低一點的江湖市井販夫走卒都比較仗義忠貞、豪俠爽利,而讀書較多的書墨之家文人政客就比較冷漠理性、明哲保身,甚至背義求榮、負心逐利呢?

這還真不好說,仗義屠狗輩負心讀書人這對聯原話是出自明朝文人曹學栓之口,相傳曹當時任廣西參議,審理了一案子。案情是廣西皇親縱凶犬咬傷一秀才,危急關頭一屠夫出手殺死凶犬,救了秀才。皇親不忿告官,要求嚴懲屠夫,秀才也畏懼勢力反誣救他性命的屠夫。知道事情經過的曹學栓,不懼權勢判定屠夫無罪,秀才恩將仇報格去功名,皇親縱狗受懲。事後曹感嘆寫下這句「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看完這話題,小編覺得討論這東西其實有點「釣魚」,跟網上之前盛行的地域黑一個道理:我是社會底層,你是精英階層,你覺得我苦逼,我覺得你們多是「負心人」。評價這東西到底客不客觀真不真實,其實沒什麼意思。不過因為這事出在明朝,倒讓我想到明朝一人。他是正兒八經的讀書人,而且是一位仗「大義」的讀書人。每次翻看這人的事迹,小編都肅然起敬,也是他讓我第一次體會到讀書時代歷史老師說的中國人的氣節到底是什麼東西。

這人名叫楊繼盛,不太熟悉明史的小夥伴,可能沒怎麼聽過這個名字。但是有個跟他關係非常大的人,肯定大家都聽過,嘉靖年間的大貪官嚴嵩。

楊繼盛

嚴嵩的卑劣事情小夥伴可能都了解,諂媚於嘉靖皇帝朱厚熜,任首輔20餘年,把持朝政,迫害忠良,任由蒙古蹂躪百姓,貪污斂財,禍國殃民,權勢滔天的惡人。

楊繼盛是什麼人呢?簡單說一下,楊繼盛字仲芳,號椒山,出生農家。幼時家道貧寒,沒錢讀書,但是他求學心切,家裡人勉強允許他放完牛之後去私塾借學。繼盛沒有過人天資,十年苦讀,雖然考中進士,在人才濟濟的大明朝廷,也是非常平凡的一人。但是他性情純良,為人耿正。面對烏煙瘴氣的嘉靖朝廷,官職卑微的楊淑山,先是直言上疏彈劾屈服蒙古俺答汗欲與其互通馬市的仇鸞,被削職下獄。後俺答汗果然背反和約,屢犯邊境,侵躪明朝百姓。朝廷又再次啟用楊淑山。因為嚴嵩與仇鸞不和,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嚴黨有意拉攏楊淑山,提拔他做了兵部武選司員外郎。但是正直的淑山實際上最痛恨的就是嚴嵩這種為禍朝廷,迫害百姓的奸臣。

嘉靖三十二年,楊淑山上任一個月,草擬奏章彈劾嚴嵩。齋戒三日後,楊呈上《請誅賊臣疏》彈劾嚴嵩,曆數嚴嵩「五奸十大罪」。奏疏呈入後,嘉靖皇帝大怒,但是嚴嵩暗中進讒,說楊淑山有意勾連裕王、景王(嘉靖的兩個兒子,嘉靖一直沒立太子,對兒子也比較提防)皇帝怒而將楊繼盛下詔獄,質問為何牽涉二王,楊繼盛大聲說到「朝中除了二王還有誰不怕嚴黨?」後來他被嚴嵩授意廷杖一百(會打死人),行刑前有人送給楊一副蛇膽說是可以止痛,楊繼盛平淡的說「淑山自有膽,何須藉此物」行刑之後,錦衣衛獄卒又將他拖回詔獄,人雖然是勉強沒打死,但是雙腿已經被徹底打殘,血肉模糊。回到獄中,楊繼盛創傷發作,半夜蘇醒,摔碎瓷碗,讓獄卒為其掌燈,自己用手拿碎片刮除腿上的腐肉。殘肉割去筋腱掛膜,他又用碗片截去,見慣酷刑的獄卒從未見過這種場面,精神崩潰,手上的的燈燭搖搖欲墜,楊繼盛卻面沉如水、意氣自如。我們都聽過關二爺刮骨療毒,二爺的事情如果是真的,堪稱硬漢!楊淑山是鐵漢

後來楊繼盛在詔獄一關三年,最終為嚴嵩陷害,被判處決。他的好朋友王世貞多次奔走求告無果,到獄中看望早已不成人形的楊繼盛,痛苦大哭到「淑山,事情怎麼會到這個地步?」楊繼盛平靜的說到「元美,不必如此,我死得其所,死無所懼」留下一首「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坦然赴死。

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楊繼盛是個讀書人,但其實也是一個普通人,他沒有顯赫的家世,過人的天資,也沒有父母的疼愛,友人的追捧。即使在大明光榮的進士隊伍里他也是沉默寡言、為人忽視的一員,燦爛光輝從來沒有屬於過他。他直言上疏,以死彈劾權勢滔天的嚴黨,不是不知道會有什麼後果,不是為了政治投機博一時美名。而是從寫奏疏的第一個字開始,他就抱定了必死的決心

楊繼盛祠

有人製造黑暗,就有人帶來光明,但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代表正義獲得勝利,有時候光明需要很多人不計生死,以生命為代價去追逐,一如我們當年的革命先烈。

什麼是中國人的氣節?大概就是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道之所存雖千萬阻吾往也的勇氣和信念。正是這種微小平凡又不可阻擋的力量,一次又一次給我們中國人的氣節做了最好的註解,讓後代子孫倍感身為中國人的驕傲,讓身處黑暗中的前行者堅信「正義可能會遲到,永遠不會缺席」

楊繼盛死後七年,嚴嵩倒台,沒收家產兒子斬首,凄慘死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閑談 的精彩文章:

偉人是不是也過「6?1」?改變世界之人的「萌」瞬間

TAG:文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