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體驗探索過程,感悟數學思想——《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設計

體驗探索過程,感悟數學思想——《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教學設計

大家好!我是深圳市寶安區寶民小學數學老師劉鋼,是餘映濤老師主持的「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數學思想方法的提煉梳理與實踐研究」課題組成員。曾在區級小學數學教師面授培訓活動中執教《比賽場次》;在寶安區「百位教師曬好課」活動中執教《生活中的比》,該課被選作2018年寶安區「小學數學教育教學技能遠程培訓課程」學習課例。

【課前思考】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數學好玩」(綜合與實踐)的內容,由於該課新穎獨特,深受孩子們喜愛。同時,本課操作量大,步驟繁多,給教師駕馭課堂及把握教學進程帶來一定的挑戰。

「數學好玩」之所以好玩,並不僅僅因為它活動多,而是因為學生在經歷探索過程中有數學思考,從而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因此,在本課教學中不能只讓學生簡單地做一做、剪一剪了事,否則與上成一節手工課沒有兩樣,而應該更富有數學味,讓學生在做環、驗環、剪環的過程中經歷猜想、驗證、歸納等環節,既要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還要讓學生有一定的思想感悟。

結合以上分析,本人作了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動手操作,驗證交流,經歷探索和認識莫比烏斯帶的過程,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2.學會將長方形紙條製作成莫比烏斯帶,初步體會莫比烏斯帶的特徵。

3.在數學活動中經歷猜想與探索驗證的過程,感受莫比烏斯帶魔術般的神奇變化,感受數學的無窮魅力及探索研究的策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

【教學重難點】

認識並製作莫比烏斯帶,並探索剪開它的簡單規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剪刀若干、製作莫比烏斯帶的紙條若干。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出示「什麼是周長」一課的情境圖。

這一課中螞蟻和我們學習了什麼數學知識?今天,小螞蟻又要帶我們一起來學習。

【設計意圖】

通過三年級「什麼是周長」一課的情境,利用孩子們熟悉的小螞蟻迅速遷移到新課的探究活動中來。

二、探究新知。

(一)經歷過程,探究規律。

1.巧設疑問,學、做普通環。

(1)螞蟻沿直線往前爬能吃到麵包嗎?

(2)麵包在螞蟻的後面,按圖1的方法能吃到麵包嗎?

(3)螞蟻沿直線往前爬怎樣才能吃到麵包?

【設計意圖】

簡單的問題,採取「一問一答」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明確螞蟻和麵包雖然在同一平面內,但麵包不在螞蟻的前方,從而啟發學生做出一個普通環。

2.懸念再生,學、做莫比烏斯帶。

(1)如果麵包在紙條另一端的背面,做剛才的紙環螞蟻還能吃到麵包嗎?怎樣做能讓螞蟻吃到麵包呢?

學生拿紙條試做莫比烏斯帶。在試做的基礎上用視頻演示做莫比烏斯帶的方法,保證每個孩子都能做出一個莫比烏斯帶。

(2)螞蟻沿這樣的環爬行,真的能吃到麵包嗎?有什麼辦法能驗證你的想法?

引導鼓勵學生畫出螞蟻爬過的痕迹進行驗證。在學生獨立驗證的基礎上播放畫線驗證視頻,進行方法指導,從而讓每個學生都能畫線驗證自己做的環。

3.總結特徵,板書課題。

像這樣的環,「沿一條線不停往前畫,能將紙條的正反兩面都畫到。」早在1858年德國數學家莫烏斯就發現了,由於該環的神奇特點,數學界就用莫比烏斯這個數學家的名字來命名這個環,叫做莫比烏斯帶(圈)。

【設計意圖】

通過「怎樣讓螞蟻吃到麵包」這一問題的引領,讓學生充分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創意,在此基礎上親身經歷製作莫比烏斯帶的過程,並通過「畫出螞蟻爬過的痕迹」直觀感受莫比烏斯帶的特徵,感受數學的力量,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

4.兩環對比,體驗神奇。

(1)剪普通環。

將一個普通環沿2等份線剪開會得到什麼?沿三等份剪開呢?

學生口答,教師演示證明。

(2)猜、剪莫比烏斯帶。

①猜一猜。

將莫比烏斯圈沿2等份線剪開會是什麼情況?

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猜想。有的猜可能會得到兩個圈,有的猜一個圈,有的猜一根紙條……

②剪一剪、畫一畫。

學生拿出之前做的莫比烏斯圈獨自剪環驗證猜想。

教師板書結論:1個大圈

追問:剪出來的大環是否是莫比烏斯帶呢?

學生畫線驗證,得出結論:

③比一比。

沿3等份線將莫比烏斯帶剪開與沿2等份線剪開會一樣嗎?猜是什麼情況?

小組內合作,沿3等份線剪開並畫線驗證剪到的環是否是莫比烏斯帶。

小組彙報結論:將莫比烏斯帶沿3等份線剪開,得到一個大環套一個小環,大環不是莫比烏斯帶而小環是莫比烏斯帶!

板書:1大、否,1小、是。

【設計意圖】

通過分別剪普通環和莫比烏斯帶,進一步體驗猜想與驗證的過程,感受莫比烏斯帶的神奇之處,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的興趣,為後期分組驗證鋪墊。

5.組間合作,揭示規律。

提出問題:莫比烏斯圈沿4等份、5等份、6等份……剪開會是什麼情況呢?這裡面會不會有什麼規律呢?

(1)出示要求,組內分工。

實驗要求:

①兩人合做莫比烏斯帶,驗證剪出來的圈。

②另一人記錄驗證的結果。(寫「正」字)

③剪斷已驗證的圈,由第四個人保管。

④繼續驗證,直到剩下最後一個圈。

(2)視頻演示,方法指導。

播放7等份實驗視頻,避免孩子們因實驗方法不當造成右上圖情況。

(3)分組實驗,感悟規律。

組間分別做4等份或5等份或6等份實驗,小組彙報結果後,請學生直接推測出7等份實驗的結果,教師板書實驗結果及學生推測的結果。

4等份實驗:2大、否,0小、是;

5等份實驗:2大、否,1小、是;

6等份實驗:3大、否,0小、是;

7等份實驗:3大、否,1小、是。

追問:你們為什麼這麼快就能說出結果?

學生可能說出如下規律,只要合理都應予以肯定。

7等份實驗可以看成2等份實驗與5等份實驗結果之和!

實驗等份數除以2得到的商即不是莫比烏斯帶的大圈數量,而餘數即是莫比烏斯帶的小環數量。

……

(4)視頻驗證,檢驗規律。

播放7等份實驗結論視頻,肯定學生得出的規律,鼓勵大膽猜想與嚴格驗證。

【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實驗,合作交流,進一步增強孩子們的數學活動經驗。使學生進一步體驗猜想與驗證環節,並順利得出剪開莫比烏斯帶的簡單規律。而視頻驗證環節的運用則更傾向於規律的驗證,同時也使課堂有了前後呼應。

(二)回顧過程,感悟策略。

教師引導學生回憶整個研究過程,引導學生用關鍵詞總結數學方法。

板書:猜想、驗證、記錄、發現(規律)

【設計意圖】

通過回顧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感悟數學研究的策略即:大膽猜想、嚴格驗證、詳細記錄、合理歸納,最終有所發現。

(三)聯繫生活,講授應用。

依次出示下圖,請學生說說莫比烏斯帶的具體運用。

1.可循環利用的標誌。(生生不息、循環利用。)

2.莫比烏斯造型的體育館。(創意)

3.莫比烏斯形狀的傳動帶。(兩面都磨,更耐用。)

4.莫比烏斯狀輪軸。

【設計意圖】

該環節意在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回歸於生活的道理。

三、全課總結,啟發探究。

今天你學到了什麼?

附:板書

課後思考

正所謂「一師一課,各有所思」。本次第1學區小學數學優秀課例研修活動,《神奇的莫比烏斯帶》的教學是本人在「數學好玩」這一版塊的一次深入思考和大膽嘗試。

神奇的莫比烏斯帶》是綜合實踐課。縱觀本節課,個人認為以下幾點自己做得較好:

1.情境創設合理有趣。巧妙地利用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通過三年級《什麼是周長》一課中的螞蟻,迅速使學生遷移到新課的教學研究上來。

2.教學過程緊密有序,雜而不亂。雖然孩子們經歷了個人操作,組內合作及組間合作三次操作,但孩子們卻始終不亂,圓滿順利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3.教學目標達成有效。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製做莫比烏斯帶,還掌握了它的主要特徵,且能獨立驗證一個環是否是莫比烏斯帶。同時,在這過程中,孩子們也逐步體驗了猜想與驗證等探索過程,豐富了生活經驗的同時也深化了孩子們的數學思想。

當然,本課教學本人也存有很多疑惑之處:

1.為了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在普通環的操作時,老師直接代替了學生的操作這是否違背了學生主體的原則?

2.對於普通環與莫比烏斯帶是否需要給學生以明確的定義?如:「單側曲面與雙側曲面」。

3.對於莫比烏斯帶的剪開規律是否需要進一步總結?或者是在本課教學中是否還需進一步探究莫比烏斯帶的其它規律?

以上是本人對該課的一點淺顯認識和未完成的思考,懇請同行們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供稿:劉鋼/審稿:賴明煥)

寶安區小學數學教研公眾號寶安區小學數學教研展示交流平台,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手教研資訊及動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寶安區小學數學教研 的精彩文章:

TAG:寶安區小學數學教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