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天下三大行書」說起,讓你明白書法的奧秘

從「天下三大行書」說起,讓你明白書法的奧秘

一提到書法,很多人都是說「看不懂」,書法為什麼被搞得這麼複雜,因為它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想不被搞複雜都難。今天就去繁就簡,從最受追捧的「天下三大行書」說起。(也許大部分人只知道「天下第一行書」)

說之前再簡單普及幾個知識點:書法主要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秦從甲骨等文字中逐漸演變出了「小篆」,並被定為官方律令發布等事宜的標準字體,而基層抄寫律令和記錄的小書吏為了提高工作效率,將篆書簡化為隸書;而到了漢代,隨著隸書成為了主流書體,還是作為官方標準字體,另外一批抄寫材料的小書吏,還是為了提高效率,寫出了章草(即行書)。而且這一時期的書法主要是以實用性和功能性為主

魏晉風度 獨領風騷

當歷史來到魏晉,就正式進入了中國書法藝術發展的最高峰。那時以王羲之、王獻之為代表的一批文人士族,開始為了自我性情的抒發而來書寫,書法已不再只是實用性的記錄工具,而是提升到了審美的高度,並且以最能表達個人性情的行草書法為主。

所以,今天人們欣賞書法時,總是覺得看不懂,或者不知道從哪些角度去看,因為到這個層次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識字,而是上升到審美的層次,這就需要一個人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和修養。欣賞歷史上的名篇名作時,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設想讓自己回到那個特定的歷史時代背景中去,用心去體會那時人們的心境與感受。

天下第一行書

晉 王羲之 《蘭亭集序》 24.5x69.9cm /神龍本

(唐 馮承素 雙鉤填色臨摹本)

王羲之所處的東晉正是中國經歷過長時間的戰亂和分裂(三國時期)之後的短暫一統,當時盛行隱逸之風,就是遊山玩水,唱和詩詞。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王羲之約了四十多位好友于山間茂林之中流觴曲水,飲酒吟詩,這些人所作的詩合為《蘭亭集》,並由微醉的王羲之來為詩集題寫「序」,此時的狀態必定是詩興大發,心情暢快,寫出的即興之作也必定是真情流露,即使作品有塗改也無妨。文人最崇尚的就是個人真性情的流露,同時王羲之也的確是哪個時代傑出的書法締造者(其子王獻之,其七世孫智永也是書法大家)。再後來加上唐太宗的喜好與推崇,「天下第一行書」的寶座就非《蘭亭集序》莫屬了!

入唐後,遵從法度的楷書成為了初唐的官方推崇字體,並且歌功頌德的重要碑石都是「奉詔操辦」,法度更是嚴謹。當時善楷書的書家代表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還有最具雄渾之氣是顏真卿;另外,不得不提的兩位草書大家是張旭、懷素,素有「顛張」「狂素」之稱,他們都是酒後作書,更是將即興發揮到了極致。這裡有一個有趣的情況是顏真卿師於張旭,而懷素又師於顏真卿。顏真卿是楷書、行書、草書皆善,並不只是後人在碑帖中看到的楷書印象。

所以,後世學習書法時,多數情況都是從法度嚴謹的唐楷開始,這個是有明確標準的。多數人欣賞書法的時候,喜歡從「字本身」這個標準出發,而對於行草作品就失去了這個唯一可控的評判標準,因為行草多數時候是抒發個人性情的,與個人的性格、品格和時代背景息息相關,這是一個審美高度概括的抽象標準。這就是欣賞上的難點,需要有足夠的學識和審美能力,才能形成一套屬於自己的鑒賞標準。

天下第二行書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28.3x75.5cm/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顏真卿寫這篇《祭侄文稿》的時代背景:安史之亂時其喜愛的侄子被安祿山的叛軍殺害,顏真卿本人當時也是在抵抗叛軍的進攻,兩年後收復失地,顏真卿才去當年的戰場找到叔侄的遺骸,於是寫下祭文,以慰亡靈。書寫時內心極度悲憤,悲痛至極,該篇作品充分體現出顏真卿情感的變化。這也是一篇草稿,所以才能讓後人看得真切。

作為大將的顏真卿書法作品,自然氣勢外露,楷書威嚴剛猛;行草狂放不羈。

顏真卿 楷書《多寶塔碑》局部 /初學者「聖經級」的經典臨習範本

「唐人尚法,宋人尚意」

這是後人對唐宋兩代藝術高峰的概括性評價。進入宋代書法界,不得不提的是「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京/襄)」,外加宋徽宗趙佶(瘦金體),他們將個人性情完全灌注於自己的書法之中,形成了特點鮮明的書風。蘇東坡詩文水平可謂冠絕古今,將詩性人生融入到書法之中;黃庭堅是特別崇拜蘇軾的,書風更加鋒芒畢露、乾柴烈火般;而米芾則是將行書的技巧性和臨帖功夫發揮到了極致,後世流傳的王獻之《中秋帖》就是米芾所臨;而蔡京書法本來不錯,後因是奸臣,人品不行,被後世人用蔡襄頂替了其歷史地位,可見在文人書風佔主流的時代,人品重於書品。而作為亡國之君的趙佶,在藝術上絕對算得上是天才型的,他所創的瘦金體有一股孤傲之氣、華麗之姿。

天下第三行書

宋 蘇軾 《寒食帖》(詩兩首)34x119.5cm /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蘇東坡的《寒食帖》是在寒食節寫的兩首抒發當時蒼涼心境的詩句,他不僅詩文是上乘之作,書法上也奪得了「天下第三」,該作品的時代背景:蘇東坡在新舊黨爭中因政見不一,惹上了宋代最大的文字獄——「烏台詩獄」案,被貶黃州的不得志之處境。

綜上天下三大行書,小編並沒有詳解書法線條如何的精美,筆鋒如何的好,而是從創作的歷史背景和書法家的個人特徵出發,真實地闡述了一遍事實。因為書法藝術自從進入到了魏晉之後,後人最嚮往的就是書風中體現出「魏晉風度」,這指的並不是書法字體的筆畫法度,而是個人性情的抒發,這自然與個人背景和時代特徵息息相關,並且每個人都會出不同的風貌。

姿媚成風 金石相抗

進入元代,作為宋代皇室遺裔的趙孟頫,將書法的姿媚表現到了極致,用「漂亮」一詞形容最為妥當,毫無瑕疵。有人猜測是因為他作為宋臣入仕為元代統治者服務,通過書法表現出的「嫵媚之姿」,既有迎合又想解脫的矛盾心理。這一點可以通過他恬靜淡雅、隱逸的畫風充分驗證。

趙孟頫 楷書《膽巴碑》局部 /經典臨習範本

明清逐漸出現了對抗「帖學」,崇尚金石味的碑學之風,因為承襲帖學的傳統太久了,需要尋找一些新的刺激,來化解審美疲勞。比如出現了以「印刷體」的金農,「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板橋體」,以及後來極力倡導碑學的康有為。

其實,每個時代的代表書家,都是在承襲前人的基礎上再融入個人風貌,並不是憑空的創新,而是一種傳承和發展。每一個時代的書家,也都存在著極其類似的自我抒發尋求突破的矛盾,都是內心的一種掙扎,當真正宣洩出來,解脫了,也就成了!

王之鏻 30米 行書長卷

「點贊」是一份鼓勵,「轉發」是一份肯定!

子陽畫廊出品|原創精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藏藝術CA 的精彩文章:

TAG:藏藝術CA |