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每個App都想做社交,這可能是一場災難

每個App都想做社交,這可能是一場災難

昨天有一個公號曝光,從知名航旅類App航旅縱橫可以看到其他乘客個人信息和特徵標籤,比如住在哪裡、經常到哪裡去,一目了然,而且還能夠向對方打招呼、私信等,儼然成為一款交友工具。

這款APP頗為流行,很多人可能已經有所留意,只是沒放心上而已。實際上,航旅縱橫也不是剛引進社交功能, 2013年初的一篇網上文章介紹,這款APP還支持查找同乘或者機場周邊的友人,進行在線交流,末了還意味深長來一句「你懂的」。所以,這問題現在又被人拿來說,背後或許有別的什麼原因。

當然,這也可能是受滴滴順風車空姐遇難風波的影響。在這起事件中,許多人才意識到,順風車支持司乘互相評價的標籤功能,不僅是一種社交方式,而且可能暴露乘客隱私,由此帶來安全隱患。換言之,平時大家可能都覺得這沒什麼問題,只有出現風險事故了,才引起人們的重視。

何止航旅縱橫如此,正如這個公號所說的,感覺中國的每一個APP都有一個社交夢。這麼說當然是誇張了,但可以說,許多APP確實都有這種企圖。在外賣APP上,可以分享自己今天點了什麼;在訂票APP上,不小心就被拉進了同城旅遊群,還給你安排了導遊;在讀書APP上,還可以互相評價甚至私聊……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你做的每一件事都留存痕迹,都可能被其他人看在眼裡,個人空間越來越逼仄,幾乎無處可逃。

但自己分享個人信息是一回事,APP、平台介入其中,未經允許就公開個人信息,又是另外一回事。一樣是公開個人信息,二者卻有天壤之別,這中間隔著兩座山,一座山叫知情權,另一座山叫選擇權。也就是說,我可以自己主動公開個人信息,但你不能在我不知情的情況,未經允許就把我的隱私給公開了、出賣了。

尊重個人隱私和個體選擇權,是一種現代文明。雖然受無孔不入的網路技術影響,個人隱私觀念及其表現形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許多人已經不再那麼在乎個人隱私的曝光,但個人隱私保護的底線還在,而且受到法律保護。

前陣子,百度創始人李彥宏說過一句大實話,中國人對隱私問題沒有那麼敏感,願意用隱私換取便利和收益。但他仍然不敢說,因為這樣,互聯網公司就可以胡作非為。他提到了一個原則,如果「他(用戶)也願意,我們就會去做」。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如果用戶不願意,互聯網公司就不能做。這就是個人隱私保護的底線所在。

包括航旅縱橫在內的許多APP的一大弊病就在於,他們把用戶數據公開並且社交化之前,並沒有明確徵求過用戶同意,也沒有給用戶說不的選擇。這篇公號文章指出,找遍了這款APP的每個角落,都沒有找到可以隱藏自己的功能。有時候,哪怕你刪除了APP都沒有用,因為用戶數據仍然會被保留在伺服器上,成為「大數據」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只要註冊過某款APP,一個人的隱私信息就會一直被「登記在案」。這樣會有什麼後果,可想而知。如果每個APP都想切入社交領域,這將會是一場災難。

轉載自:錢江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李大嘴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美世教育宣布完成6000萬元A輪融資
馬斯克:Model 3每周已接近5000輛產能 過程堪比地獄

TAG:李大嘴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