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家:很多人選擇自殺,其實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

心理學家:很多人選擇自殺,其實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

無論是從哲學還是認知心理學角度看,死亡都是生命的終結,死亡同虛無一樣都是必須面對。無論一隻小螞蟻的死亡亦或是一顆流星的滑落,都驗證了,不存在永恆的事物。生命的過程中往往會收到很多質問:既然有一天終將逝去,為何還要如此辛苦的活著?繼而出現了「自殺論」。

生命是一段過程,從降臨到最後的離去,每個人都體驗著生命帶給他的意義。從蹣跚學步的幼兒到單純懵懂的少年再到而立之年的中年最後到雪鬢霜鬟的老年,生命中的每一段過程,都充滿了驚喜。

生命的旅途中,有的人遇到了醜陋、痛苦、骯髒、艱辛等等,渺小的自己不斷掙扎,最後發現是徒勞,質疑的聲音從心底走出,部分人開始從憤怒走向絕望,絕望之後選擇自我消亡。對於這部分人來說選擇死亡,就如同領悟了道家哲學的虛無一般。

排斥

人們對於生命的領悟,源自尼采。尼采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明知都將成空,卻努力的讓萬物看到自己的存在,死亡與存活相輔相成,沒有對死亡的恐懼又如何理解存活的意義,但是對於自殺思想,無中西方文化,都是比較排斥的。

信奉基督的教徒認為自殺同殺人一樣都是一種罪責。因為自殺是不敢勇於面對生活困苦的表現。認知學角度看,自殺行為是驗證哲學思考的一個過程。

不正常行為?

自殺被認為是一種不正常的人類行為,但是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其實屬於一種正常的心理,因為人們看重結果,而又無法接受現實,矛盾心理導致了行為異常。

現實生活中,人們更願意隨波逐流。主流思想中的正常行為是通過社會文化構建出來的,所以一旦某些東西可以解構這種正常行為,那麼它也將被顛覆。在那些堅持自殺論的人眼中,他們的思想才是主流,自殺也就成為了一種正常的行為。或許我們不懂他們,他們同樣也不懂我們,所以誰是正常、誰是主流怎麼說的清楚?

心理學: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害怕社交?因為需要付出一樣東西!
心理學家:喜歡得罪人是成熟的表現!

TAG:神奇小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