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可思議!宋茶竟然是這樣加工出來的!

不可思議!宋茶竟然是這樣加工出來的!

《文會圖》局部

我們說宋代是中國茶文化發展最極致的時期。表現在制茶方面便是極其精緻與繁瑣。今天,我們就來說一說宋代制茶法。主要參考資料為《大觀茶論》以及《北苑別錄》。

說到宋代玩家,頭號大咖肯定是宋徽宗,他是北宋第八任皇帝,一個十足的文藝青年,如果他這一生只當個閑散王爺,以他的才情想必其美名必能流傳千古。可惜,他不幸當了皇帝,於是留下了千古罵名。

宋徽宗

他可不是一般的有才,集書法家、畫家、詞人、音樂家和「茶人」於一身。他愛茶,甚至還親自寫下了《大觀茶論》,詳細解說了他對茶的看法,為後人了解宋茶提供了非常有價值的文獻。

可惜,他只會玩樂不會治國,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北宋當時的都城汴京,北宋滅亡,宋徽宗也不能幸免於難,他被俘進金,在備受折磨後,鬱鬱而終。

宋徽宗繪《五色鸚鵡圖》

《大觀茶論》既然是皇帝寫的,那麼所涉及的就是當時的貢茶了。當時的貢茶主要產自哪裡呢?

《大觀茶論》序言就說道:「本朝之興,歲修建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壑源之品,亦自此盛。」說的是北宋初年,就開始在建州製造貢茶。

這「初年」是在北宋第二個皇帝宋太宗趙光義的時候。當時趙光義下詔讓建安北苑進貢茶葉,北苑茶是福建最早的貢茶,也是宋代最著名的茶葉。

宋徽宗《文會圖》

依據南宋趙汝礪所寫《北苑別錄》,宋代制茶共分7步:採茶、揀茶、蒸茶、榨茶、研茶、造茶、過黃。以下一一說明。其實,宋茶從北宋發展到南宋,期間一直都有變化,我選擇《北苑別錄》為參考,主要在於其每個步驟都講述得詳細清晰。

| 01採茶

趙汝礪在《北苑別錄》中寫道:「頭綱用社前三日,進發或稍遲,亦不過社後三日。」「社前」指的是春社前,春社是立春後第五個戊日,通常是在農曆二月,還沒到暖春的時候,皇家茶園就要開始採茶了。

「採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說的是要在天之未明時採茶,太陽一出來就不能采了。這跟我們現代採茶剛好相反,我們喜歡見日後才采,此時露水已干。

那茶葉採下來之後放哪裡呢?《大觀茶論》里說:「茶工多以新汲水自隨,得芽則投諸水。」——竟然是放在水裡。採茶工人一般都會打來新鮮的水,茶葉一採下來就放進水裡。宋徽宗認為這樣茶葉才「鮮潔」,不會被工人的汗氣所「熏漬」。我只能說宋徽宗絕對是個有潔癖的人。

宋代有一部作品《品茶要錄》中也有講:「采佳品者,常於半曉間沖蒙雲霧,或以罐汲新泉懸胸間,得必投其中,蓋欲鮮也。」如果採的是高級的貢茶,那時候的採茶工人還得在胸前掛一罐水來裝鮮葉,脖子多累啊,估計特容易得頸椎病吧。

| 02揀茶

茶葉採好後還不能蒸青,還得揀茶。首先,是要把紫芽、白合和烏蒂去掉,宋代點茶以白為貴,因此紫芽和烏蒂對茶色都有影響必然是要去掉的,白合指的是包裹著小芽的兩片葉子(即魚葉),宋徽宗稱「白合不去害其味」,因此,必須要揀出來。

揀茶

宋代採茶有四個級別,最高級別的是「水芽」,所謂水芽我們現代人肯定是沒喝過的,那是極其精緻的原料,是剔取出來的小芽中心如針般細小的小小芽,稱為「水芽」。

第二級別是單芽,一芽一葉是第三級,其餘皆為普通茶的原料。可見,宋代的採茶原料分級跟我們現代比較接近了。

| 03蒸茶

茶芽分揀好後,正式開始做茶。《大觀茶論》在「製造」一篇里還說道:「滌芽惟凈」。

我們現代做茶鮮葉追求其乾爽,而宋代恰恰相反,不求乾爽,但求潔凈,那麼要怎樣才足夠乾淨呢?

趙汝礪的《北苑別錄》里有說:「茶芽再四洗滌,取令潔凈」。就是說茶芽要洗四次,就跟洗青菜似的。

接著到蒸青,這一步對茶葉品質的好壞有重要作用。這其中的道理就在恰到好處、中庸之道。

「蒸青」的要求是「朝采即蒸,即蒸即焙」,「使黃經宿,香味俱失」。蒸的時候不能太生也不能太熟,剛剛熟發出香氣就是最好的。

用甑蒸茶

| 04榨茶

蒸好的茶又得淋幾遍,先經小榨去水,再入大榨榨乾茶的汁液。要求是「去膏必盡」,話說這與唐代的制茶工藝是恰恰相反的,唐代人做茶「畏流其膏」。

原因何在?「蓋建茶味遠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流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盡,膏不盡,則色味重濁矣。」

| 05研茶

榨茶和研茶可以說是宋茶區別於唐茶製造的關鍵工藝。唐代雖說也把茶葉搗碎,但並不要求把汁液榨乾以及研磨得越細越好,而宋茶則是越細越好。

研茶其實就是把茶葉放入瓦盆里加水舂搗研磨,直至把茶葉研磨成細膩的茶泥。

最高級的貢茶勝雪和白茶可以加十六次水磨的,可見有多費工夫。我感覺當時的茶也很稱得上「工夫茶」。

研茶

| 06造茶

揉捻拍打結實後,放入模具中壓成各種餅形。較之唐代,宋代多了許多款式,而且貢茶的模具紋飾十分精美,許多都帶有龍鳳圖案。

| 07過黃

最後這道過黃的工序就是讓茶餅變黃的同時乾燥茶葉,但當時的乾燥方式也很是複雜。先是烈火烤,然後是過沸水,如是三次。最後一次一直烤到次日。

接著放無煙的炭火上焙,焙的次數根據餅片厚薄而定,自6次到15次不等。

焙火後,再一次過水。然後把茶餅放在封閉的空間里,趕緊用扇子扇茶,那麼茶餅的色澤就會自然光潤。

這樣,龍鳳團茶就做出來了。這樣製作出來的茶葉,幾乎把茶滋味都榨乾凈了,像茶多酚、氨基酸、咖啡鹼這些滋味物質應該會消失殆盡,只是會喝起來很醇滑吧。

估計宋人這麼做應該是想去除茶的苦澀味,然而卻讓茶沒有了茶味。

現代人仿製的龍團鳳餅

世事皆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宋代可以說是延續唐代的制茶方法,並將之更精細化且推向頂峰,到了元代明代這樣的加工非常不受待見,於是炒青條形茶成了主流。

茶葉不搗了,不研磨了,連壓成餅形都被邊緣化了,只邊銷茶才壓餅,茶葉方又回復到了最像它自己的狀態,這便有些返樸歸真的感覺。

(素描圖片來源於茶藏--黃繼漢的新浪博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白茶入門的基礎知識,你讀懂了嗎?
這幾種植物泡茶喝,能讓肝毒排出?網友:它們是肝病的對頭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