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13歲臨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獨體字單人旁及結構筆法解析

13歲臨歐陽詢楷書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獨體字單人旁及結構筆法解析

13歲臨歐陽詢楷書九成宮、化度寺碑,獨體字單人旁及結構筆法解析;唐碑刻《九成宮醴泉銘》與《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單字練習。

文字:九、化、寺、侍 書寫:不知先生 年代:1994年1月10日(13歲)

不知先生(語默)書法日課「楷書篇」《九成宮醴泉銘》(九成宮碑)與《化度寺故僧邕禪師舍利塔銘》(化度寺碑)混搭系列——本文以「九、化、寺、侍」為例。 簡明扼要講解了「九」、「化」、「寺」、「侍」的歐體楷書寫法及文化淵源詮釋,該日課完成於1994年1月10日(13歲),書寫、策劃、文本及配圖相關均由不知先生(語默)獨立完成,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文字:九 書寫:不知先生 年代:1994年1月10日(13歲)

「九」的歐體楷書寫法:正確筆順是先寫撇畫,再書寫橫折彎鉤,撇畫完成後,需順勢寫出橫折彎鉤,其中橫畫宜取斜勢,且左低右高、左寬右窄,「折彎」處弧度需自然,線條應瘦於兩側,務必柔中帶剛、彈性十足,切忌肥臃無力,「鉤畫」外方內圓、筆勢向上。

「九」的文化淵源詮釋:古人將「九」視為最大的數字,「九」有「至高無上」的文化內涵,三部九候論曾提出「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焉」。「九」被尊為「陽數」與「天數」。有大禹治水時期分九州和皇帝創九州說法,戰國以後古代中國用「九州」代稱。

文字:化 書寫:不知先生 年代:1994年1月10日(13歲)

「化」的歐體楷書寫法:單人旁的垂露豎宜長,且與左撇收筆處相接,右撇與左撇筆法雷同,且保持平行態勢,高低位置基本一致,豎彎鉤底部應略高於左側豎畫下端,筆畫粗細需有變化,提按轉折務必到位,切忌肥臃無力,整體結構上部平齊,左右間架錯落分布。

「化」的文化淵源詮釋:「化」為會意字,若二人相背。本義為「變化」,「化」生於偶然、從有到無即為「化」。乃道家核心思想,《道德經》有云:「我無為,而民自化」。

文字:寺 書寫:不知先生 年代:1994年1月10日(13歲)

「寺」的歐體楷書寫法:三橫基本保持平行,中橫宜拉長、上下兩豎宜短,整體筆勢左低右高,上橫與下橫筆法類似,中長橫若扁擔上仰,上豎與豎勾需左右錯落,上豎運筆如撇,筆勢向左下行,並與中長橫靠左處相接,豎勾上接中長橫中部,且穿插於下橫靠左處。

「寺」的文化淵源詮釋:從寸之聲。泛指有法度、有執法權的場所,本義為「古代官署的名稱」。也特指浮屠所居住的地方,如大相國寺。宦官在古代被稱為寺人,故也叫宦寺。

文字:侍 書寫:不知先生 年代:1994年1月10日(13歲)

「侍」的歐體楷書寫法:整體結構需斂左讓右,單人旁豎畫需用垂露,三橫長短不一,間距均勻排列,筆畫呈上仰之勢,右側應高於左側,中長橫有平衡重力的作用,上短橫與上豎畫穿插,中長橫左側與上豎相接,中長橫居中靠右處與豎勾相接,斜點寫於下橫靠左。

「侍」的文化淵源詮釋:從人寺聲。《說文》有云:「侍,承也」。泛指侍奉服務他人。

本圖文版權歸語默(號不知先生,字以少,詩人、思想者、書畫印學徒,著《語默文集》,代表作《世界就在這裡》<共三卷>、《思想末世論》)所有,未經許可,不得使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語默文集 的精彩文章:

伊汀州隸書有廟堂之氣,康有為稱其瘦勁獨絕,粗談八分布白與結構,今以兼毫試筆
他學顏真卿楷書,用隸法寫顏體、楷法寫隸書,淺論伊組似風格隸字用筆用墨的臨帖技巧

TAG:語默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